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高祖劉邦(上)

作者:大吉V大栗

漢朝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極高,給我們留下了威震寰宇、煌煌盛大的印象,它投下的背影與夢想值得我們去追憶與品味。而劉邦作為這樣一個偉大帝國的開國皇帝,可謂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奇英異雄。他出生在小縣城,30歲時,還隻是這個縣城的一個小官,然而日後卻推翻了強秦,打敗了項羽,最終登上帝位。這一切簡直匪夷所思!随着他的故事在民間的流傳,這個皇帝已經被蒙上了一層濃重的傳奇色彩。

漢高祖劉邦(上)

漢高祖劉邦

天象顯貴的泗水亭長

劉邦出生在江蘇沛縣的一個很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叫劉太公,母叫劉太婆,他在家裡排名第四,是以人們都叫他劉季。傳說在他出生之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事情:有一天,劉太婆在湖邊睡覺,夢見與天神合,那刹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劉太公見妻子外出久未歸來,是以非常擔心,于是出去找她。他發現劉太婆在湖邊睡着了,而且還有一條蛟龍盤在她身上。此後不久,劉太婆就懷了孕,生下一名男嬰。

這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長得十分好看,高高的鼻梁,寬闊的額頭,家裡人都很開心,鄰裡人也都誇贊。但是這嬰孩兒的左腿上長有七十二顆黑痣,讓人見了咋舌,大家心想這孩子也許不一般。劉邦漸漸長大,頸項細長,須發優美,确實長成一個美男子。然而昔日的誇贊卻已不在,隻聽見鄰裡們不無諷刺地說:“長是長得相貌堂堂,卻是一個痞子。又不愛讀書,又不愛勞動,就愛吹牛充老大,還貪酒好色。将來還指望他有出息?”劉邦的父母更是失望,他父親也罵他是個“無賴”。劉邦很不服氣,狡辯道:“我就是不喜歡讀書嘛,我讨厭那些儒生,個個都透着一股酸勁,像是剛從醋缸裡爬出來的,又幹不了什麼實事。我覺得大丈夫應該像秦始皇一樣才對!看他巡遊時那氣派,我真羨慕得心癢癢!”劉太公說:“你就會吹牛,你現在什麼都不是!”

于是,劉邦三十多歲的時候試着去做官,當了泗水亭亭長。雖然隻是一個小官,比起以前也算是長進。但是他仍然不改本性,常與當差的衙役混在一起,在酒館裡賒酒喝,一喝就是爛醉,倒在地上不起來。店裡人也拿他沒辦法,隻好讓他睡。待到鼾聲漸起,店主突然發現在他的右後方有一條龍在盤旋,頓時瞠目結舌。店主以為是自己看錯了,揉了揉眼睛,那條龍還在。後來店主屢次觀察都有這種現象,便對劉邦刮目相看起來。到了年底結帳,便把他的帳目一筆勾銷,從不向他索債。

漢高祖劉邦(上)

劉邦劇照

這件奇事一傳十,十傳百,劉邦自己也有所耳聞。于是他就更加自大起來,對縣裡的其他官吏都很不敬。當時已很有名望的呂公為了避仇,來到縣令家做客,縣裡的官員聽說了都來送禮道賀,當時蕭何作為衙門主吏,考慮到堂上席位不夠,便向來賓宣布,“凡禮錢少于一千的,都請坐在堂下”。劉邦心想坐在堂下多沒意思,于是發揮無賴本性,謊報了一萬,呂公為數目所驚,親自在門口迎接,将劉邦領到了堂上。堂下的官吏開始議論紛紛,蕭何悄悄地跟呂公說:“劉季向來喜歡吹牛,他很少能說到做到。”呂公隻顧端詳着劉邦的相貌,擺了擺手示意蕭何退下,蕭何無奈隻好作罷。酒宴快結束時,呂公向劉邦使了一個眼色,要求他留下來。等其他人都走光了,呂公略帶興奮地對劉邦說:“我小時侯喜歡給人看相我看過許多人,卻沒有一個像你這樣長相高貴的。但是你的口碑好象不怎麼好啊,希望你多多自愛,”說到這兒,呂公稍稍沉吟了一下,說道:“我有一個女兒,我想把她嫁給你。”劉邦一怔,忙應諾此事接着心裡暗喜。這不是天下掉餡餅嗎?回家告訴家裡人,家裡人也喜不自禁,都說這小子有福氣,攀上千金小姐了。這小姐就是日後的呂後,她與劉邦生了孝惠皇帝和魯元公主。

