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雜志創刊于1957年,是新中國第一本攝影藝術刊物,中國攝影類核心期刊,影像産業的權威國際機構TIPA(Technical Image Press Association影像技術新聞協會)在亞洲的首位會員雜志。《中國攝影》雜志印刷、裝幀、設計精美,具有高雅的氣質與品味,在衆多攝影刊物中獨樹一幟,深得海内外攝影師和愛好者的青睐。中國大多數圖書館均把它作為攝影首選刊物向讀者推薦,每期閱讀人數超過50萬人次。

下邊小編為大家帶來了1974年第1期的《中國攝影》圖檔作品一起欣賞。
1. 毛主席在廬山
(李進 攝)
2. 毛主席和周恩來同志、王洪文同志
(杜秀鹹 攝)
3. 批林批孔的主力軍
(王景仁 攝)
4. 天津站勞工研究儒法鬥争史
(張桂玉 攝)
5. 草原上的大批判專欄
(敏鐘傑 攝)
甘爾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河曲馬場,是甘肅省牧區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単位,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馬匹總數增加了兩倍多。開展批林批孔運動以後,馬場藏、漢族牧工積極投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堂禮”,否定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罪行。大家決心抓革命、促生産,争取更大的勝利。這張照片是三月份攝影師敏鐘傑到這個馬場去釆訪“深入批林批孔,發展牧業生産”的先進事迹時拍攝的。
6. 同傳統觀念徹底決裂——小靳莊女社員表決心退彩禮
(宋佑民 攝)
7. 西沙民兵
(伍振超 攝)
一九七四年一月,我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漁民和民兵,取得了西沙自衛反擊戰的重大勝利,給帝、修、反以沉重打擊。這一勝利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堅定不移地執行毛主席關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著犯我.我必犯人”的訓示,軍民團結,百倍警惕地保衛我們偉大社會主義祖國,準備随時殲滅一切來犯之敵的決心。這張照片扱取的是在這次反擊戰中表現英頑強,榮立一等功的民兵班長,共産黨員吳先鋒同志。
8. 保衛祖國領空
(任明福 攝)
為了表觀我人民解放軍百倍警惕地保衛國家,準備随時殲滅一切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攝影師任明福拍攝了這張照片。照片是正當我空軍部隊編隊巡邏在西沙上空時,從另一架飛機上透過座艙玻璃拍攝的。
9. 西沙戰士心向北京
守衛在西沙的指戰員經常圍在收音機旁收聽北京的聲音,每當聽到毛主席和黨中央發出的戰鬥号令時,人人精神振奮,個個鬥志昂揚,決心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為保衛西沙,建設西沙努力成鬥。攝影師伍振超拍這張照片是為了表現保衛西沙,建設西沙的廣大指戰員,身在西沙、心向北京的無産階級革命激情。
10. 戰地炊事班
11. 大慶油田新貌
(張海山 攝)
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大慶勞工更加朝氣蓬勃,鬥志昂揚,在油田開發和生出建設上都取得了新的勝利,今日大慶正在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石油化工基地。這張照片是一九七三年九月攝影師張海山乘飛機高空拍攝的。照片上前景是各類油品罐區群,中景為林立的室友、化工裝置,遠方是遼闊的大慶油田,以此表現大慶油田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生産建設圖景。
12. 自力更生結碩果——我國建成二萬五千噸級浮船塢
(李春耕 攝)
正當全國人民怒斥安東尼奧尼拍攝的反華影片《中國〉的時候,上海造船勞工,發揚自力更生、艱苫奮鬥的革命精神,自己設計制造兩萬五千噸浮船塢“黃山”号落成。攝影師李春耕經過對現場反複觀察,對拍攝角度進行比較和選擇,在浮船塢旁的一個浮吊頂上按動了快門。
13. 奮戰在爐前
(姜勤 攝)
14. 集思廣益
(蘇楠 攝)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吉林化建一公司管道加工班李國才小組。過去,攝影師蘇楠曾多次采訪過這個先進集體,但都沒有拍好。原因是每次來隻是注意那些機床、管道加工等表面現象,忽視了勞工階級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刻苦鑽研技術的崇高品質,和他們善于發揮群衆集體智慈的可貴精神。這次,他總結以往拍攝的教訓,深入實際,反其觀察,抓住勞工師傅堅持自力更生決心攻克技術難關的情景,突出群策群力、實踐出真知這樣一個主題,拍下了《集思廣益〉這幅照片。
15. 戰鬥在成昆線上
(鄧永慶 攝)
成昆鐵路修建在四川,雲南兩省的萬水千山之間。沿線山高谷深,川大流急,地質複雜,氣候多變。鐵路飛越大渡河,穿過大小涼山,橫跨金沙江。這張照片是在金沙江畔一個工地上拍攝的。為了表現鐵路修建工程的艱巨和築路戰士們的革命精神,攝影師鄧永慶從架橋工程一開始就到了工地,直到橋梁基本架好,路軌鋪成,在不同的工序中,在不同的光線下去選取理想的鏡頭。這裡氣候炎熱,紫外線很強,傍晚光線較柔和,色彩也鮮豔。鄧永慶于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一天傍晚拍下了這個場面。
16. 牧民新村
(楊克林 攝)
