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h1>

原创 王石良 晚上八点 前天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今年8月的一个上午,江山状元里康养医院里弥漫着清新的夏日草木香,我和周振仓、徐可珍、周学勤等,饶有兴趣地欣赏着张永隆带来的一叠老照片,感觉又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江山市大力推进全科医疗试点工作的峥嵘岁月……

❀❀❀全科医疗进江山

故事从1991年春节开始。那天上午,江山卫生局来了一位名叫吴春荣的年轻老师,受首都医科大学(简称“首医大”)委派,想介绍部分学生来人民医院实习。交谈中说起全科医疗的事,引起了局长张永隆的兴趣。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一张永隆

全科医疗是一种全新医疗服务模式,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为一体,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为基础,面向家庭、围绕个人、主动提供省心、省力、省钱的医疗保健方式。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行。1988年,该概念引入中国,1989年北京市成立了“全科医学会”,首都医学院率先成立“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正寻求试点单位。

吴春荣的话引燃了张永隆思想的火花。他想,如果能把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与我国现行的三级卫生保健网络相融合合,对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于是,卫生局进行了认真 分析和研究,认为全科医疗服务模式是符合江山卫生实际的,完全可以试点推进。

张永隆曾先后在石门、长台和上余等农村卫生院工作17年,深刻了解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所卫生院,要看病,村民要走很长的路,花时间,影响农活。所以不是严重的疾病,一般能熬则熬,能拖则拖,结果常常误了最佳诊治时间,小病被拖成重病。虽说村里也有“赤脚医生”,但因为没有经过长期专业学习,医疗水平低下,很难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就诊和医疗需求。

卫生局的想法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于是,张永隆通过吴春荣与首医大取得联系,商量在江山开展全科医疗试点事宜。1991年5月,首医大全科医师培训中心负责人、副教授顾湲等一行四人来江,决定将四都镇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农村全科医疗试点单位。这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四都镇经济发展水平位居江山中游,具有一定典型性。其次,四都镇政府一直重视卫生工作。第三,镇卫生院长周振仓比较善于做群众工作,有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

周振仓当过兵,做过赤脚医生,1980年通过全省卫生系统考试,进入何家山卫生院。1984年,因年轻有活力,思想解放,工作能力强, 27岁的周振仓被任命为四都镇卫生院长。

张永隆担任江山市卫生局长也才37岁,特别欣赏周振仓这样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当年,张永隆担任上余卫生院长时做出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引起了上级组织的关注。1984年5月,江山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严福朝和副部长陈艳华先后找他谈话。5月11日,张永隆来到市委组织部,严福朝严肃而庄重地对他说:“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决定任命你为卫生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去了以后,把担子挑起来,把工作做好。相信你能行。”

那天是农历初五,立夏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栀子花香,张永隆明白,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到了。

❀❀❀步步推进

1991年5月和1992年1月,首医大全科医疗中心负责人顾湲、刘小平、吴春荣等,先后分批来江,论证全科医疗试点工作,共商全科医疗试点方案。试点工作正式开始,如为四都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举办业务培训;指导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整理、复核、分析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根据四都镇的地理位置、居住环境、人口流向和病人就诊习惯,将全镇19个行政村、1.4万人口划分为4个社区,每社区设置一个全科医疗站,每站配备3~4全科医生等等。

1992年2月,四都镇党委政府召开大全科医疗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副市长祝瑜英出席并讲话。1992年4月,四都镇成立了全科医疗管理委员会,制定《四都镇全科医疗管理》和《全科医疗实施方案》。全科医疗试点工作,被列入当年市政府工作议程,并获得资金支持。

一切都是全新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张永隆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要做好江山全科医疗试点工作,首先需要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怎么办?卫生局采用了“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1991年10月,张永隆、胡汉民参加了“全国全科医学理论研讨会”,赴京学习充电,加深对全科医疗的认知,并与首医大全科医师培训中心确定协作关系。1992年4月,四都镇卫生院周振仓、金秋玲、吴庆华等医生被派往北京,参加全国全科医生培训班。更令人激动的是,经江山卫生局多方努力,江山全科医生代培计划列入国家和省招生计划,该年9月,第一批全科医疗代培生走进首医大和金华卫校等学习深造,成为全国首批学历培养的全科专业医学生。

