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馬家軍,是紅軍的世仇,不共戴天。當年,紅軍西征,與馬家軍展開了血腥的厮殺。十幾年後,彭老總率領第一野戰軍四個兵團浩浩蕩蕩殺向馬家軍,要一雪當年的仇恨。
有人說了,第一野戰軍什麼時候變成四個兵團了?不是就兩個兵團嗎?沒錯,第一野戰軍長期隻有兩個兵團,在西北戰場難免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太原解放後,周士第的第十八兵團和楊得志的第十九兵團歸入彭老總指揮,第一野戰軍從此兵強馬壯。
彭老總迅速揮師進軍甯夏,尋找馬家軍決戰。甯馬頭子馬鴻逵這個壞透了的家夥,狼狽逃跑,丢下了自己的甯夏兵團。甯夏兵團的三位軍長招架不住,也不想再負隅頑抗了,宣布和平起義。

他們都是誰呢?後來結局如何?
第一位是賀蘭軍軍長馬全良,回族,甘肅和政人。馬全良和馬鴻逵等人沒有親屬關系,他出身貧寒,從軍之後從基層一點一滴幹起,最終當上了甯夏兵團副司令官、賀蘭軍軍長。
為什麼叫賀蘭軍呢?甯馬頭子馬鴻逵取嶽飛“踏破賀蘭山阙”之句,建立了一個軍,準備将來萬一事情不濟,退到賀蘭山上當土匪呢。可見,這是他的嫡系私人武裝。馬鴻逵把這支武裝交給了馬全良。
但是,馬全良的思想沒有那麼反動,他相對來說比較進步。紅軍時期,劉志丹受到通緝,為了確定劉志丹的安全,馬全良曾親自護送劉志丹回到陝北,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第一野戰軍進入甯夏後,馬鴻逵拍屁股走人了,卻把馬全良留了下來,讓他繼續抵抗。馬全良才沒有那麼傻呢,他在1949年9月,宣布和平起義。起義之後,馬全良在甯夏甘肅都當過廳長,于1965年病逝,享年65歲。
第二位是第十一軍軍長馬光宗,也是回族,甘肅廣河人。馬光宗出身軍人世家,從小練過國術,他比較與時俱進。在熱兵器時代,武功再高,一槍放倒,是以馬光宗精心研究,發明了在馬背上架槍的打法。
馬光宗很受馬鴻逵的賞識,第十一軍可是甯夏馬幫的發家部隊,隻有馬鴻逵和他的寶貝兒子當過這個軍的軍長。在我軍大軍壓境,馬鴻逵和兒子坐飛機逃跑後,才把軍長位置給了馬光宗。
當然不是白給的。馬鴻逵讓馬光宗繼續抵抗,等待機會。然而,最後關頭,馬光宗沒有選擇玉石俱焚,他和馬全良一起宣布起義了。建國後,馬光宗長期在甘肅任職,于1987年病逝,享年84歲。
第三位是第一二八軍軍長盧忠良。人家都姓馬,他卻姓盧?為什麼?因為盧忠良是漢族,甘肅河州人。外姓也能在馬家軍中當軍長嗎?馬家軍雖然封建守舊,可凡是總有一個例外,盧忠良就是那個例外。
盧忠良出身貧寒,在馬家軍中任勞任怨,逐漸升遷。可能馬鴻逵也想作個秀,不能讓大家覺得他隻用馬家人,不會用外人,是以最終提拔盧忠良當上了軍長。
姓馬的都起義了,盧忠良一個外姓人還會為馬家軍當炮灰嗎?當然不會了。他也和馬全良、馬光宗一起宣布和平起義。起義之後,盧忠良也長期在甘肅省任職,于1988年病逝,享年86歲。
是以啊,甯夏馬幫的三個軍,最終在被主子馬鴻逵父子抛棄之後,都宣布和平起義了。這三位軍長的最終結局應該說都很不錯。畢竟,當年馬家軍和紅軍有血海深仇,我軍卻以德報怨,原諒了他們。實在是寬大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