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商山洛水者也,“商洛”“商州”之名均與“商山”有密切關系。商山,不僅以名奪人,而且極富詩情畫意。曆代賢達名人,慕名紛至,到此遊覽,是以商山曆史文化悠久厚實,猶如一幅幅長長的美麗畫卷,一旦打開就會愛不釋手。
“紫芝徑裡落霞紅,一局殘棋老四翁。
漢祖入關先得鹿,秦皇設網漫離鴻。
高山莫莫寒煙外,古墓累累夕照中。
當日誰開阡陌土,至今祗說定儲功。”
這首《商山懷古》的作者是清朝時期商洛本地的詩人王肇基,字錫之,嘉慶十九年(1814年)生于商南三角池,前清進士,曾任乾州知府,因為看不慣官場腐敗,辭官後回住商南三角池,成為三角池私塾學堂掌門人。王肇基善詩文,詩詞文章冠絕一時,其風骨氣度給晚清的詩壇注入了一股古樸、清澈的泉水。其詩意境闊大,傲岸雄渾,多抒寫商洛山水,有較高造詣,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者詩歌。

商山四皓
這首詩運用典故,借典抒懷,含蓄蘊藉。“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绮裡季吳實、甪裡先生周術。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為避戰亂隐居于商山,關于商山四皓的記載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漢高祖劉邦晚年時,冷落年老色衰的呂後,也看不上呂後所生的,性格懦弱的太子劉盈。這時候戚夫人走上了曆史舞台,她不隻是受到劉邦寵愛,她所生的趙王如意更是為劉邦所喜愛,相比于太子劉盈,劉邦總是感覺這個孩子更像自己,是以動不動就說“此子類我”。加上戚夫人不斷吹枕邊風,于是劉邦想廢太子劉盈,立趙王如意為新太子。
呂後當然不同意,大部分功臣也不同意。畢竟呂後可是一路跟着劉邦打天下走過來的,可謂是夫妻搭檔式開國,人家功臣自然是隻認呂後,誰認以色事人的戚夫人呢?
但當時劉邦的态度很是堅決,是以呂後派哥哥呂釋之去請教已經隐退的留侯張良,張良不願意攪和進去,以這是劉邦的家事來拒絕。但架不住呂釋之再三懇求,張良隻能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就是請劉邦都請不出來的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讓他們随着太子上朝,肯定會對太子有所幫助的。
張良
于是呂後和太子還真就把商山四皓給請出山了。之後商山四皓随着太子上朝,劉邦一見這四人大為吃驚。等到他們走後,劉邦叫來戚夫人說道:“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後真而主矣”。意思是我是打算更換太子的,但現在太子有着這四人輔佐,已是羽翼已成,我也難以動搖他的位置了,看來呂後以後真的将是你的主人了。
就這樣,漢初這場換太子風波,以商山四皓的出現而結束,太子劉盈終是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王肇基的詩歌多寫商山洛水,曆史先賢,抒寫對家鄉的贊美,才氣縱橫。從他的《商山懷古》詩中可見其深厚的學養,文人的胸襟氣魄。他在自己另一首詩作《三角古池》中寫道:“芳塘半畝插斜分,指點參差一沼芹。清可濯纓歌孺子,香堪洗硯屬斯文。千年水碧光涵月,萬裡天青影倒雲。山海有經曾志怪,此中靈蓄未前聞。”可以看到他的超凡的才藝和情懷。三角池現位于商南縣城南邊(今高速口處),東有龍窩之秀,南有甘露之水,西有青龍崗之美,北有沐河(縣河)之麗。後來,王肇基為保學堂和三角池一帶人的生命安全,躲避土匪殺戮,帶頭出資修建保和寨,在周邊三省影響巨大。後被商州縣令聘為修建青山書院的負責人,享年八十歲。
商南三角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