万事俱备,借得东风上青云。1992年10月16日,四都镇全科医疗中心成立大会,宣传部长陆洪涛、副市长徐宇宁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到会祝贺,并将卫生部长陈敏章亲笔题写的 “江山市四都院全科医疗中心”之牌交到周振仓手上。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一张永隆,右八徐宇宁,右九陆洪涛

江山全科医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1993年1月和1994年8月,浙江医科大学副校长章镇江、教务处副处长李俊伟等,先后来江调研。1996年4月,上海高等医科学校校长杨耀孙和上海奉贤县三位卫生院院长来江考察、交流。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有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吉林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卫生行政部门有关领导,来到江山,考察交流全科医疗试点工作。

❀❀❀传经送宝

江山市全科医疗试点工作,也得到了了世界家庭医师协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先后派员来江考察、指导。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左一吴春荣,左三祝瑜英,左四卡奈尔森,左五徐仁敏,左六张永隆,左七胡汉民

1991年11月,加拿大全科医学专家、首医大客座教授卡奈尔森博士(下文简称“老卡”),在首医大吴春荣、刘小平等老师的陪同下,来江考察全科医疗试点情况。考察期间,老卡还举办了多场学术讲座,介绍全科医疗相关知识以及在全世界的发展情况。考察结束,老卡对江山市全科医疗试点工作作了很高的评价:“江山试点成功,将很有推广价值。”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一张永隆,右二老卡

老卡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也是个风度翩翩、可爱可亲的大帅哥。一天下午,老卡游罢江郎山,突发奇想,想去附近卫生院看看,张永隆让司机将车拐进了界牌卫生院。因为是下午,卫生院里静悄悄的。看到徐红霞医生正在看书,老卡大声招呼:“哈喽,哈喽!”徐红霞连忙站起来。张永隆跟着走进来,指着老卡介绍说:“这位是世界著名的全科医疗专家老卡,你可以请他签个名哦!”手足无措的徐红霞听了,急忙找出一本笔记本,翻开,双手递上。老卡洋洋洒洒写了几行勉励的话。

临走前,大家合影留念。看到王赞礼医生的小女儿躲在一边,老卡微笑着走过去,把她拉到自己身边,自己蹲下——咔嚓,留下了一张温馨的照片。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一徐红霞,右三王赞礼,左一张永隆,左三老卡

徐红霞如今依然保存着老卡签名的笔记本。如今徐红霞已被评为主治医生,依然坚守在农村——大陈卫生院,服务农民。

1992年2月7日,又一位世界全科医疗专家来到江山,考察指导四都镇全科医疗试点工作,他就是台湾中山医学院副教授、首医大客座教授、世界家庭医师协会顾问李孟智。李孟智工作非常务实,接地气。在江八天时间里,有四天深入四都镇,为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和技巧的全面培训,帮助解决全科医疗试点出现的一些问题。后来,李孟知将他在四都镇的见闻和思考,补入其再版的《家庭医学与家庭医业管理》一书中。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李孟智《家庭医学与家庭医业管理》

1992年12月20,世界家庭医师协会执行董事会主席、以色列家庭医学博士亚曼格,代表世界全科医学组织,对江山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亚曼格先生来到四都镇,走村入户,翻看村民健康档案,了解全科医疗开展的细节,并题写了“愿四都镇全科医疗中心成为中国农村全科医疗实践的示范中心”题词。回到北京后,给江山全科医疗工作打了“1+”的印象评价。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一张永隆,右二亚曼格

第四位来江指导全科医疗工作的专家是澳籍华裔邵宜章。1998年4月,邵先生先后参观、考察了四都镇傅竹街第一全科医疗站和须江镇下路头全科医疗站。并为四都镇全科医疗中心题词:“希望四都镇全科医疗发展得越来越好。”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一何蔚萍,右三邵宜章,右五张永隆

方向就是力量。由于得到这些高水平全科医疗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江山全科医疗试点工作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起步早,发展快。

❀❀❀花开芬芳

1993年10月,张永隆、金大兴等卫生局主要领导,与四都镇全科医疗中心负责人一道,深入傅竹街、溪头山等地,对全科医疗试点效果进行阶段性调研和评估,力求发现问题,规范程序,为下一步扩大全科医疗试点范围做准备。

1995年7月,卫生局决定将全科医疗试点范围,着手社区全科医疗站筹建工作。从四都镇扩大到上余、大溪滩、大陈、丰足、赵家、何家山、碗窑、塘岭等乡镇,由点到面,群散结合,逐步推开,遍地开花。

