天天看點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h1>

原創 王石良 晚上八點 前天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今年8月的一個上午,江山狀元裡康養醫院裡彌漫着清新的夏日草木香,我和周振倉、徐可珍、周學勤等,饒有興趣地欣賞着張永隆帶來的一疊老照片,感覺又回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江山市大力推進全科醫療試點工作的峥嵘歲月……

❀❀❀全科醫療進江山

故事從1991年春節開始。那天上午,江山衛生局來了一位名叫吳春榮的年輕老師,受首都醫科大學(簡稱“首醫大”)委派,想介紹部分學生來人民醫院實習。交談中說起全科醫療的事,引起了局長張永隆的興趣。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一張永隆

全科醫療是一種全新醫療服務模式,集預防、保健、醫療、康複為一體,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為基礎,面向家庭、圍繞個人、主動提供省心、省力、省錢的醫療保健方式。全科醫療服務模式出現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先後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推行。1988年,該概念引入中國,1989年北京市成立了“全科醫學會”,首都醫學院率先成立“全科醫師教育訓練中心”,正尋求試點機關。

吳春榮的話引燃了張永隆思想的火花。他想,如果能把全科醫療服務模式與我國現行的三級衛生保健網絡相融合合,對于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将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于是,衛生局進行了認真 分析和研究,認為全科醫療服務模式是符合江山衛生實際的,完全可以試點推進。

張永隆曾先後在石門、長台和上餘等農村衛生院工作17年,深刻了解農村缺醫少藥的情況。一個鄉鎮一般隻有一所衛生院,要看病,村民要走很長的路,花時間,影響農活。是以不是嚴重的疾病,一般能熬則熬,能拖則拖,結果常常誤了最佳診治時間,小病被拖成重病。雖說村裡也有“赤腳醫生”,但因為沒有經過長期專業學習,醫療水準低下,很難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就診和醫療需求。

衛生局的想法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于是,張永隆通過吳春榮與首醫大取得聯系,商量在江山開展全科醫療試點事宜。1991年5月,首醫大全科醫師教育訓練中心負責人、副教授顧湲等一行四人來江,決定将四都鎮确定為全國第一個農村全科醫療試點機關。這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四都鎮經濟發展水準位居江山中遊,具有一定典型性。其次,四都鎮政府一直重視衛生工作。第三,鎮衛生院長周振倉比較善于做群衆工作,有利于這項工作的開展。

周振倉當過兵,做過赤腳醫生,1980年通過全省衛生系統考試,進入何家山衛生院。1984年,因年輕有活力,思想解放,工作能力強, 27歲的周振倉被任命為四都鎮衛生院長。

張永隆擔任江山市衛生局長也才37歲,特别欣賞周振倉這樣敢想敢幹的年輕人。當年,張永隆擔任上餘衛生院長時做出了引人矚目的成績,引起了上級組織的關注。1984年5月,江山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長嚴福朝和副部長陳豔華先後找他談話。5月11日,張永隆來到市委組織部,嚴福朝嚴肅而莊重地對他說:“根據工作需要,組織決定任命你為衛生局局長兼黨委書記。去了以後,把擔子挑起來,把工作做好。相信你能行。”

那天是農曆初五,立夏日,空氣中彌漫着濃濃的栀子花香,張永隆明白,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到了。

❀❀❀步步推進

1991年5月和1992年1月,首醫大全科醫療中心負責人顧湲、劉小平、吳春榮等,先後分批來江,論證全科醫療試點工作,共商全科醫療試點方案。試點工作正式開始,如為四都鎮衛生院醫務人員舉辦業務教育訓練;指導為社群居民建立健康檔案,整理、複核、分析相關資料,建立資料庫;根據四都鎮的地理位置、居住環境、人口流向和病人就診習慣,将全鎮19個行政村、1.4萬人口劃分為4個社群,每社群設定一個全科醫療站,每站配備3~4全科醫生等等。

