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老周

摘要:1950年11月長津湖戰役,是一場被稱為決定了北韓乃至世界曆史程序的戰役,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風刀雪劍的苦寒高原上,參戰的志願軍九兵團幾乎是一無所有的後勤補給下,在慘烈的戰鬥中所表現出的令人難以想象的超凡英勇和頑強,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描繪了一幅戰争史上極為罕見的悲壯畫卷,不僅赢得了同為軍人的對手尊重,更為中國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前言】

要準确真實地描寫一場戰役,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戰史學家得到的素材往往是互相沖突的,本文作者參閱了大量中美雙方的有關書籍資料,力求客觀真實地反映這場戰役。我們刊發此文,并不代表完全贊同作者的觀點,而隻是為了紀念那些在長津湖畔殊死戰鬥的志願軍戰士,正是他們為中國赢得了與列強平等對話的尊嚴,正是他們使美國不得不承認“共産黨中國已成為一個可怕的敵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哪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正是他們使美國直到七十年後還沉浸在“如果這樣的士兵掌握和我們同樣的技術裝備将會怎麼樣”的感慨之中!

七十年前,抗美援朝戰争的第二次戰役(長津湖之戰為第二次戰役的東部戰線)不僅是一場被稱為決定了北韓乃至世界曆史程序的戰役,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風刀雪劍的苦寒高原上,尤其是東線戰場的志願軍九兵團幾乎是一無所有的後勤補給下,在慘烈的戰鬥中所表現出的令人難以想象的超凡英勇和頑強,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描繪了一幅戰争史上極為罕見的悲壯畫卷,不僅赢得了同為軍人的對手尊重,更為中國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1:抗美援朝為中國赢得了與列強平等對話的尊嚴

萬裡赴戎機

1950年,江南,金秋,正是蟹肥稻香的時節,在一片濃郁醉人的收獲氣氲中,剛剛經曆了血火拼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即原來的第三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番号已于1950年8月撤消,其所屬野戰軍全部歸華東軍區指揮)第九兵團所部正在無錫、蘇州、上海等地進行休整,秣馬厲兵積極準備渡海攻擊台灣——在中央軍委的計劃中,這支精銳的虎贲之師是攻台的首選,擔負渡海作戰第一梯隊的重任。

但是當1950年6月北韓戰争爆發後,攻台計劃被暫時擱置,九兵團也就自然解除了攻台任務,一邊警備蘇南、上海,一邊繼續整訓。

早在1950年8月,随着北韓戰局的發展,中央軍委就已決定将集結地域相對比較集中的華東軍區九兵團北調山東,作為東北邊防軍的二線部隊,以便随時根據戰局發展的需要入朝參戰。9月初,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奉召進京受領任務,陳毅一回到上海就于9月7日緊急召開了九兵團軍以上幹部會議,傳達中央軍委最新訓示:解除攻台整訓任務,部隊立即集中,随時待命開赴山東兖州開始進行以入朝參戰為目的訓練整補,并要求部隊在思想上、物質上做好入朝參戰的準備。

華東軍區随即拟訂了九兵團北調山東計劃,采取分批開進方式,于10月底前全部到達山東,11月中旬開始進行入朝作戰整訓。毛澤東在華東軍區上報的北調計劃上批示:“九兵團全部可以統于十月底開到濟徐線(濟南至徐州),十一月中旬開始整訓。”(《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498頁)

九兵團于9月20日正式下達北上指令:從10月1日起,按照第27軍、第20軍、兵團部和第26軍的順序,依次北上,進入津浦路山東段地區,各部具體集結地點是27軍位于泰安,20軍位于兖州,兵團部位于曲阜,26軍位于滕縣。

10月中旬,九兵團各部經鐵路輸送分别到達指定位置,随即開始進行形勢任務教育與以美軍為假想敵的戰術訓練。10月29日,在山東曲阜召開的團以上幹部入朝作戰動員大會上,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到會做了動員報告。朱德重點說明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意義,分析了美軍在武器裝備和海空優勢,強調入朝作戰胃口不要開得太大。特别還提醒長期在華東地區作戰,沒有高寒地區作戰經驗的九兵團,尤其要注意防寒防凍……但後來的戰役程序卻讓朱德的擔心不幸成為了現實——就在九兵團開始北上山東之時,北韓戰局發生了巨大變化: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9月28日攻占漢城,韓軍與美軍分别于10月1日與7日越過三八線北進,10月17日攻占平壤。中國首批參戰的志願軍部隊則于10月19日秘密入朝,10月25日開始發起第一次戰役。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2: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正在追擊殘敵

《老周軍事:冰血長津湖》有聲讀物已經在喜馬拉雅上線,歡迎訂閱收聽

11月5日第一次戰役結束後,美國非常清楚地知道了中國已經出兵北韓,但是在綜合各方面的情報與分析判斷後,特别是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分别送出的關于中國介入北韓戰争的專題報告基礎上,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認為中國參戰可能會對戰争程序産生令人擔憂的影響,但是此種擔憂并不足以改變其占領全北韓的既定方針,是以決定不改變“聯合國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陸軍五星上将的使命,并允許他在軍事上“相機行事”。根據這一決策,剛剛赢得仁川登陸輝煌勝利的麥克阿瑟驕橫地判斷,入朝的中國軍隊總兵力不過三、四萬人,在戰略上不過是象征性的,戰術使用上也僅僅是保護豐滿水電站等有限目的,是以決定發起“總攻勢”,以美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發動鉗形攻勢,向鴨綠江全線推進,一舉消滅在北韓境内的全部志願軍和人民軍,争取在聖誕節前結束北韓戰争。

此時,“聯合國軍”在北韓總兵力高達55.3萬人,其中地面部隊42.3萬人,位于北韓北部第一線的就有約35萬人,而志願軍首批入朝部隊僅步兵6個軍18個師,炮兵3個師又1個團,總兵力約23萬人,人數上處于1:1.6的劣勢,裝備與火力上的距離就更為懸殊,迫切需要二線部隊迅速跟進,是以九兵團入朝參戰的時間表也就驟然提前了!