紫薇花开的季节,江山第一批全科医学代培生毕业了,其中首医大7名,浙医大20名,金华卫校40名,衢州卫校20名。1996年7月30日,在府园宾馆举行就职宣誓活动,宣誓志愿选择全科医生这一崇高职业,忠于职守,献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出席宣誓活动的有省卫生厅、衢州市卫生局、浙医大、上海医高专校领导、专家和我市四大班子领导。卫生局长张永隆勉励毕业生:“农村需要你们。做全科医生会很辛苦,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把根留住,守得云开日出,山花烂漫。” 会后,毕业生们奔赴江山14个乡镇、30余所全科医疗站,服务15万农民。8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江山市全科医生就职宣誓情况。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从左至右:姜江伟、陈兴国、毛立湘、毛建梅

会后,陈兴国、姜江伟、毛立湘、毛建梅四位毕业生,来到赵家乡金家全科医疗站和陈村全科医疗站。后来,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使毛立湘、毛建梅走到了一起。张永隆知道后很高兴,热情祝贺了他们。他和爱人姚群曾经也是一对乡村医生。1967年和1968年,金华卫校毕业的张永隆和嘉兴卫校的姚群,先后分到石门卫生院。坐诊之外,常背着药箱出诊。尤其是也将出诊,有“三怕”:怕蛇,怕雷,怕黑。张永隆还好些,海宁姑娘、助产妇姚群,就常常需要张永隆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两人就这样由同事成为情侣,成为爱人。

周少林、姜爱萍、徐建来到了丰足乡莲塘村。医疗站是新建的,门前的水井也是新打的。一问,是村民裕强叔看到全科医疗站建起来了,为方便全科医生打水用水,征得村里同意,就在正对医疗站边打了一口水井,以表示对他们的欢迎。后来,这口井被叫做“爱医井”。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左一姜爱萍

以心换心,周少林他们以实际行动报答村民的深情厚谊。生活艰苦而不叫苦,简陋而不简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渐渐成长为优秀的乡村医生。周少林不但会看病,还会唱歌会弹得吉他。看,一群孩子放学路过全科医疗站,围着周医师要他“来一曲”。周医师微笑着从墙上拿下吉他,与嗓子最清脆响亮的小帅哥合作,来了个配乐男高音,快乐的歌声飘荡在莲塘村的上空。那些年,莲塘全科医疗站也是远近闻名的“乡村音乐教室”。

2000年,村民听说周少林将调丰足卫生院,纷纷去卫生院“说情”。最后采取折中方案:周少林每周一半时间去卫生院,一半时间来莲塘全科医疗站。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二周少林

周益民、姜惠等来到了碗窑乡箬坞村全科医疗点。他们发现,村民多次发生农药中毒情况。为此,他们经常去田间地头,指导村民根据天气、温度、风向等,正确使用农药,以及发生中毒情况后如何急救。这就是全科医生,不但给村民看病治病,还帮助他们预防疾病保健康。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一周益民,右四徐惠

张文师、陈天君来到上余镇一都江全科医疗站。因为条件所限,他们常常在村民大门口、晒谷场等地方,利用早中晚时间,运用文字加图片形式,见缝插针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活动。看,这位用花围裙背着孩子的女人听得多认真!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一张文师,右二陈天君

王华分配来到四都镇全科医疗中心。王华热情开朗,能说会道,不管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快乐的中心。这天他来在一农户家门前,细心询问村民健康情况,并一一记录在册。记者王小川拍下了这一幕,后来刊发在1997年第3期《半月谈》封面上。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二王华

徐可珍、周学勤来到了四都镇溪头山全科医疗站,负责溪头山、下溪沿等4个行政村的全科医疗工作。开始,不少村民是抱着疑问的眼光看待这些乳臭未干的年轻人的。徐可珍、周学勤她们很争气,努力钻研业务,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忙是营养,苦是力量,进步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一段时间后就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1996年9月的一天,医疗站来了一个提着黑色长筒相机的帅小伙,陪同者介绍是新华社记者王小川,想跟徐可珍、周学勤她们进村入户去巡诊,她们高兴地答应了。溪头山村外有条小河,为少走弯路,她们脱下鞋子,背着药箱,手拉手趟过去。初秋的河水微微有些凉意,有调皮的小鱼儿在咬她们的脚指头,痒痒的。却发现那位记者已抢在她们的前面上岸了,端着相机对着她们咔嚓咔嚓呢。