1992年2月,四都鎮黨委政府召開大全科醫療試點工作動員大會,副市長祝瑜英出席并講話。1992年4月,四都鎮成立了全科醫療管理委員會,制定《四都鎮全科醫療管理》和《全科醫療實施方案》。全科醫療試點工作,被列入當年市政府工作議程,并獲得資金支援。

一切都是全新的,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張永隆他們摸着石頭過河。要做好江山全科醫療試點工作,首先需要大批合格的全科醫生。怎麼辦?衛生局采用了“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1991年10月,張永隆、胡漢民參加了“全國全科醫學理論研讨會”,赴京學習充電,加深對全科醫療的認知,并與首醫大全科醫師教育訓練中心确定協作關系。1992年4月,四都鎮衛生院周振倉、金秋玲、吳慶華等醫生被派往北京,參加全國全科醫生教育訓練班。更令人激動的是,經江山衛生局多方努力,江山全科醫生代培計劃列入國家和省招生計劃,該年9月,第一批全科醫療代培生走進首醫大和金華衛校等學習深造,成為全國首批學曆培養的全科專業醫學生。

萬事俱備,借得東風上青雲。1992年10月16日,四都鎮全科醫療中心成立大會,宣傳部長陸洪濤、副市長徐宇甯等市委市政府上司到會祝賀,并将衛生部長陳敏章親筆題寫的 “江山市四都院全科醫療中心”之牌交到周振倉手上。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一張永隆,右八徐宇甯,右九陸洪濤

江山全科醫療試點工作紮實推進,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1993年1月和1994年8月,浙江醫科大學副校長章鎮江、教務處副處長李俊偉等,先後來江調研。1996年4月,上海高等醫科學校校長楊耀孫和上海奉賢縣三位衛生院院長來江考察、交流。據統計,自1996年以來,有來自上海、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吉林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大專院校專家學者、衛生行政部門有關上司,來到江山,考察交流全科醫療試點工作。

❀❀❀傳經送寶

江山市全科醫療試點工作,也得到了了世界家庭醫師協會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援,先後派員來江考察、指導。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左一吳春榮,左三祝瑜英,左四卡奈爾森,左五徐仁敏,左六張永隆,左七胡漢民

1991年11月,加拿大全科醫學專家、首醫大客座教授卡奈爾森博士(下文簡稱“老卡”),在首醫大吳春榮、劉小平等老師的陪同下,來江考察全科醫療試點情況。考察期間,老卡還舉辦了多場學術講座,介紹全科醫療相關知識以及在全世界的發展情況。考察結束,老卡對江山市全科醫療試點工作作了很高的評價:“江山試點成功,将很有推廣價值。”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一張永隆,右二老卡

老卡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也是個風度翩翩、可愛可親的大帥哥。一天下午,老卡遊罷江郎山,突發奇想,想去附近衛生院看看,張永隆讓司機将車拐進了界牌衛生院。因為是下午,衛生院裡靜悄悄的。看到徐紅霞醫生正在看書,老卡大聲招呼:“哈喽,哈喽!”徐紅霞連忙站起來。張永隆跟着走進來,指着老卡介紹說:“這位是世界著名的全科醫療專家老卡,你可以請他簽個名哦!”手足無措的徐紅霞聽了,急忙找出一本筆記本,翻開,雙手遞上。老卡洋洋灑灑寫了幾行勉勵的話。

臨走前,大家合影留念。看到王贊禮醫生的小女兒躲在一邊,老卡微笑着走過去,把她拉到自己身邊,自己蹲下——咔嚓,留下了一張溫馨的照片。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一徐紅霞,右三王贊禮,左一張永隆,左三老卡

