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建莉(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内蒙古語言學會常務副會長、内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長期以來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各民族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既是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責任和義務,更是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具體展現,也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必由之路。
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治政基本政策
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把使用通用語言文字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政策,而且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
秦始皇統一六國,首要的就是統一語言文字。漢代,通用語言是以原秦晉方音為基礎形成的“通語”,據許慎《說文解字序》記載,“通語”的推廣使用被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北魏時期,稱鮮卑語為“北語”,漢語為“正音”。規定官吏上朝使用漢語。在朝廷上,三十歲以上的鮮卑官吏要逐漸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下的則要立即改說漢語。元代把以京城大都(北京)為代表的漢語方言作為基礎方言。清朝以北京官話為标準音,規定舉人、生員、貢監、童生不谙官話不準送試,書面語和文讀依标準音。
曆代各種類型的學校以通用語言文字傳習傳統經典文化。孔子是魯國人,卻用“雅言”(即通用語)來授課。隋唐科舉制度建立後,各種科目實行全國統考,需要統一的教學用書;而統一的教學用書,又需要統一文字和文本。這樣就産生了《五經正義》,從文字到解釋,有了官修的标準教學用書。學童從啟蒙教育開始,就學習誦讀經文,練習楷書。科舉考試從制度上保證并促進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使用。
溯源曆史,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與規範化,很好地适應了各代政治、文化發展需求,為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元代北曲盛行,出現了關漢卿、馬緻遠、白璞等優秀的元曲作家。還湧現出蒙古族楊讷、女真族李直夫、維吾爾族貫雲石、回族蘭楚芳等一批少數民族作家。他們精通熱愛漢語,創作了不少傳世元曲作品。宋末元初,北方話獲得了穩定的基礎地位,中原之音影響漸大。元人周德清編寫了當時文人創作參照的曲韻韻書—《中原音韻》。《中原音韻》順利推行,廣為普及,客觀上推動了元曲以及其他政治文化方面的繁榮發展。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基本成分是漢語,也有其他民族語言的成分。這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從上古至今,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語言不斷融合的結果。曆史上中國中央政權都有通用語言,像周代“雅言”、漢代“通語”、明清“官話”、民國時期的“國語”等,了解它們的推廣普及曆史,對今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指導價值和借鑒意義。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表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實作文化認同,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紐帶,會極大增強不同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間情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踐表明,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資訊技術等領域的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夠更便利地接觸世界、了解世界,更好更快地融入現代社會。
中華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質,都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載體。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往往通過語言來傳達,憑借語言來維系。沒有共同了解、使用并反映共同情感的語言,共同的心理素質就難以存在。
通用語言文字負載着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命脈。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迫切而必要。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各族群衆科學文化素質”,為新時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提出,要“提高民族地區教育品質和水準,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程序中,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納入脫貧攻堅戰略任務中,語言扶貧成效顯著、意義長遠。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使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工程。
新時代做好内蒙古的民族工作,要加強和改進對區情、曆史的研究,對語言文化的研究,完善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路舉措,引導各族幹部群衆樹立正确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曆史觀、宗教觀,自覺踐行守望相助理念。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納入民族工作所有政策、所有法規、所有任務中,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活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族幹部群衆心中牢牢紮根。調整完善和規劃建設一批展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中華文化特征、彰顯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工程項目,把尊重保護和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把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作為關鍵性、基礎性工作來抓,紮實推進雙語教學改革,建構一體與多元相統一的和諧語言環境,堅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主體地位,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文化認同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蒸蒸日上。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0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