他們的婚事很快操辦完了,呂公并沒有通過自己的關系網給自己的女婿找一個更大的官做。劉邦仍然是個區區亭長,而且還常請假回家種田,呂後這樣一個小姐也屈就在田間除草。真是一對目光長遠,極能忍耐的父女。上天雖然厚愛劉邦,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幾乎成為一條真理。呂後作為劉邦的妻子,不僅要受辛勞之苦,還得經受分離之苦。一次劉邦執行任務,送一批人去郦山服勞役,途中逃走了很多人。劉邦想這樣下去也交不了差,不如把大家都放了,于是停止趕路。等到夜裡劉邦宣布自己的打算:“你們到了郦山也沒有活路,就算能留條小命回家,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不如現在逃了,去尋條生路吧。各位走吧,我也逃命去了。”大家聽了都很感激他,其中有幾位年輕力壯的青年願意跟着他一起逃。于是,他們在芒、砀一帶的深山大湖中隐藏了起來。呂後帶人去找他,總是能找到,劉邦感到很奇怪,問是怎麼回事。呂後說:“你隐藏的地方上面常常有一種雲氣呢,跟着那雲氣走,我們就找到你了”劉邦很高興,想想自己又有龍跟着,又有雲氣罩着,定有不凡的命運。秦始皇常說,東南方向有天子之氣。劉邦心想:難道罩着我的雲氣便是那天子之氣?于是,劉邦很可能是下任皇帝的傳聞不胫而走,當時正值秦王暴政之時,有些人起了推翻秦王的意願,便都來歸附劉邦。

過了一段時間,即秦二世元年秋天,陳勝發動了反秦起義,各地郡縣都紛紛響應,殺死當地的官吏。沛縣縣令也害怕了,聽了蕭何、曹參的建議把劉邦在内逃亡的那些人召了回來,希望通過他們控制群眾。可是當劉邦回到沛縣,縣令又後悔了,畢竟秦朝還很強大,萬一諸侯們被鎮壓下去了,自己不是犯了造反罪?于是他把城門關了起來,嚴加防守,不讓他們進城。好在劉邦想了一條妙計,找了一條手帕,寫了封信用箭射了進去,信上寫着:“百姓們,我們吃秦朝暴政的苦頭已經夠多了,現在各地諸侯已經起兵,沛縣也要遭到屠城之災。如果大家能夠一起殺掉縣令,推舉一個能夠當首領的人來響應諸侯,你們的家室才可以保全啊。否則老老小小都要遭到殺戮,太不值得了。”為此,民心受到了鼓動,果真把縣令殺了,開了城門,迎接劉邦進城,并且一緻推選他為新縣令。劉邦再三推讓,大家便說:“平時我們就聽說了關于你的種種奇聞,說你一定能夠顯貴。現在其他人都不敢領頭,沒有比你更好的人選了。”于是劉邦被立為沛公,從此一段東征西戰的路程就在這位膽大敢為的英雄面前展開,劉邦的天子之路開始了第一步!

粗中有細的沛公

《史記,郦生陸賈列傳》裡記載:有一個六十多歲的書生叫郦食其,家境貧寒,但自視甚高,瞧不起那些繁文缛節、不能聽大度之言的平庸的官員。是以他隻當了個小史,過着深居簡出的生活,被縣裡的人稱為“狂生”,然而他卻偏偏看上了劉邦。那時,正值劉邦攻城掠地來到郦食其的住所,郦食其早就聽說劉邦十分傲慢,瞧不起他人,但是有許多遠大的謀略。郦食其要追随的正是這種人,便請人引見。這引見的人說:“你不知道嗎?沛公最讨厭像你這樣的讀書人了。他要是見到你們戴帽子非要把你們的帽子扔地上。别人跟他談話的時候,他也是動不動就開口大罵。我看你還是不要去見他了,省得自取其辱。”郦食其仍不改主意,反駁道:“告訴他,我不是儒生,我是個酒徒。”後來劉邦果然在自己居住的旅舍召見了他。郦食其到了以後先呈上名片,隻作了個揖,并沒有下拜。見劉邦仍坐在床邊伸着兩條腿讓兩個侍女給他洗腳,心裡有些不快,便說:“沛公是想幫助秦國讨伐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滅掉秦國?”劉邦聽了便開口大罵:“你這個奴才儒生相,真是不識時務,天下受秦朝的苦已經夠多了,你還問我幫不幫他打諸侯?!”