徐紅霞如今依然儲存着老卡簽名的筆記本。如今徐紅霞已被評為主治醫生,依然堅守在農村——大陳衛生院,服務農民。

1992年2月7日,又一位世界全科醫療專家來到江山,考察指導四都鎮全科醫療試點工作,他就是台灣中山醫學院副教授、首醫大客座教授、世界家庭醫師協會顧問李孟智。李孟智工作非常務實,接地氣。在江八天時間裡,有四天深入四都鎮,為醫務人員進行全科醫學知識和技巧的全面教育訓練,幫助解決全科醫療試點出現的一些問題。後來,李孟知将他在四都鎮的見聞和思考,補入其再版的《家庭醫學與家庭醫業管理》一書中。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李孟智《家庭醫學與家庭醫業管理》

1992年12月20,世界家庭醫師協會執行董事會主席、以色列家庭醫學博士亞曼格,代表世界全科醫學組織,對江山試點工作進行階段性評估。亞曼格先生來到四都鎮,走村入戶,翻看村民健康檔案,了解全科醫療開展的細節,并題寫了“願四都鎮全科醫療中心成為中國農村全科醫療實踐的示範中心”題詞。回到北京後,給江山全科醫療工作打了“1+”的印象評價。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一張永隆,右二亞曼格

第四位來江指導全科醫療工作的專家是澳籍華裔邵宜章。1998年4月,邵先生先後參觀、考察了四都鎮傅竹街第一全科醫療站和須江鎮下路頭全科醫療站。并為四都鎮全科醫療中心題詞:“希望四都鎮全科醫療發展得越來越好。”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一何蔚萍,右三邵宜章,右五張永隆

方向就是力量。由于得到這些高水準全科醫療專家、學者的指導幫助,江山全科醫療試點工作始終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起步早,發展快。

❀❀❀花開芬芳

1993年10月,張永隆、金大興等衛生局主要上司,與四都鎮全科醫療中心負責人一道,深入傅竹街、溪頭山等地,對全科醫療試點效果進行階段性調研和評估,力求發現問題,規範程式,為下一步擴大全科醫療試點範圍做準備。

1995年7月,衛生局決定将全科醫療試點範圍,着手社群全科醫療站籌建工作。從四都鎮擴大到上餘、大溪灘、大陳、豐足、趙家、何家山、碗窯、塘嶺等鄉鎮,由點到面,群散結合,逐漸推開,遍地開花。

紫薇花開的季節,江山第一批全科醫學代培生畢業了,其中首醫大7名,浙醫大20名,金華衛校40名,衢州衛校20名。1996年7月30日,在府園飯店舉行就職宣誓活動,宣誓志願選擇全科醫生這一崇高職業,忠于職守,獻身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出席宣誓活動的有省衛生廳、衢州市衛生局、浙醫大、上海醫高專校上司、專家和我市四大班子上司。衛生局長張永隆勉勵畢業生:“農村需要你們。做全科醫生會很辛苦,希望大家能堅持下去,把根留住,守得雲開日出,山花爛漫。” 會後,畢業生們奔赴江山14個鄉鎮、30餘所全科醫療站,服務15萬農民。8月3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報道了江山市全科醫生就職宣誓情況。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從左至右:姜江偉、陳興國、毛立湘、毛建梅

會後,陳興國、姜江偉、毛立湘、毛建梅四位畢業生,來到趙家鄉金家全科醫療站和陳村全科醫療站。後來,共同的事業和追求使毛立湘、毛建梅走到了一起。張永隆知道後很高興,熱情祝賀了他們。他和夫妻姚群曾經也是一對鄉村醫生。1967年和1968年,金華衛校畢業的張永隆和嘉興衛校的姚群,先後分到石門衛生院。坐診之外,常背着藥箱出診。尤其是也将出診,有“三怕”:怕蛇,怕雷,怕黑。張永隆還好些,海甯姑娘、助産婦姚群,就常常需要張永隆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兩人就這樣由同僚成為情侶,成為夫妻。