就這樣,由于北韓戰局的急劇變化,九兵團入朝參戰計劃從最早的先從山東開赴東北整訓一段時期到1951年開春後再入朝參戰,到“11月1日起車運吉林梅河口地區進行戰前整訓,前線如有戰略上急需則可調用,如無此種急需則不輕易調用。”(毛澤東10月27日緻彭德懷電),後是“第27軍11月1日從泰安直開輯安,直接開赴前線,其餘兩個軍接着開赴通化輯安地區休整待命,以備必要時使用。”(毛澤東10月29日緻彭德懷電),再到“九兵團全部開赴前線,11月1日先開一個軍,其餘兩個軍接着開動,不要間斷。”(毛澤東10月31日緻宋時輪、陶勇電),最後到“宋兵團立即入朝,江界長津方向應确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迅疾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歸你處(指志願軍總部)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九兵團之一個軍應直開江界并速去長津”(毛澤東11月5日緻彭德懷鄧華并宋時輪陶勇電)。

入朝作戰計劃這樣四次變更,一次比一次緊急。結果使九兵團在原計劃開赴東北準備整訓途中,未作任何停留便提前直接入朝參戰。最直接的惡果就是使九兵團參戰準備極不充分,原來入朝參戰所需冬季裝備和物資已集中到預定整訓地區沈陽、梅河口一帶,由于部隊直接開赴北韓,未做停歇,根本來不及轉運物資,緻使九兵團穿着華東地區的冬裝就倉促進入了高寒地區的北韓,再加上九兵團長期在華東地區作戰,既缺乏在北韓北部這樣的高寒地區作戰經驗,又缺乏高寒地區防寒防凍的生活經驗,同時對戰區的氣候、地形了解不足,使九兵團遭受了不應有的巨大損失。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3:電影《長津湖》劇照,志願軍九兵團登車開赴北韓

七十年後,再回首看九兵團倉促入朝,表面上看是為了應付“聯合國軍”在東線的進展迅速,保障西線側翼安全。而實際上北韓北部由于狼林山脈所隔,形成天然的東西兩部分,交通阻絕,大兵團更難以逾越,險惡的地形是雙方都無法利用的,根本不存在東線威脅西線側翼的情況。在整個北韓戰争中雙方都從未有過大兵團穿越狼林山脈的事例。那麼九兵團緊急入朝的目的究竟何在呢?——老周以為真正的答案就是:抓住東線“聯合國軍”勢單力孤且分兵冒進之機,集中精銳的九兵團予以突然打擊!

毛澤東10月31日緻宋時輪、陶勇電報中就明确賦予九兵團“以尋機各個殲滅南北韓首都師、第3師、美軍第7師及陸戰1師等4個師為目标”。逐個殲滅東線“聯合國軍”4個師,這麼宏大的戰役決心很顯然還是建立在解放戰争中大殲滅戰的經驗上(第一次戰役特定的遭遇戰性質也使志願軍對美軍戰鬥力産生了錯誤而又緻命的低估)。這樣的決策,從戰略上講其實是毫無必要,因為東線隻是次要方向,主要配合西線的主攻,隻要集中力量擊退西線美第8集團軍,那麼東線美第10軍就必然後撤。從戰術上講也是違反了解放軍一貫集中優勢兵力的作戰原則,将入朝的2個兵團分散在兩個戰線。從後勤上講倉促入朝未及換裝更是使原本就相當薄弱的後勤補給增加了戰地補給的負擔。是以,有些戰史學家認為如果采取隻以27軍由輯安入朝接替(或加強)42軍在東線的力量,而以九兵團主力20軍、26軍加入西線戰場,集中十三兵團與九兵團主力,可以在西線取得更大的戰果。這樣一來可以使九兵團在入朝前獲得換裝補給的時間,二來也能避免在中途變更計劃而出現的種種不利狀況。不利狀況之一就如九兵團中途接到直接入朝指令時,27軍已開往安東不及調轉,隻得以後衛20軍改前衛,結果改道至梅河口因鐵道線路坡度大,列車必須拆散行車序列重新編組,導緻20軍入朝時建制被打亂。

換言之,九兵團如此緊急入朝并無絕對之必要,其目的就是想抓住戰機在東線打個大殲滅戰,實際戰争發展卻證明不僅未實作殲滅東線“聯合國軍”4個師的偉大計劃(實際連一個陸戰1師都沒能殲滅),反而給部隊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更新檔:志願軍第九兵團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其前身是1949年1月組建的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郭化若,下轄第20軍、27軍、30軍和33軍。1950年11月九兵團入朝參戰,遂改稱志願軍第九兵團。時任司令員兼政委宋時輪,副司令員陶勇,參謀長覃健,政治部主任謝有法,副參謀長王彬,下轄3個軍,第20軍、第26軍和第27軍。

