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紹為何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并不是因為他蠢

電視劇《新三國》中曾有這樣一個橋段,在一片斷壁殘垣的宮阙之内,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圍着一個青年,這個青年正狼吞虎咽地啃着一個小小的窩窩頭。忽然有人報告,追兵來了,這群人突然如驚弓之鳥一般,可事情反轉了,來的不是追兵,而是救兵,于是很多人猜測,應該是袁紹,他家四世三公,深受大漢皇恩,現在非但兵多将廣,而且還是近水樓台,當然會是他,可誰也沒想到,來的并不是袁紹,而是亂之奸雄曹孟德。

在談及在北方大地之上,曹操與袁紹那一場你死我活得較量之時,曹操之是以笑到最後,就是因為曹操機敏,反應快,兖州治中從事毛玠,一說“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他一點就通,還立刻行動起來,捷足先登上了搶上了第一柱龍頭香。而袁紹呢?娃是個好娃,就是反應慢了些,你看,謀士沮授也曾向他建議,“奉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讨不庭”,他他就是不聽,曹操将天子搶過去了,有了點小發展,他又懊悔無比,做夢娶媳婦—盡想好事,說我這裡好吃好喝還沒大洪水,要不将天子遷到甄城,咱哥倆共同侍天子,重做好基友?不料,他接到了一封诏書,诏書的措辭非常強硬:“甄城雖好,你的實力也夠,可當初朕被迫漂泊流浪的時候,怎麼不見你前來勤王呢?”

袁紹為何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并不是因為他蠢

衆人都以為,袁紹的失策,就在于沒有“挾天子”,當真是蠢得可愛,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曹操和袁紹的處境,其創業團隊人馬構成等,就會發現,袁紹或許蠢,但這件事情他隻是沒處理好。

很多人了解“挾天子以令諸侯”都覺得,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加減法,挾了,一本萬利,不挾,一落千丈,其實這個認識本身就有問題,投資界一條鐵律,高收益往往都是伴随着高風險,這件事也不例外,它是有着相當高的風險的,而且越到後面,風險系數會越高,難道大家沒看到,曹操後期大開殺戒,很多都與囚禁在他手裡的天子有關,比如說伏皇後一家,劉備等人曾參與的“衣帶诏”等事件,哪一個不是打着“清君之策,匡複漢室”的旗号進行,這些反叛性的活動,此起彼伏,搞得曹操那叫一個焦頭爛額,他隻有殺殺殺,大漢第一名儒—孔融,殺!甚至最後自己手下頂級謀士—荀彧叔侄,也被他逼死,無他,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家族數百年都是大漢士族,熟讀孔孟之書,渴望世界和平和穩定,可又身逢亂世,自身又沒有那個能力,隻能寄希望又跟他們一樣的英雄人物,“保境安民”、“匡扶漢室,”,劉備等人打的就是這個旗号,目的也一樣,争取士族的支援,可這些人,至少明面上,隻能支援他“匡扶漢室”,因為這涉及到他們自身的核心利益,那就是你一群幾百年來都高喊“忠君愛國”、“忠孝兩全”的群體,去支援亂賊,以後還怎麼混?

袁紹為何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并不是因為他蠢

相對于袁紹,曹操更需要“奉”天子,注意是“奉”而不是挾,為何?如果都是創業型的隊伍,那麼兩者隊伍的構成不同,袁紹出身名門,祖上“四世三公”,門生故官遍布天下,他之是以發展迅速,短時間内擁有青、徐、、并、冀四州之地,并不是他打仗又多厲害,而是龐大的士族群體對他的依附。曹操卻不同,他出生是“閹人之後”,士族之人,本來就心氣傲,平時就不怎麼瞧得起這群閹人,何況在東漢末年,曾爆發過慘烈的黨禁之禍,更加深了士人對閹人這個群體的蔑視,而曹操不但出身是,更加之身上還具有閹人所特有的“兇殘狡詐”,你讓士人群體如何投他? 這點決定了曹操的創業隊伍,主要以寒門出身為主,這個群體,于天子之間還隔着“士族官僚”這一群體,其所在階層并不于天子直接打交道。對天子倒是沒多深的感情,比如說曹操就曾自誇“拔樂進于行伍,識許褚于田野”,可跟着曹操建功立業,改變自身和家族的命運,實作階層躍遷,卻是相當的熱情。

可寒門士兵,隻能保證你給他理想和希望,給他機會,他們為實作階層躍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可争奪天下,需要這樣的一支具有戰鬥力的隊伍,可更需要征伐天下的智慧與謀略,能治理各種事物的人才啊,這個群體以士族之人為主。

袁紹為何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并不是因為他蠢

曹操舉起天子的大旗,根本就令不了諸侯,袁紹聽他的嗎,袁術會聽他的嗎?劉表、公孫瓒會聽他的嗎?呂布會聽他的嗎?有槍就是草頭王,除了給予封賞,其他要他們出錢出力的事,肯定不會有人聽。其實,曹操拿着天子,最大的收獲就是士人和豪傑比如說蜀漢五虎将之一的關羽,曾經被曹操擒獲,曹操有很大的誠意讓他投降,并不吝啬高官厚祿,可關羽熟知春秋大義,如果說投降曹操,他以後怎麼出去見人?張遼就看出了這點,直接告訴關羽,你投降的并不是曹操,你是歸漢,為大漢王朝效力啊,曹丞相也是啊,這才讓關羽能安心地投降。至少在邏輯上能解釋得通,再比如說孔融等人,你讓他投奔曹操,能來嗎?可折衷一下,讓他投奔大漢,他是能接受的啊,還有很多士族,沒那麼堅定的信仰,原意是想投奔曹操,跟着吃點香的喝點喝的,升點小官,可又不想折損自己的士族名聲,咋辦,曹操打起“奉天子”的旗号,這個尴尬就不存在,但這個群體,哪怕是借助你的力量壯大後,一定會反噬曾經的你,因為他們會廣泛性要求分享公權力,而天子就是他們最好的招牌。

袁紹為何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并不是因為他蠢

挾天子除了越往後,士人群體可能的反噬,其實還有一大風險,天子是天下之尊,一山不容二虎,如果有些楞頭青,哪怕你授予官爵,他卻還是不願意給予形式上的尊重,非要跳出來當天子,挑戰你手中的天子的合法性呢?比如說“仲氏”皇帝袁術,你該怎麼辦?這決定了,其他的諸侯可以不理不顧,但是你卻一定要去征讨,直至将其消滅,否則,你手裡的天子,就會淪為笑話,政治意義大大折扣,這也是為何袁術一冒出來,曹操和劉備就奮力讨,直到将袁術徹底剿滅。可袁紹,他沒有這種勇氣,那時的他,估計隻想先精力剿滅北方幽州的公孫瓒,不想陷入這種被動式的戰争中去。

袁紹的模式,就像是一家加盟連鎖店,人家看着他廣告打得好,品牌價值高,選擇了加盟他,新開的店絡繹不絕,此時,有一家曾經很大的品牌已經頻臨破産,而且還債務纏身,官司不斷,有人勸他趕緊收購過來,你說他收不收?

他真的缺乏冒險精神,不敢去跨越刀山和火海,隻想安安穩穩享收益!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蕭玉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