周少林、姜愛萍、徐建來到了豐足鄉蓮塘村。醫療站是建立的,門前的水井也是新打的。一問,是村民裕強叔看到全科醫療站建起來了,為友善全科醫生打水用水,征得村裡同意,就在正對醫療站邊打了一口水井,以表示對他們的歡迎。後來,這口井被叫做“愛醫井”。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左一姜愛萍

以心換心,周少林他們以實際行動報答村民的深情厚誼。生活艱苦而不叫苦,簡陋而不簡單。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磨煉,漸漸成長為優秀的鄉村醫生。周少林不但會看病,還會唱歌會彈得吉他。看,一群孩子放學路過全科醫療站,圍着周醫師要他“來一曲”。周醫師微笑着從牆上拿下吉他,與嗓子最清脆響亮的小帥哥合作,來了個配樂男高音,快樂的歌聲飄蕩在蓮塘村的上空。那些年,蓮塘全科醫療站也是遠近聞名的“鄉村音樂教室”。

2000年,村民聽說周少林将調豐足衛生院,紛紛去衛生院“說情”。最後采取折中方案:周少林每周一半時間去衛生院,一半時間來蓮塘全科醫療站。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二周少林

周益民、姜惠等來到了碗窯鄉箬塢村全科醫療點。他們發現,村民多次發生農藥中毒情況。為此,他們經常去田間地頭,指導村民根據天氣、溫度、風向等,正确使用農藥,以及發生中毒情況後如何急救。這就是全科醫生,不但給村民看病治病,還幫助他們預防疾病保健康。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一周益民,右四徐惠

張文師、陳天君來到上餘鎮一都江全科醫療站。因為條件所限,他們常常在村民大門口、曬谷場等地方,利用早中晚時間,運用文字加圖檔形式,見縫插針進行衛生知識宣傳活動。看,這位用花圍裙背着孩子的女人聽得多認真!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一張文師,右二陳天君

王華配置設定來到四都鎮全科醫療中心。王華熱情開朗,能說會道,不管走到哪裡,那裡就是快樂的中心。這天他來在一農戶家門前,細心詢問村民健康情況,并一一記錄在冊。記者王小川拍下了這一幕,後來刊發在1997年第3期《半月談》封面上。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二王華

徐可珍、周學勤來到了四都鎮溪頭山全科醫療站,負責溪頭山、下溪沿等4個行政村的全科醫療工作。開始,不少村民是抱着疑問的眼光看待這些乳臭未幹的年輕人的。徐可珍、周學勤她們很争氣,努力鑽研業務,盡快提高業務水準。忙是營養,苦是力量,進步是對他們最好的獎勵,一段時間後就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1996年9月的一天,醫療站來了一個提着黑色長筒相機的帥小夥,陪同者介紹是新華社記者王小川,想跟徐可珍、周學勤她們進村入戶去巡診,她們高興地答應了。溪頭山村外有條小河,為少走彎路,她們脫下鞋子,背着藥箱,手拉手趟過去。初秋的河水微微有些涼意,有調皮的小魚兒在咬她們的腳指頭,癢癢的。卻發現那位記者已搶在她們的前面上岸了,端着相機對着她們咔嚓咔嚓呢。

1998年11月的一天,有人告訴徐可珍、周學勤:“你們的照片被選入新華社出版的改革開放20年成果圖檔展了!”這年,新華社選取了小崗村改革、深圳特區成立、香港回歸等50件重大曆史事件,以新聞照片方式,紀念改革開放20周年。介紹全國衛生系統發展情況的照片名列第47幅,有一段說明文字:

到1997年,我國衛生技術人員達440萬人,醫院、衛生院醫生139萬人,醫院床位數達到314萬床,人民群衆的基本醫療需要得到保障。圖為浙江江山農村的鄉鎮全科醫生徐可珍(左一)和周學勤在巡診途中。王小川拍攝。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左一徐可珍,左二周學勤