第20軍,前身是由堅持三年閩東遊擊戰争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的新四軍第1師和第6師,是粟裕的起家老部隊,解放戰争中整編為華野第一縱隊,以擅長野戰尤其是縱深穿插著稱,更是整個解放戰争期間解放軍殲敵最多的軍級作戰部隊,名副其實的王牌。

第26軍,前身是由抗戰時期魯中軍區部隊整編而成的華野第八縱隊,在華野部隊中素以攻堅見長。

第27軍,前身是抗戰時期膠東軍區部隊整編而成的華野第九縱隊,是華野首屈一指的頭等主力,在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中,屢建奇功。

為了更好适應出國作戰需要,華東軍區在九兵團入朝前,将第30軍88師、89師和第32軍94師分别調入九兵團所屬3個軍,使各軍均下轄4個師,并将在蘇南、上海等地招收的數百名青年學生和在四川起義的原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董宋珩部約1.5萬人分别補入九兵團各軍,基本達到了每個師1萬人,每個軍5萬人的标準,全兵團共12個師約16萬人。

更新檔:北韓戰場東部戰線的發展與九兵團入朝時間表對照

10月20日,韓軍第1軍團占領五老裡和洪原(為志願軍預定防禦地域)。同日,根據麥克阿瑟任命其參謀長兼美第10軍軍長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将為東線總指揮,統一指揮美第10軍和韓軍第1軍團作戰的指令,阿爾蒙德在元山開設“聯合國軍”東線總指揮部,令已經到達戰區的韓軍第1軍團以首都師沿東海岸向圖門江方向推進,以第3師經鹹興、五老裡向長津湖推進。此時從仁川、釜山海運元山的美第10軍由于受到北韓人民軍在元山海域布設的水雷阻礙,尚停留在元山港外海面還未能夠登陸,阿爾蒙德便指令陸戰1師在元山港外海域等待水雷清除後登陸,美第7步兵師則改往利原登陸。

同一天,志願軍第42軍由輯安(今集安)進入北韓。

10月22日,志願軍總部令42軍迅速趕赴東線,在長津湖及其以南德實裡、舊津裡一線建立防線,阻擊東線之敵。此時,東線戰事已非常緊急,韓軍第1軍團先頭部隊已逼近長津湖地區的門戶——黃草嶺和赴戰嶺,而北韓人民軍在該地區隻有2個步兵連和少量坦克及炮兵。為此42軍集中所有車輛緊急運送2個營搶占黃草嶺和赴戰嶺。

10月25日,美陸戰1師開始在元山登陸,阿爾蒙德令該師在元山、興南留1個團掩護後方,主力接替韓軍第3師向長津湖推進,随後長驅北上會同西線部隊夾擊江界(北韓政府臨時首都);韓軍第3師待陸戰1師到達後沿東海岸向圖門江推進;美第7師在利原登陸後則經豐山向鴨綠江推進。

當天拂曉,剛剛到達黃草嶺的志願軍42軍124師370團即與韓軍先頭部隊第3師26團交火,并成功阻止了韓軍推進。

10月27日,志願軍42軍及配屬的炮兵第8師45團全部到達黃草嶺和赴戰嶺地區,并迅速展開防禦部署。

當日韓軍第3師在完成部署調整(發現志願軍主力後開始進行)後猛攻黃草嶺和赴戰嶺地區,志願軍于當晚放棄草芳嶺、577.8高地,撤至黃草嶺以南二線陣地。

——中央軍委電令九兵團之27軍從11月1日起以三天時間車運遼甯輯安,集結待命。

10月28日至29日,韓軍第3師在黃草嶺和赴戰嶺地區繼續猛攻,攻占赴戰嶺,并向西迂回黃草嶺側後。

10月29日晚,志願軍42軍發起反擊,擊潰韓軍第3師之26團和23團,于次日淩晨收複草芳嶺和赴戰嶺。

——九兵團在山東曲阜召開團以上幹部入朝作戰動員大會,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到會并做了動員報告。

11月1日,陸戰1師開始向長津湖推進,其先頭陸戰7團進抵水洞。

——九兵團前衛27軍自山東泰安、大汶口登車,向東北輯安開進。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4:陸戰1師向長津湖地區開進

11月2日,美陸戰7團向煙台峰、松茸洞一線猛攻,與志願軍42軍124師展開激戰,經反複争奪124師于黃昏放棄煙台峰、松茸洞。當晚124師投入4個營對當面美軍實施多路反擊,370團1營曾一度突入美軍陸戰7團在水洞的核心陣地。擔負縱深迂回的370團3營襲占水洞以南400.1高地,随即遭到美軍圍攻,苦戰至3日晚才突出重圍。

11月3日,志願軍124師在煙台峰、松茸洞一線與美陸戰7團激戰竟日。

——27軍到達吉林通化地區接到中央軍委緊急指令,改變前往輯安的原定方案,取近路直接從安東入朝。此時27軍先頭師79師已到達輯安附近,隻好一邊指令79師南返,一邊改變後續部隊行軍路線直接開往安東。入朝前,所有人員和機關必須将帽徽、胸章等一切具有人民解放軍标記的物品留在國内,印信與檔案一律上繳,部隊正式編入志願軍作戰序列,軍、師、團番号不變。