一九七三年二月,攝影師楊克林到四川省甘孜覆族自治州康定縣塔公牧區采訪。當地的幹部、社員吿訴他,解放前,這裡隻有一個喇嘛廟,其他什麼房子也沒有。那時各處讨乞流浪來的牧民,上無一片帳篷,下無一寸草地,隻好淪為寺廟的“娃了”。解放後,牧民在黨的上司下,成立人民公社,實行定居放牧,三十多戶社員建造四十五憧新房。村裡糧站,學校,衛生所,商店,樣樣齊備。公路也修到村邊通汽車了。社員們樂阿呵地說:“幸福生活就像新釀的青裸酒,甜醉每個牧民的心。”一天,楊克林到村邊車站,看到幾個穿新衣服的蔵族社員正在等車。他們臉上幸福的笑容,遠處奔馳的汽車,身後巍峨的大山和隐約可辨的新房,構成一幅美好的圖畫。它不正是今天翻身牧民幸福的寫照嗎?于是他連拍了三張照片,這是其中的一張。
17. 大寨在前進
(遊雲谷 攝)
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在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的道路上邁開新的步伐,撤山壊溝造平原,禦底改造舊山河。大寨大隊社員決心大戰一場,把狼窩掌這條三裡多長的山溝改造成小平原。開工的第二天,攝影師遊雲谷選擇一個較高的角度,以大壩作前景,爆破後松動的上山為背景。拍攝了社員們酣戰山溝,推土機移山填谷的雄偉場面。
18. 又是一個豐收年
19. 管好戰備糧
(丁峻 攝)
20. 紅旗渠
(趙常吉 攝)
21. 深山伐木
(楊王 攝)
22. 維族社員收新棉
(徐邦 攝)
一九七二年十月,攝影師徐邦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英吉沙縣釆訪。穿過戈壁沙谟,眼前突然展現出一片綠洲:暢流的管道.濃密的林帶,把平整的土地隔成塊塊條田,維族社員們正在地頭忙秋收。以前這裡是一片荒無人煙的紅柳荒灘,如今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這個大隊的貧下中農,深入開展農業學大寨的群衆運動,大幹大變,把荒灘改造成了連年糧棉超“綱要”的高産毯産田。這張照片就是在這次采訪中拍攝的。
23. 貧農老大娘和知識青年
(汪陽春 攝)
為了拍掇知識青年在農村茁壯成長的照片,攝影師汪陽春到了安徽省懷甯縣新洲公社同社員和知識青年一起生活、勞動。親眼看到知識青年在農村廣闊天地裡,在貧下中農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朝氣蓬勃,茁北成長,他很受感動。經過觀察比較,選擇了貧農老大娘魯芝榮和下鄉青年馬梅芳這兩個人物,在貧農老大娘為下鄉青年縫補衣裳的時刻,拍攝了這張照片。
24. 藏族赤腳醫生
(劉菲 攝)
25. 大義凜然——革命現代平劇《杜鵑山》劇照
(石少華 攝)
26. 軍民情深——革命現代平劇《平原作戰》電影劇照
(陳娟美 攝)
27. 師生并肩批修
(高宏 攝)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中旬,《北京日報》報道北京海澱區中關村第一國小學生黃帥以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批判“師道尊嚴”後,高宏覺得應該反映這個教育革命中出現的新氣象、新事物。在通路中了解到,黃帥和他的老師經過批判“師道尊嚴”都提高了覺悟,認識到老師和學生是同一條戰壕裡的戰友,要團結起來共同故鬥。如何把他們在戰鬥中建立起來的革命的,民主的,團結的新型師生關系用照片表現出來呢?開始高宏拍了一張老師和黃帥等同學一起開座談會的鏡頭,但覺得一般化,缺乏故鬥氣氛。以後發現班裡同學們正在寫批判稿,老師和同學一起研究,共同批判。這正是新型的師生關系在戰鬥中的反映。于是就拍了這張黃帥和他的老師為主體,以其他同學布置批判專欄為背景的照片。
28. 到社員家做手術
(李可明 攝)
遼源市渭津公社衛生院,是吉林省貫徹毛主席關于“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好典型。全院從業人員在黨支部的上司下,長期堅持巡回醫療,幫助各生産隊教育訓練赤腳醫生,辦醫辦藥,全公社形成了以衛生院為中心的醫療網,貧下中農稱贊這個衛生院是“貼心院”。這張照片,是該院小分隊在社員家為貧下中農做手術時拍攝的。
29. 學遊泳
(王洪俊 攝)
這張照片是在北京體育場外遊泳池拍攝的。遊泳的是北京體育館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遊泳班的國小員,他們大多是四至六歲的學齡前兒童,在黨的關懷下,他們學得很好。經過短期訓練以後都能連續遊二百至六百米,為了更好地反映這一内容.選擇了水中遊而不是池邊學的鏡頭。
30. 檢查衛生
(李先福 攝)
31. 訓練途中
(陳雷生 攝)
32. 小乒乓球愛好者
(唐禹民 攝)
在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線指引下,乒乓球運動已成為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運動項目之一。在我國少年兒童幼小的心靈也種下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種子。這張照片沒有從正面去表現,而是從側面,從小觀衆聚精會神看打球的角度,從孩子不同的表情來反映他們的精神面貌。
33. 漁場的早晨
(朱力 攝)
安徽省滁縣漁場,經過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進一步調動了廣大職工為革命養魚的積極性。人工繁殖漁苗産量為文化大革命前最高年産量的三十多倍,捕撈成魚也得到了發展,攝影師朱力經過了解和觀察,于一九七三年五月的一天早晨,到漁場拍攝了這張照片。
34. 上市
(王瑞林 攝)
35. 川北密林中的大熊貓
(陸長坤 攝)
大熊貓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貴動物之一,産于我國四川省平武縣王朗地區。一九六九年六月,攝影師陸長坤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考察人員一起,來到大熊貓産區。在一個雨過天晴的上午,拍攝了這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