可惜,沒有找到這幅照片的原件,隻能用影印件代替了。

❀❀❀ 光榮與夢想

其實,在這以前,周振倉、王華等全科醫生群體就已登上了1997年《半月談》第三期封面。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照片反映了江山開展全科醫療試點工作情況,并有一段《全科醫生在鄉村》的封面說明:

1996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國首批百名全科醫生陸續分赴浙江省江山市農村23個全科醫療站,開展全科醫療服務,成為當地15萬農民健康的“保護神”。

全科醫療是指工作在基層、首先與病人接觸的那些醫務工作者,他們以家庭、社群為工作領域,為病人提供綜合性、連續性和個性化的服務。

江山市四都鎮第一全科醫療站裡的全科醫生盡管分别畢業于首都醫大、浙江醫大、金華衛校等醫學院校,但學的都是同一個專業——全科醫學,是中國第一批鄉村全科醫生。(王小川)

登上新華社主辦的《半月談》封面,是所有投身全科醫療試點工作者的榮耀,是江山五十多萬人民的榮耀。

在這之前,《衢州日報》《浙江日報》《健康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和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等,也先後報導了江山開展全科醫療試點工作的事迹。偉大時代,造就無數平凡的英雄。

一路荊棘,一路花開。關注江山全科醫療試點工作的,又豈止是媒體。1996年10月,在天津舉行的“全國全科醫學管理與教育發展學術會議”上,中華醫學會會長曹澤毅在大會發言中,充分肯定了江山全科醫療試點工作,并将江山衛生局選送的《江山市農村全科醫療試點的發展與未來》一文,安排第一個交流發言。會議期間,衛生部部長陳敏章特地接見了張永隆、金大興、周振倉等江山代表,勉勵他們繼續努力,把全科醫療試點工作進行下去。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右二陳敏章,右四張永隆,右五周振倉,右六顧湲

1997年5月,時任江山市委書記徐佳增,應邀在全省衛生工作會議上作了題為《積極探索全科醫療,提高農村衛生水準》的交流發言,反響熱烈。

1999年,“浙江省醫學教育、全科醫學學術研讨會”在江山舉行,省衛生廳廳長李蘭娟和來自全省各地學者、專家參加了會議。江山全科醫療,花開璀璨。

❀❀❀永遠在路上

1998年,張永隆被任命為江山市政協副主席兼市委統戰部部長,離開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衛生系統;2007年,張永隆退休。回首往事風過月,退休後的張永隆始終關注着江山全科醫療工作的發展。2017年周振倉也退休了,辦起了一家“狀元裡康養醫院”——一個與全科醫療頗有淵源聯系的領域。有人說,人有三條命:生命,性命和使命。生命是與生俱來的,性命是生命的軌迹,使命是生命的意義。對于張永隆、周振倉來說,全科醫療就是他們畢生的使命。

如今,徐紅霞、徐可珍、周學勤、張文師等全科醫療畢業生,是江山衛生醫療戰線的中堅力量。他們中有的是所在機關的業務骨幹,有的走上了上司崗位,而王華、周益民、陳興國等則順應改革浪潮,辦起了診所,其營業執照“診療科目”一欄醒目地寫着:全科醫療。時間流逝,時代在變,觀念在變,但信念不變,追求不變,記憶不老。記憶裡的荷塘、彎彎的小河、皎潔的月亮、寂靜的村莊和素雅的紫薇花,深深地融入他們的生命中,出現在他們的夢鄉裡。摸不到的顔色叫彩虹,看不見的擁抱叫微風,無法忘記的是那些青春無悔的火紅歲月。

「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八點特刊】照片背後的江山全科醫療故事

從左至右:周振倉、周學勤、徐可珍、張永隆

時間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照片記錄了那些難忘的故事。這個夏天,當我一張張欣賞張永隆送來的那些照片時,絲毫沒有恍如隔世的滄桑感,而是激蕩着把這些故事說給更多人聽的使命感。

全科醫療,永遠在路上。

浙江省江山中學教師

“晚上八點”特約作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