——中央軍委命九兵團另外2個軍20軍、26軍立即開赴東北梅河口集結,進行短期整訓後準備入朝。

11月4日,鑒于志願軍42軍124師已在黃草嶺地區連續作戰九晝夜,傷亡較大且補給不濟,九兵團已在開進途中,志願軍總部令其撤至草芳嶺一線作機動防禦,節節抗擊。

美軍乘志願軍124師調整部署之際,以坦克、機械化部隊組成快速突擊部隊,在飛機掩護下沿公路急進,于當日黃昏到達草芳嶺以北真興裡、三巨裡,割裂124師防線。124師投入預備隊全力反擊,42軍也急調126師378團馳援,終于當日深夜恢複原防線。

——27軍軍部及80師、81師到達安東,并于當晚渡過鴨綠江。

——九兵團兵團部、20軍、26軍從山東登車,開赴東北。

11月5日,麥克阿瑟下令遠東空軍對北韓境内的北韓人民軍和志願軍投入所有力量實施為期兩周的集中轟炸,并特别指令遠東空軍出動所轄全部90架B-29轟炸機轟炸鴨綠江上的所有國際橋梁,以切斷中朝之間交通,阻止志願軍後續部隊及補給物資的運輸。

——27軍軍部及80師、81師于淩晨分别進至西上裡、南市洞、枇岘,79師也折返到達安東。鑒于英軍第27旅南撤,而東線之敵仍在繼續北進,對西線側翼威脅甚大,是以志願軍總部又令27軍已入朝部隊撤回安東,準備改從臨江入朝,投入東線戰場。

11月6日,鑒于西線反擊已勝利結束,九兵團也已渡過鴨綠江,志願軍總部電令42軍撤離黃草嶺陣地,節節抗擊,誘敵北至長津湖,為九兵團圍殲該敵創造條件。

東線美第10軍繼續北進,陸戰1師向古土裡攻擊前進,韓軍首都師進占東海岸之吉州、明川。

——九兵團接中央軍委急令,改變在東北進行短期整訓再入朝的原定計劃,火速從輯安、臨江直接入朝。是以九兵團除27軍已奉前令改道安東,來不及轉向外,便改令20軍為前衛,立即入朝,并在沈陽設立臨時指揮部,指揮部隊改道入朝。同時派出得力人員急赴鴨綠江邊,協同組織部隊入朝。

當天20軍剛到沈陽車站,奉中央軍委指令前來檢查部隊入朝準備的東北軍區副司令賀晉年見到20軍官兵身着華東地區的棉衣,頭戴無帽耳的布質大檐帽,腳穿膠底單鞋,大為震驚,脫口而出“穿成這樣,别說打仗了,凍都把你們凍死了!”立即找到正在指揮部隊運輸的20軍副軍長廖政國,要求緊急停車兩小時以便從東北軍區部隊中調集厚棉衣和棉帽,但是軍情十萬火急,20軍的58、59和89師基本都沒有停車而直接開往北韓江界,隻有軍直屬部隊和後衛的60師在短暫的停工廠中的房間隙裡得到為數寥寥的厚棉衣和棉帽。

11月7日,42軍奉命撤離黃草嶺陣地,主力撤至柳潭裡,僅留378團在古土裡以北繼續阻擊。

——九兵團先頭部隊20軍前衛59師乘火車抵達北韓江界,而第二梯隊58師因為輯安鴨綠江鐵路橋北韓一側已被美軍飛機炸斷隻得步行徒涉過鴨綠江,20軍入朝後先乘火車沿滿浦鐵路南下,到達武坪裡後改為步行,從山間小道開赴達預定集結地區。

——27軍已入朝部隊折傳回到安東。

11月8日,遵照麥克阿瑟的指令,遠東空軍及遠東海軍所屬艦載航空兵傾巢出動,集中轟炸鴨綠江上的國際橋梁以及鴨綠江至清川江之間公路、鐵路,鴨綠江沿江新義州、朔州、楚山、滿浦、惠山等地的六座橋梁更是此次轟炸的重點目标——在對鴨綠江大橋的轟炸中,美軍為避免飛機進入中國領空,特意要求飛行員必須采取與大橋成直角的航線接近目标,這樣一來飛行員就必須要将航線始終保持在彎彎曲曲的鴨綠江主航道南側,再加上沿岸的防空火力,使轟炸行動在最初幾天代價大效果小,至11月底付出較大代價才隻炸斷了四座橋梁。為了減少飛機損失提高轟炸效果,轟炸機部隊的下級軍官和飛行員都心照不宣地改變了轟炸航線,沿着與大橋平行(通常是南北方向)的航線一直向北飛,在飛抵大橋北韓一側時投彈,然後急轉向南返航。這樣就勢必有飛機侵入了中國領空,這也正是中國抗議美軍飛機侵犯領空的原因。至12月,鴨綠江上所有公路鐵路橋梁全被炸毀。不過此時,冬季已經來臨,鴨綠江封凍,志願軍可從冰凍的江面上輕易過江。

