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放军与马家军的血海深仇

导语:

彭元帅打马家军的时候,敌军阵营发生的一些事,现在看来也是笑点颇多喜感十足。西北野战军打青马和宁马之所以如此顺利,不是因为敌军是纸糊的不经打。而是因为,指挥官们都太会“跑”了,父亲跑完儿子跑,跑不了的或者跑晚了的,直接放弃挣扎就地起义了。

马家军中的青马,自西北军与他们交手开始,就抱了一定要消灭他们的想法。因为青马的首领残暴成性还顽固不化,属于无法争取也不必争取的敌人。在消灭了青马之后,宁马就成为了西北军的下一个目标。宁马的当家人马鸿逵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为人胆小怯懦,在遇到无法扭转的困境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跑”。

解放军与马家军的血海深仇

蒋介石制定了剿共大计的时候,马鸿逵的宁马算是老蒋的计划中常常掉链子,基本发挥不了作用的一环。蒋介石发布作战命令时,他不是拖拖拉拉全靠一个“拖”字敷衍应付,就是遵从蒋的命令出了兵但是士兵只是在战场上摆了花架子糊弄事,完全不是正常打仗的状态。

所以西北军起初是想主动争取马鸿逵,毕竟能用不打仗解决的事,无论是军队的领导还是更高层的决策者,都不想用牺牲换胜利。然而,西北军试图争取的举动还没有做出,马鸿逵,跑了。他先是把财产都转移到了港台地区,之后又把手中的权利转移给了他的二儿子马敦静,随后他悄悄地坐上了飞机跑到了重庆当了缩头乌龟

马敦静成为了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之后,煞有介事的定下了宁马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作战计划,他围着黄河设了三道战线,摆足了要跟西北军干到底的架势。而且马敦静打心眼里觉得,跟西北军对战,他有很大的赢面

然而,马司令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再好的作战计划,也要有好的下属和士兵去执行才可以。他的旅长张钦武,很快就向他展示了一个懂形势的下属是如何“机智”作战的。

解放军与马家军的血海深仇

张钦武手下的人并不多,只有一千多人,所以当西北军的19兵团包围了他的部队驻守的景泰之后,他和自己的下属商量说“不用打了吧,仗不一定能打赢,但是命可能保不住,男子汉大丈夫保命为上,索性起义吧,不但不用打仗命也顺便保住了”。

于是,马司令设的第一条战线,就这样从内部自己瓦解了。张钦武起义之后,西北军的63军和65军继续向西北拓展战线。西北军同时还派出了马明三去劝降马鸿宾。马鸿宾是马敦静的叔叔,虽然他的兄弟马鸿逵已经跑了,但马鸿宾在“跑”和“留”之中,还是选择了后者。在他的概念中,与其跑,不如留,留下也不是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当我军释放出了善意,表示可以谈谈的时候,他派了自己的儿子和马明三谈了一次。马明三在见到了马惇靖之后,直接亮出了底牌,他要求马鸿宾要么起义,要么在西北军进宁夏的时候不阻拦。马惇靖没敢回应马明三的起义的要求,只是很圆滑地回应他说“我们不是西北军的对手,你们放心来就行,我们绝对不碍西北军的事”。

解放军与马家军的血海深仇

马惇靖回家之后,把西北军的要求告诉了他的父亲,马鸿宾判断说“红军打了胜仗之后没有追袭,就是等他起义,所以还是要起义的,这是一个态度”。

随后,马鸿宾找到马全良商量起义的事,但是马全良虽有起义的心,却没起义的胆,因为他的家眷都被马鸿逵的二儿子看着,他有反心的话,他一家老小的命就保不住了。但是他还是给马鸿宾出了主意,建议他去直接找马敦静谈起义的事,因为两人顶多谈崩了,但是马敦静该是不敢对他的叔叔下手的。

叔侄两人的谈话,僵在了起义会给马鸿逵带来生命威胁这个话题上,马敦静坚决不同意起义,马鸿宾则认为,与其牺牲掉手下的人的性命和西北军硬扛到底,不如顺应潮流投降。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马鸿宾和他的儿子带着部队起义,马敦静则命令部队集中到了金积水附近,准备利用地形优势和西北军打到底。

解放军与马家军的血海深仇

结语:

不过,当马鸿逵的大儿子悄悄跑了之后,在前线作战的副军长何晓霆却发现,他找不到马敦静了。128军的军长卢中良告诉他说:“主席跑了,大少爷也走了,司令在19号也跑了。领头的人都走了,所以我也没什么可说的,决定带着兄弟了。”

1949年9月,群龙无首的宁马选出了代表和西北军谈了和平解放宁夏的问题,最终宁夏避过了战火和平解放。不得不说,打起仗来“跑”功了得的国民党,该是注定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