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皇帝衆多,但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清朝的第六任皇帝——乾隆帝,甚至可以說是皇帝界的網紅人物,天生自帶話題和流量,比如他的宮闱情事,還有他的農家樂審美……

很多清代的影視劇都有乾隆的身影,不過據了解,在1929年,導演邵醉翁就拍攝了《乾隆遊江南》系列電影,而很多人最早了解乾隆帝還是從《戲說乾隆》、《還珠格格》兩部電視劇,還有近年來風靡一時的《延禧攻略》、《如懿傳》等。
《戲說乾隆》裡他是一個風流皇帝,還是一個反貪先鋒;《還珠格格》裡他又是一個會吹胡子瞪眼、又愛護兒女的慈父形象;《鐵齒銅牙紀曉岚》裡他既是一個睿智的帝王,又是一個“端水大師”;《延禧攻略》裡是一個沒什麼帝王威嚴的“大豬腳子”;《如懿傳》裡則是一個負心薄情、敏感多疑的孤獨帝王……難怪說,乾隆是中國影視劇裡最忙碌的角色。
不過相比于影視劇裡乾隆帝一直忙着“談戀愛”“給後宮當裁判”的固有形象,曆史上的乾隆爺身上有很多标簽,比如,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帝王,“康乾盛世”的代表人物,酷愛下江南的旅行達人,愛好寫詩的文藝青年,熱衷書畫收藏的蓋章“狂魔”……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總共隻有二十八個字,結果被乾隆蓋滿了章,末了還寫了個“神”!)
乾隆皇帝一生收藏蔚為大觀,但他也有打眼的時候。有一次,乾隆帝得到了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圖》,愛不釋手,稍有興緻便會在畫作上賦詩題詞、加蓋印章,最後幾乎無處下筆才戀戀不舍地題上:以後展玩亦不複題識矣。簡直和現在的“彈幕刷屏”一樣,沒有一處空白能逃過乾隆爺的章(據說乾隆有1000多方印章,常用的就有500多個……)。
(僅列舉一部分)
不過,沒多久乾隆爺就得知《富春山居圖》真品另在他處,當然,好面子的乾隆爺肯定不會承認自己看走眼,他先是花大價錢買下真品,又宣布真品是赝品,還給人家題詞:畫格秀潤可喜,亦如雙勾下真迹一等。
《富春山居圖》是1350年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繪制的一幅山水畫,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後來這幅畫輾轉到明朝一位名叫吳洪裕的收藏家手中,他臨死前下令将此畫焚燒殉葬,被他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
無奈,隻得将此畫一分為二。較小的一段稱《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保留了《富春山居圖》的主要畫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無 用 師 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剩 山 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其實,乾隆皇帝得到的第一幅赝品《富春山居圖》,後世稱之為“子明卷”,而第二幅“無用師卷”才是黃公望的真迹。“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一比一臨摹的,後人為牟利,将原作者題款去掉,僞造了黃公望的題款,并且還僞造了明代畫家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才使得乾隆沒有分出真僞。
上:無用師卷&剩山圖;中:黃溍摹本;下:子明卷。
書畫鑒賞需要很深的功力,也是收藏家們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能,否則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看走了眼。乾隆帝雖然是收藏界的大V,但鑒賞能力還算不得專業,自然免不了錯把僞作當真迹。而現實中很多人其實并沒有資深收藏家們的鑒别能力,很難對古董、字畫等做出準确的判斷,也是以書畫一直是假冒僞劣的重災區。
(電影《十二生肖》)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異,對于書畫真僞檢測的手段也在不斷進步發展,比如近年來流行的中準特征加密智能識别防僞技術,在正品的隐蔽部位附上防僞标簽,鑒别時用手機掃描即可立即得到相關資訊,除了真僞判斷,還可以有作家介紹、作品故事、鑒定機構、證書編号等資訊,讓書畫作品具有更安全的防僞保障。若乾隆爺當時能有這些科學的手段鑒定真假,也不至于鬧出讓人啼笑皆非的烏龍事件。
乾隆除了酷愛在名畫上寫“小作文”,還特别喜歡寫詩,據說,他一生中寫了4萬多首詩,按照他88年的壽命計算,假如從8歲開始寫詩,平均每天至少要寫大約1.5首,以一人之力比肩唐代2000多位詩人的作品數量,可謂“世界第一高産詩人”!
不過,雖然數量上去了,但品質卻一言難盡。還記得國小課本裡那首《飛雪》:“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是劉墉接的,《還珠格格》中是紫薇接的,還有說是紀曉岚填上的,總之就沒有說是乾隆自己寫的。不過這首詩也可能是虛構的,畢竟每天要寫那麼多,不可能都記下來……
“鐵嶺老人閻李流,畫不用筆用指頭……”“此日乾隆夕,明朝嘉慶年……”很有打油詩的氣質了,要放在現代,朋友圈可能都被他刷屏了。
當然,作為皇帝,哪怕他寫個順口溜,也會有臣子喝彩叫好:“其斯為萬古之大文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