11月10日,美陸戰1師越過黃草嶺進占古土裡。

11月11日,20軍全部進入北韓。

11月12日,27軍到達臨江,和20軍一樣幾乎沒作停留便跨過鴨綠江,在梨樹洞一帶地區短暫休整後乘火車經江界到達東門巨裡,再徒步開赴預定集結地域。而九兵團的另一個軍26軍則因運力不足,暫留厚昌、江口地區作為兵團預備隊。

11月15日,美陸戰1師占領下碣隅裡。

——20軍到達南興洞為中心的集結地域,開始進行戰前準備。并以59師176團和89師267團接替42軍在長津湖地區防務。

11月17日,志願軍42軍完成掩護九兵團展開任務,向20軍移交完防務後于當晚開始西移,至20日到達舊倉地區轉入休整。

——27軍(欠94師)到達越上莊為中心的集結地域,開始進行戰前準備。

更新檔:長津湖戰役志願軍九兵團到底缺不缺棉衣?

有關長津湖之戰的議論很多,焦點話題之一就是九兵團因為緊急入朝,導緻部隊沒有及時得到禦寒衣物,結果在嚴寒天氣下作戰,造成大量凍傷減員。例如,軍事科學院編纂的《抗美援朝戰争史》就說“未及全部發放”,請注意,這個說法很準确地表明九兵團是領到了禦寒冬裝的,隻是數量不夠。但是根據當時擔任東北局組織部長張秀山的回憶錄,他們是把東北軍區所有庫存的棉衣都拿出來提供給九兵團。

那麼,九兵團在東北有沒有領到棉衣?實際情況是九兵團在東北領到了大量的棉衣,而且一直到入朝作戰期間,志願軍後勤和東北軍區都沒停止過對九兵團的棉衣運輸和發放工作。

據權威的《抗美援朝後勤戰争後勤經驗總結資料選編》叢書中的《抗美援朝後勤戰争後勤經驗總結資料選編:軍需類》一書中收錄的記載,九該兵團的确是領到了大量的棉衣棉帽等禦寒物品。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5:《抗美援朝後勤戰争後勤經驗總結資料選編:軍需類》一書中記載的九兵團冬裝分發情況

九兵團入朝時下轄三個軍十二個師,全兵團約十五萬人,而截止11月18日共發放棉衣141413件,手套234000付,各種棉鞋172331雙,各種棉帽185319頂,棉背心185876件,絨褲5萬條。從這一數字來看,除了棉衣還有大約1萬件的缺口,其他手套、棉鞋、棉帽、棉背心基本都是足夠甚至超額發放了。從發放日期來看,應該是九兵團入朝之前在東北的時候。考慮到當時九兵員正在緊張地開進途中,時間比較倉促,不可能完全按人頭發放,應該存在有的部隊領用超額,有的部隊未能足額發放的情況。而且,在九該兵團入朝以後,仍然源源不斷的收到禦寒衣物的補給。

據20軍和26軍的戰後總結,有在北韓境内收到禦寒衣物補給的記錄。接受志願軍後勤二分部、四分部補給禦寒衣物,這都是在北韓境内進行的。26軍後勤總結也提到給27軍大量運送被服。

是以,綜上所述,九兵團确實領到了足夠的禦寒衣物,那麼廣為流傳的九兵團在長津湖地區缺少冬裝,造成大量凍傷減員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抗美援朝戰争後勤經驗總結資料選編:軍需類》一書中的記載,對九兵團的禦寒衣物補給存在下發到大機關,但未能及時下發到一線部隊的情況。

20軍軍史給人的印象是由于入朝時間緊張,在沈陽沒有領到禦寒物資,入朝前隻在輯安領到了少量棉帽和大衣。但是按東北軍區後勤部11月30日的報告,僅發給20軍的棉大衣就有3.5萬件。而20軍戰後總結裡面也明确提到在沈陽接受了物資補給,并進行了發放,并且叙述對發放情況時還用了“發亂的一塌糊塗”,如果隻是少量臨時補充的話,不會使用“發亂的一塌糊塗”這樣的詞語。應該是匆忙間接受了大量物資,而又沒有發放計劃,才會“一塌糊塗”。

20軍不僅僅在國内接受了大批禦寒衣物補給,在進入北韓以後也從志願軍後勤二分部和四分部得到了禦寒物資的。20軍在戰後的總結關于軍需物資報表和禦寒衣物有關的摘錄如下: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6:20軍戰後總結有關軍需物資報表

這裡也提到有部分物資在後方沒有運到一線部隊手裡,但軍需收支表一注明除了棉膠鞋、布棉帽和棉大衣三項以外,其餘各項是後來補發的,說明棉膠鞋、棉帽和棉大衣是充足的,是不需要補發的。表二單列了戰後運到的物資數量和各部隊發放情況。其中禦寒衣物也隻涉及毛皮鞋、棉背心和絨棉帽。

至于東北軍區第一屆後勤會議上,20軍所作的後勤工作初步總結中就提到,全軍2.5萬傷員,凍傷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約1.5萬人。原因則是部隊“除棉衣發齊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資都未得補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戰非常痛苦,唯一辦法拆被子做襪子、手套、耳套等。據不完全統計,全軍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拆完了。”