劉邦的這些言談舉止可謂盡顯“老粗本色”,這樣的一個人放在當代肯定要被人側目、歧視,被罵“沒素質”、“沒教養”,為何“狂生”郦食其會看上他呢?郦食其對他有一段評價:“漢王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可見劉邦雖無孔子提倡的文質彬彬,卻有一顆仁愛之心,正所謂“獨樂樂,不如同樂樂”。也有人曾說過:“不要看不起老粗,曆史上當皇帝的許多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個能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後主、李後主都是能詩能賦的人,但是他們都很快亡國了,倒是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情,好比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事實上,劉邦的成功當然不是因為他是個“老粗”,也并非隻因為“天相顯貴”,他也經過了艱辛的奮鬥曆程。

劉邦當了沛公以後,相當于農民起義軍的一個首領。當時,他們首要的任務是推翻秦二世胡亥的統治。自陳勝死後,農民起義軍開始變得渙散,作戰效果極為不佳。為了統一作戰,項梁召集了各地起義軍首領,在薛縣召開了軍事大會,劉邦也在其中。薛縣會議後,劉邦與項梁、項羽聯合作戰,多次擊敗秦軍主力。劉邦屢建戰功卻虛心謹慎,而項梁屢勝而驕,疏于戒備。在秦二世二年九月的定陶大戰中,起義軍被秦軍戰敗,項梁本人也被殺害,項羽率領起義軍繼續與秦軍作戰。定陶一戰以後,楚懷王由盱台遷到彭越,農民起義軍就确定了人定關中的戰略決策。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懷王與各路諸侯約定“誰先入住關中就給誰封王",當時,秦軍的勢力還很強大,經常擊敗農民軍,是以大家都不覺得率先攻打關中是件有利的事情。項羽欲報秦軍殺死項梁之仇川劉敏報奉軍承機明平之仇,要求與沛公,要求與沛公一起向西攻打關中。楚懷王的一部分老将認為項羽為人狡猾,兇狠,不如派遣較為忠厚、仁義的劉邦向四進攻關中。楚懷王采納了老将們的建議,最後決定令劉邦率部向四打關中。這可以說是劉邦在收攏人心上對壘項羽取得的第次勝利。

秦王朝滅亡之後,農民軍反秦的鬥争轉化為農民軍領袖之間争權奪和奪利的鬥争,其中最主要的是劉邦和項羽這兩大反秦主力之間進行的長達五年的楚漢戰争。這場戰争比之前的倒秦之戰更能展現出劉邦的才能。

漢高祖劉邦(上)

楚漢争霸

在這五年當中,劉邦老是戰敗,時時處于弱勢,但是總有人給他獻計,他自己也是從善如流。現在,國與國之間的競争就是人才的競争,那時竟意也如此。荥陽一戰,漢軍被楚軍切斷糧道,因于榮陽,若為楚軍捕獲,将有生命危險。劉邦十分着急,連智多星張良都束手無策。正在他們發愁之時,軍中進來一将,他陳詞慷慨情願粉身碎骨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這人便是漢将紀信。他小聲對劉邦說;“幾個月了,大王再困守于此恐怕兵少糧絕,坐以待斃不如突圍出去。但是現在四面受敵,不如我代大王出去詐降,您再趁機逃走。”劉邦一聽很是感動,含着熱淚說:“将軍如此忠誠,希望上天能夠保佑将軍。”紀信見劉邦如此動情,表示死也值了。

于是,劉邦召來陳平,把紀信願意代降的話告訴了他,但是怎麼逃脫仍然是個問題。陳平想了一計,劉邦連連稱妙。于是馬上給項羽寫了封降書,聲稱當晚就投降。楚軍很高興,可是等到夜裡卻先發現一群婦女穿着甲胄走出城來,他們又狐疑又覺得有趣,很多人都來看熱鬧,看守城門的也放松警惕。就在這個時候劉邦趁機混走了。曆中上有名的“鴻門宴”也是張良獻計,衆臣輔佐、劉邦才得以逃脫。是以當今有人戲稱他為打不死的小強。

還有一次楚漢相争相持很久仍然勝負未決,兵将們都感到疲乏,劉邦和項羽隔着廣武澗對話,項羽說我要跟你單挑,劉邦知道自己打不過他,于是奉行“君子動口不動手”政策,開始曆數項羽的罪狀,竟然一口氣說出了十條,最後還阿Q一下:“老子又何苦來跟你挑戰?”項羽聽了大怒,用暗箭射中了他。劉邦胸部受傷,卻掂着腳說:“這賊子射中了我的腳趾頭!”

漢高祖劉邦(上)

鴻門宴

後來又經過了幾個回合,老謀深算的劉邦終于戰勝了血氣方剛的項羽,将他的軍隊包圍在垓下。項羽突圍不果,自殺于烏江邊。劉邦終于奪得了天下,立都之後,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有說有笑,與衆人分析楚漢戰争雙方勝敗的經驗教訓。高起和王陵說:“陛下之是以能戰勝項羽,是因為陛下能與大家同甘苦、共患難,而項羽卻自私自利。”劉邦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沒有說到最重要之處。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于項羽,他隻有範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知己知彼,自信信人。當上司,就該這樣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