1998年11月的一天,有人告诉徐可珍、周学勤:“你们的照片被选入新华社出版的改革开放20年成果图片展了!”这年,新华社选取了小岗村改革、深圳特区成立、香港回归等50件重大历史事件,以新闻照片方式,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介绍全国卫生系统发展情况的照片名列第47幅,有一段说明文字:

到1997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达440万人,医院、卫生院医生139万人,医院床位数达到314万床,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要得到保障。图为浙江江山农村的乡镇全科医生徐可珍(左一)和周学勤在巡诊途中。王小川拍摄。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左一徐可珍,左二周学勤

可惜,没有找到这幅照片的原件,只能用复印件代替了。

❀❀❀ 光荣与梦想

其实,在这以前,周振仓、王华等全科医生群体就已登上了1997年《半月谈》第三期封面。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照片反映了江山开展全科医疗试点工作情况,并有一段《全科医生在乡村》的封面说明:

1996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国首批百名全科医生陆续分赴浙江省江山市农村23个全科医疗站,开展全科医疗服务,成为当地15万农民健康的“保护神”。

全科医疗是指工作在基层、首先与病人接触的那些医务工作者,他们以家庭、社区为工作领域,为病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和个性化的服务。

江山市四都镇第一全科医疗站里的全科医生尽管分别毕业于首都医大、浙江医大、金华卫校等医学院校,但学的都是同一个专业——全科医学,是中国第一批乡村全科医生。(王小川)

登上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封面,是所有投身全科医疗试点工作者的荣耀,是江山五十多万人民的荣耀。

在这之前,《衢州日报》《浙江日报》《健康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等,也先后报导了江山开展全科医疗试点工作的事迹。伟大时代,造就无数平凡的英雄。

一路荆棘,一路花开。关注江山全科医疗试点工作的,又岂止是媒体。1996年10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全科医学管理与教育发展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会长曹泽毅在大会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江山全科医疗试点工作,并将江山卫生局选送的《江山市农村全科医疗试点的发展与未来》一文,安排第一个交流发言。会议期间,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特地接见了张永隆、金大兴、周振仓等江山代表,勉励他们继续努力,把全科医疗试点工作进行下去。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右二陈敏章,右四张永隆,右五周振仓,右六顾湲

1997年5月,时任江山市委书记徐佳增,应邀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积极探索全科医疗,提高农村卫生水平》的交流发言,反响热烈。

1999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全科医学学术研讨会”在江山举行,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和来自全省各地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江山全科医疗,花开璀璨。

❀❀❀永远在路上

1998年,张永隆被任命为江山市政协副主席兼市委统战部部长,离开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卫生系统;2007年,张永隆退休。回首往事风过月,退休后的张永隆始终关注着江山全科医疗工作的发展。2017年周振仓也退休了,办起了一家“状元里康养医院”——一个与全科医疗颇有渊源联系的领域。有人说,人有三条命:生命,性命和使命。生命是与生俱来的,性命是生命的轨迹,使命是生命的意义。对于张永隆、周振仓来说,全科医疗就是他们毕生的使命。

如今,徐红霞、徐可珍、周学勤、张文师等全科医疗毕业生,是江山卫生医疗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的是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而王华、周益民、陈兴国等则顺应改革浪潮,办起了诊所,其营业执照“诊疗科目”一栏醒目地写着:全科医疗。时间流逝,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信念不变,追求不变,记忆不老。记忆里的荷塘、弯弯的小河、皎洁的月亮、寂静的村庄和素雅的紫薇花,深深地融入他们的生命中,出现在他们的梦乡里。摸不到的颜色叫彩虹,看不见的拥抱叫微风,无法忘记的是那些青春无悔的火红岁月。

「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八点特刊】照片背后的江山全科医疗故事

从左至右:周振仓、周学勤、徐可珍、张永隆

时间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照片记录了那些难忘的故事。这个夏天,当我一张张欣赏张永隆送来的那些照片时,丝毫没有恍如隔世的沧桑感,而是激荡着把这些故事说给更多人听的使命感。

全科医疗,永远在路上。

浙江省江山中学教师

“晚上八点”特约作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