雖然這裡說的是棉帽子和棉手套的情況 和20軍自己的領用記錄也有出入,但至少說明,20軍的棉衣在戰前就已經全部發放完畢了。另外20軍也有在向長津湖開進過程中存在部隊為了加快行軍速度把領到的大衣皮帽輕裝的情況。盡管在輕裝的時候,氣溫還不是很低,但他們馬上就要進入高寒地帶,而且冬季即将到來,這種輕裝行為實在是太過草率。

另外20軍在戰後總結裡面涉及後勤部分的,主要都是反映糧食不足,而對禦寒衣物短缺問題沒寫一個字。這個和20軍軍需物資報表上所反映的領取禦寒衣物相對充足的情況是對的上的。這和20軍最早抵達東北,在沈陽車站就領取大批禦寒衣物的情況也吻合。

27軍是長津湖戰役打的最苦的一個軍,作戰區域最大,戰果最輝煌,損失也最多。從27軍軍史的記載,明确是一部分禦寒冬裝未及發齊。但根據11月30日東北軍區發給中央軍委的電報,東北軍區在蘇家屯向九兵團發放了4.2萬件大衣,其中2980件是給兵團部,其餘衣39527件則全部給了27軍,是以27軍缺少冬裝的缺口并不太大。不過在不止一處資料和當事人回憶中都提到27軍在過江的時候是把禦寒衣物輕裝到了臨江。

26軍後勤工作總結裡也是提到的最多的問題是缺糧,對于缺禦寒衣被說的很少。26軍也大量出現凍傷情況,但26軍後勤總結中對于産生凍傷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缺乏禦寒衣物。部隊普遍缺乏防凍,預防知識和經驗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26軍禦寒被服情況較好的原因主要是:該軍是九兵團最後一個入朝的部隊,相對在國内領用情況較好,加之入朝以後是作為二梯隊,部署在後方地區,相對來說被服發放相對較為容易。

綜上所述,九兵團并非是像傳說中那樣,沒有領到冬裝,隻穿着單薄的華東棉衣就投入了戰鬥。

在東北和入朝之後就領到了禦寒冬裝,即便有缺口,數額也不是太大。20軍和26軍情況基本較好,27軍的确存在缺少冬裝的情況,但這個情況主要是因為他們将領到的冬裝輕裝留在了國内。所謂冬裝不足,主要是冬裝有的沒有及時發放到基層部隊,有的則為了加快行軍速度而輕裝。九兵團出現大量凍傷的原因,不僅僅隻是因為冬裝不足,而是缺少熱食、沒有取暖條件以及沒有寒區防凍經驗所緻。

隐蔽開進的“奇迹”

北韓北部由于縱貫南北的狼林山脈阻隔,被分割成了天然的東、西兩部分,在“聯合國軍”的總攻勢計劃中便根據自然地形決定兵分兩路,從東西兩翼實施鉗形夾擊。西線為主要攻擊方向,“聯合國軍”投入美第8集團軍的3個軍(軍團)11個師(旅)又1個團,共約24萬人,一線兵力約13萬人。具體部署為左翼美第1軍,向新義州、朔州推進;中路美第9軍,向碧潼、楚山攻擊;右翼韓第2軍團,進攻熙川、江界。

東線為美第10軍的5個師,共約10萬人,具體部署為以美陸戰1師為主攻,先攻占長津湖畔的柳潭裡,再向鴨綠江邊的江界推進,與西線的第8集團軍會師;美第7師在長津湖以東向鴨綠江推進;韓軍第1軍團沿東海岸公路向朝中、朝蘇邊界推進;美第3師和韓軍第1陸戰團負責守備元山、興南等後方地區。

11月6日,“聯合國軍”在東西兩線同時發起攻擊,戰至21日,東線美軍第7步兵師17團進抵鴨綠江邊的惠山,距離中國僅一江之隔。25日西線志願軍開始猛烈反擊,以北韓戰争中最經典的三所穿插為序幕,在志願軍正面突擊與縱深穿插相結合的迅猛打擊下,美第8集團軍于12月1日起開始向三八線以南總退卻,其主力從清川江一線後撤至肅川、順川一線才站住腳,重新組織防線。韓第7師、第8師、美第2師和土耳其旅均遭到毀滅性打擊,美騎兵第1師和第25師也遭到不小損失。12月2日,西線志願軍停止追擊,西線作戰才告結束。

