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軍與馬家軍的血海深仇

導語:

彭元帥打馬家軍的時候,敵軍陣營發生的一些事,現在看來也是笑點頗多喜感十足。西北野戰軍打青馬和甯馬之是以如此順利,不是因為敵軍是紙糊的不經打。而是因為,指揮官們都太會“跑”了,父親跑完兒子跑,跑不了的或者跑晚了的,直接放棄掙紮就地起義了。

馬家軍中的青馬,自西北軍與他們交手開始,就抱了一定要消滅他們的想法。因為青馬的首領殘暴成性還頑固不化,屬于無法争取也不必争取的敵人。在消滅了青馬之後,甯馬就成為了西北軍的下一個目标。甯馬的當家人馬鴻逵也知道這一點,但是他為人膽小怯懦,在遇到無法扭轉的困境時,第一個念頭就是“跑”。

解放軍與馬家軍的血海深仇

蔣介石制定了剿共大計的時候,馬鴻逵的甯馬算是老蔣的計劃中常常掉鍊子,基本發揮不了作用的一環。蔣介石釋出作戰指令時,他不是拖拖拉拉全靠一個“拖”字敷衍應付,就是遵從蔣的指令出了兵但是士兵隻是在戰場上擺了花架子糊弄事,完全不是正常打仗的狀态。

是以西北軍起初是想主動争取馬鴻逵,畢竟能用不打仗解決的事,無論是軍隊的上司還是更高層的決策者,都不想用犧牲換勝利。然而,西北軍試圖争取的舉動還沒有做出,馬鴻逵,跑了。他先是把财産都轉移到了港台地區,之後又把手中的權利轉移給了他的二兒子馬敦靜,随後他悄悄地坐上了飛機跑到了重慶當了縮頭烏龜

馬敦靜成為了部隊的最高指揮官之後,煞有介事的定下了甯馬在接下來一段時間的作戰計劃,他圍着黃河設了三道戰線,擺足了要跟西北軍幹到底的架勢。而且馬敦靜打心眼裡覺得,跟西北軍對戰,他有很大的赢面

然而,馬司令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再好的作戰計劃,也要有好的下屬和士兵去執行才可以。他的旅長張欽武,很快就向他展示了一個懂形勢的下屬是如何“機智”作戰的。

解放軍與馬家軍的血海深仇

張欽武手下的人并不多,隻有一千多人,是以當西北軍的19兵團包圍了他的部隊駐守的景泰之後,他和自己的下屬商量說“不用打了吧,仗不一定能打赢,但是命可能保不住,男子漢大丈夫保命為上,索性起義吧,不但不用打仗命也順便保住了”。

于是,馬司令設的第一條戰線,就這樣從内部自己瓦解了。張欽武起義之後,西北軍的63軍和65軍繼續向西北拓展戰線。西北軍同時還派出了馬明三去勸降馬鴻賓。馬鴻賓是馬敦靜的叔叔,雖然他的兄弟馬鴻逵已經跑了,但馬鴻賓在“跑”和“留”之中,還是選擇了後者。在他的概念中,與其跑,不如留,留下也不是沒有别的選擇。

是以當我軍釋放出了善意,表示可以談談的時候,他派了自己的兒子和馬明三談了一次。馬明三在見到了馬惇靖之後,直接亮出了底牌,他要求馬鴻賓要麼起義,要麼在西北軍進甯夏的時候不阻攔。馬惇靖沒敢回應馬明三的起義的要求,隻是很圓滑地回應他說“我們不是西北軍的對手,你們放心來就行,我們絕對不礙西北軍的事”。

解放軍與馬家軍的血海深仇

馬惇靖回家之後,把西北軍的要求告訴了他的父親,馬鴻賓判斷說“紅軍打了勝仗之後沒有追襲,就是等他起義,是以還是要起義的,這是一個态度”。

随後,馬鴻賓找到馬全良商量起義的事,但是馬全良雖有起義的心,卻沒起義的膽,因為他的家眷都被馬鴻逵的二兒子看着,他有反心的話,他一家老小的命就保不住了。但是他還是給馬鴻賓出了主意,建議他去直接找馬敦靜談起義的事,因為兩人頂多談崩了,但是馬敦靜該是不敢對他的叔叔下手的。

叔侄兩人的談話,僵在了起義會給馬鴻逵帶來生命威脅這個話題上,馬敦靜堅決不同意起義,馬鴻賓則認為,與其犧牲掉手下的人的性命和西北軍硬扛到底,不如順應潮流投降。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馬鴻賓和他的兒子帶着部隊起義,馬敦靜則指令部隊集中到了金積水附近,準備利用地形優勢和西北軍打到底。

解放軍與馬家軍的血海深仇

結語:

不過,當馬鴻逵的大兒子悄悄跑了之後,在前線作戰的副軍長何曉霆卻發現,他找不到馬敦靜了。128軍的軍長盧中良告訴他說:“主席跑了,大少爺也走了,司令在19号也跑了。領頭的人都走了,是以我也沒什麼可說的,決定帶着兄弟了。”

1949年9月,群龍無首的甯馬選出了代表和西北軍談了和平解放甯夏的問題,最終甯夏避過了戰火和平解放。不得不說,打起仗來“跑”功了得的國民黨,該是注定不得人心注定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