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數人都将“天高皇帝遠”的意思了解錯了,原文竟然跟朱元璋有關

大多數朋友都認為:諺語“天高皇帝遠”指的是“處于遠離中央的地區,皇權無法覆寫到當地”的意思。

實則不然。

這句話的出處,是《閑中今古錄摘抄》,原文是:

“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顯然,這裡面突出了一句“不反待如何”,象征着封建社會勞苦大衆揭竿而起的鬥争。

多數人都将“天高皇帝遠”的意思了解錯了,原文竟然跟朱元璋有關

那麼,這句順口溜的出處是哪個朝代呢?這裡面的皇帝是否特指了某一位封建統治者呢?根據學者的研究,這句話中的“皇帝”實為泛指,指代的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無道昏君。不過,在筆者看來,這是有待商榷的,這句諺語中的皇帝并非泛指,而是特指。

且從文法的層面對這句諺語進行分析。“天高皇帝遠”與“民少相公多”,是一句非正常整的對偶。在這句話裡,“天”與“民”相對,“皇帝”與“相公”相對,嚴絲合縫。既然是一句關于官逼民反的諺語,那麼,這裡面的“民”所說的自然是被逼得吃不起飯的勞苦大衆,而“相公”則是那些魚肉百姓欺壓良善的官僚階級。

是以,按照對偶規則,上一句的“皇帝”,應該是特指某一位皇帝,絕非泛指。《閑中今古錄摘抄》的作者黃溥生于明朝,而這部書參考了《元代農民戰争史料》。《元代農民戰争史料》的作者楊讷生于元末明初,親眼見證了王朝更疊的曆史變遷,看到了勞苦大衆揭竿而起的反抗浪潮。由于,這一切都是楊讷的親身經曆,是以這部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曆史價值。

《元代農民戰争史料》記載,至正八年,溫州、台州等地的老百姓打出了“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口号,并揭竿而起建立農民武裝,推翻了地方政府。從這段順口溜誕生的年代來看,“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特指的正是元順帝。

多數人都将“天高皇帝遠”的意思了解錯了,原文竟然跟朱元璋有關

蒙古統治者一統中原之後,将全國各地的人民分為四個等級,分别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

色目人:一切非蒙古、漢人、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包括粟特人、吐蕃人等。傳統的說法認為,在元代的社會階層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漢人和南人之上。

南人:則是指南宋統治下的漢人以及當地各少數民族人民,一般是指淮河以南的南宋境内的人民。在元朝,他們地位最低,最受壓迫和歧視。

元朝中央和行省長官一般不授予漢人,地方官吏也是首選蒙古人,有缺才依次參用色目人、漢人。元朝法律規定:蒙古人毆打漢人,漢人不得還手;蒙古人打死漢人,隻罰他出征和賠償喪葬費;漢人打死蒙古人,則判死刑;漢人、南人不準私藏武器、集體打獵或集會祭祀。

這四類人,身處不同的階級,可以說,在入仕、科考、訴訟方面所獲得的待遇都是截然不同的。顯然,作為以蒙古人為主導的政權,蒙古人在元朝所享受的待遇相當優越,這種情況也直接讓民族沖突與日俱增。元順帝登基以後,蒙、漢的民族沖突已累計到無以複加的程度。

多數人都将“天高皇帝遠”的意思了解錯了,原文竟然跟朱元璋有關

雖然,元順帝任命了頗有作為的脫脫,但此時的弊政已不是一個人所能扭轉的。脫脫遭到小人排擠退出政壇以後,國家的情況愈發惡化。而元順帝本人卻變得不思進取,逐漸“怠于政事,荒于遊宴”,開始破罐子破摔。

當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即将颠覆元朝的緊要關頭,元順帝仍躲在後宮中鑽研“行房中運氣之術”。元順帝是曆史上唯二的木匠皇帝,倘若他能與朱由校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這兩位皇帝絕對有說不完的共同話題。元順帝除了貪慕美色之外,最喜歡的就是設計船舶,制造宮漏。

1368年,朱元璋奪取通州之後,元大都徹底暴露在義軍視野範圍内。王朝大勢已去,元順帝幹脆卷鋪蓋滾蛋,撤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盤桓期間,朱元璋派遣使者招降元順帝,而元順帝則以一首詩來回複: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内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台。

多數人都将“天高皇帝遠”的意思了解錯了,原文竟然跟朱元璋有關

在這首《答明主》中,我們能看出元順帝已認了栽,他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處境,将江山社稷“禅讓”給朱元璋。原本是元順帝倉皇北顧,卻被他說的大義凜然,這首詩足見元順帝之荒唐。洪武二年,元順帝帶殘部逃往應昌。同年四月,元順帝因痢疾死于應昌,廟号思宗。

因為元順帝在江山敗亡之時,沒有選擇背水一戰,也沒有選擇以身殉國,而是自顧自地倉皇北逃,這種行為堪稱“知順天命,退避而去”,于是,便賜其谥号為“順帝”。

遙想當年,鐵木真率領蒙古健兒南征北戰,橫掃中原。由幾代人建立的大元江山,就這樣在“驅除鞑虜,光複中華”的口号聲中土崩瓦解,淪為史書中的短命王朝。

甚至于,在國破之際,末代帝王烏哈圖可汗被朱元璋賜予“順帝”的谥号,這兩個字顯然不是褒揚之詞。

參考資料:

【《閑中今古錄摘抄》、《答明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