西線戰事正酣,而東線卻異常奇怪地一片平靜。11月15日麥克阿瑟決定東線美第10軍一部向西,切斷志願軍在滿浦地區的主要補給線,策應西線第8集團軍的攻勢,是以第10軍軍長愛德華·阿爾蒙德(Edward Mallory Almond)令陸戰1師沿長津湖西岸大膽北進,迅速向江界、滿浦地區推進。但是陸戰1師師長奧利弗·史密斯(Oliver Prince Smith)少将——一位經常抽着煙鬥,一頭銀發,看上就像是溫和謙遜的紳士,但性格卻是非常倔強固執——他認為按照這一指令行動危險極大,因為從後方基地興南港到長津湖地區之間100多公裡路途上隻有一條地形情況非常複雜的簡易公路,那是由泥土和砂石混合鋪設的狹窄小路,曲折穿行在山區之間,隻能勉強算得上公路。特别是山區的近80公裡路段,道路狹窄到隻能容許一輛汽車通行,而且又是在山腰,一邊緊挨着突兀的山石,一邊就是陡峭的深淵!所有部隊和補給品都得從這條道路上通過,這樣整個行軍隊形将會拖得很長,加上為了保障這條生命線的暢通,還必須在幾個要點上部署守備兵力,勢必造成兵力分散,一旦遭到分割包圍,極易被各個擊破,從軍事上看這樣的部署簡直是愚蠢至極。是以立即提出了不同看法,卻遭到阿爾蒙德的拒絕,雖說阿爾蒙德本人也并不十分贊同這一計劃,但他是麥克阿瑟的親信,實在無法對下屬顯露出對麥克阿瑟的公開反對(何況史密斯還不是陸軍而是海軍陸戰隊的)。而且阿爾蒙德也和麥克阿瑟一樣對戰局充滿樂觀,認為已經是穩操勝券!他甚至在史密斯提出打算在下碣隅裡修建機場以便及時撤出傷員運送補給時,竟然脫口而出“怎麼會有傷亡?!”對于這樣一位上級,即便抛卻陸軍與海軍陸戰隊之間根深蒂固的軍種沖突,就單純的軍事才幹而言,陸戰1師的很多軍官都對阿爾蒙德的軍事指揮極為不屑。特别是對阿爾蒙德豪華的私人車廂極其不滿,那裡配有冰箱、熱水淋浴和抽水馬桶,以戰場上的标準來看,不啻于豪華的宮殿了。而第10軍軍部的軍官餐廳,餐桌上鋪着精美的亞麻桌布,上面擺放着奢華的瓷器、銀餐具和銀餐巾環,每天由遠東空軍用飛機空運來新鮮水果、蔬菜和肉類,所有這些都讓象斯巴達人那樣崇尚簡樸生活的陸戰隊員覺得這個講究奢侈享樂的将軍不可信任。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7:仁川登陸時在旗艦上的麥克阿瑟和阿爾蒙德

就連阿爾蒙德的參謀長克拉克·羅夫納(Clark Ruffner)上校也對這個計劃頗有微詞,1979年他在給曆史學家埃瑞克·哈默爾的一封信中提到麥克阿瑟從長津湖向西攻擊的計劃時,就說那是“一個瘋狂的計劃。”

陸戰1師作戰處處長阿爾法·布斯爾(Alpha L. Bowser )上校看了地圖後也對本師即将承擔的任務感到不寒而栗,他認為在高寒地區的冬季在這樣的山區采取這樣的行動,成功的希望完全是建立在僥幸的基礎上。史密斯當天就向海軍陸戰隊司令克裡夫特·凱茲(Clifton Cates,海軍陸戰隊第19任司令)上将寫了一封長信,詳細介紹了戰場情況和自己十分擔憂的原因,他在信中寫到:“……我們是第10軍的左翼,而我們的左翼卻沒有任何保護,我們的左翼至少八十英裡内沒有任何友軍的存在……我十分擔憂在冬季向山地中的部隊提供補給的能力。雪融化再當機會令山路更加難以通行,冬季進行空投不足以提供兩個團的補給,由于氣候和部隊的分散以及海拔的高度,即使乘直升機視察部隊也很困難……第10軍的參謀們是在百萬分之一的地圖上拟訂計劃,我們是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上執行任務。兵力不斷分散,這使他們處境危險……”史密斯希望能通過凱茲與麥克阿瑟協商,對任務進行修正,但在仁川登陸之後麥克阿瑟的威望達到如日中天的颠峰,是以協調的結果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在阿爾蒙德每天一個“快速前進”的催促下,陸戰1師隻好遵令行動,開始向北推進,不過由于史密斯心存擔憂,雖然志願軍的阻滞力度并不大,但陸戰1師還是行動謹慎,部隊推進非常緩慢,日平均推進速度不超過2公裡!而志願軍42軍于11月7日放棄黃草嶺,除了留下1個團在古土裡以北依托有利地形節節阻擊外,主力逐漸向柳潭裡以北轉移。17日,九兵團到達後接替了42軍在長津湖和柳潭裡以南地區的防務。

11月23日,美第10軍制訂了總攻勢作戰計劃:陸戰1師擔負主攻任務,首先攻占柳潭裡以西約90公裡的武坪裡(從那裡到鴨綠江邊的道路條件比較好),然後向江界繼續挺進。第7步兵師作為助攻,在陸戰1師東側展開,沿長津湖東岸向柳潭裡推進。第3步兵師則負責掩護西翼,并保護後方地區。該計劃于24日晚獲得麥克阿瑟的準許,第10軍随即于25日正式下達作戰指令,要求各部于27日發起攻擊。

根據這一指令,陸戰1師随即下達了向武坪裡攻擊的指令,但是史密斯師長特意要求将真興裡地區劃入陸戰師的作戰區域,并在真興裡與古土裡之間部署守備部隊,以確定師的後方補給線,這一決定再次顯示了史密斯師長對後方補給線安全的深深擔憂,此舉就是靠自己部隊來保衛後方補給線,才能使史密斯感到稍許心安。而他在前一階段北進中,始終對補給線投入了極大關注:在10日攻占古土裡後不僅立即下令工兵修建與真興裡之間道路,使M26“潘興”坦克能夠通行,還修建了可供輕型飛機起降的小型機場;19日又将配備5輛大型推土機的工兵連派往下碣隅裡修築小型機場;23日在下碣隅裡開設補給分站,儲存大量補給物資(其中糧食和燃料各8日份、彈藥1.3個基數)——這些注重後方補給的措施在以後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8:下碣隅裡簡易機場和堆積的補給品

11月24日,陸戰1師指令陸戰7團攻占并控制柳潭裡,然後位于新興裡、内洞峙地區的陸戰5團西進,超越陸戰7團向西直取武坪裡,陸戰1團則在下碣隅裡、古土裡和真興裡擔任守備,掩護補給線。至此陸戰1師在長津湖地區全部展開,并完成了總攻準備。

長津湖,位于北韓東北部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是北韓東北部最大的湖泊,由發源于黃草嶺地區的長津江在柳潭裡與下碣隅裡之間所形成的湖泊。在長津湖以東約30公裡,是由長津江最大支流赴戰江所形成的赴戰湖,兩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區就被統稱為長津湖地區。兩湖周圍叢山林立,平均海拔約1300米,幾乎全是崇山峻嶺連綿不斷的崎岖山區,山上林木繁盛,山間道路狹窄,偶有幾處村落也是人煙寥落。長津湖地區從10月下旬開始進入冬季,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27度,風雪交加的嚴寒氣候,山高路窄的複雜地形,戰場環境是異常險惡,可以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就連基本生存都不容易——西伯利亞寒流從11月14日起影響北韓北部,緻使長津湖地區從14日夜間起氣溫就從零度以上急劇下到零下30度!

志願軍九兵團入朝後即按照預定部署,向長津湖地區開進。在行軍途中,部隊嚴格執行隐蔽要求,夜行曉宿,嚴密僞裝,2個軍約10萬人悄然進入戰區,“聯合國軍”雖然每天都派出飛機對該地區進行空中偵察,卻絲毫沒有發現九兵團的行動蹤迹——戰後,“聯合國軍”将九兵團這一隐蔽開進稱為“奇迹”!在了解到志願軍某師竟然創造了連續18天在崎岖山地平均日行軍30公裡的速度,而且是在幾乎沒有補給、嚴格進行隐蔽僞裝的情況下!美國著名軍事評論家約瑟夫·格登(Joseph Gouldon)滿懷敬意地評價到:“以任何标準來衡量,中共軍隊強行軍的能力都是非凡出衆的!”但是由于入朝倉促,戰前準備極不充分,入朝之後又由于美軍的大規模轟炸(美軍從11月初開始為了配合即将開始的總攻勢,對北韓北部進行了大規模空襲),後勤補給極其困難,糧食、被服、彈藥等物資無法運到部隊手裡,而長津湖地區人煙稀少,根本無法就地解決食宿,部隊隻好在雪地露營,加上糧食被服均嚴重不足,出現了大量因凍餓而産生的減員。九兵團戰役反擊準備是以無法按時完成,隻好要求将原定11月25日的反擊時間推遲兩天,這也就是志願軍西線25日開始反擊而東線依舊平靜如初的原因。

11月26日,陸戰1師開始按計劃調整部署,陸戰5團第2營由于第7師32團第1營接替了在下碣隅裡以北地區的防務而得已抽身前往柳潭裡參加即将開始的作戰。

當天,陸戰1師其他部隊情況是:陸戰7團第2營在下碣隅裡等待陸戰1團第3營前來換防以便能趕赴柳潭裡,陸戰1團第3營(欠G連)正在前往下碣隅裡途中,陸戰1團第2營在古土裡,陸戰1團第1營在真興裡。這天,由于志願軍主力尚未到達,是以陸戰1師各部隊的調動幾乎沒有遭到抵抗,非常順利。師長史密斯也乘直升機趕到柳潭裡,聽取戰況報告并在直升機上仔細觀察了攻擊道路的地形。當天,陸戰7團在柳潭裡附近地區的小規模戰鬥中俘虜了3名志願軍士兵,這3人供稱是屬于20軍60師的,還稱他們所在的部隊計劃将投入4個師同時攻擊柳潭裡、下碣隅裡、古土裡。美軍根據自己部隊的慣例認為普通士兵根本不可能了解軍級機關的作戰計劃,絲毫沒有引起重視。

11月27日,長津湖地區普降大雪,氣溫下降到零下30度,九兵團20軍4個師(第58師、59師、69師和89師)和27軍的3個師(第79師、80師和81師)共約8萬人,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缺衣少食的困難,悄然進入攻擊位置。27軍第94師和26軍也開始從厚昌地區向長津湖開進。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9:九兵團頂風冒雪向預定攻擊位置開進

當天早晨8時25分,陸戰7團第3營向柳潭裡至武坪裡公路兩側山地攻擊前進,在克服了輕微抵抗後便順利占領柳潭裡以西的1426高地和1403高地。随後陸戰5團第2營超越陸戰7團第3營繼續向西,但在第一目标1271高地就遭到了志願軍第20軍的頑強防禦,幾次攻擊均未奏效,最後在陸戰7團3營的支援下,才艱難地奪取了1271高地。其實20軍如果不在1271高地進行頑強抵抗,既可減少傷亡又可使陸戰1師更為分散,更有利于下一步的作戰。同時,陸戰7團向西南和北面派出了配有迫擊炮的戰鬥偵察小分隊,都遭遇了志願軍大部隊,經過激烈戰鬥才得已撤回柳潭裡。中午過後,美軍就接連發現志願軍偵察人員抵近柳潭裡進行偵察,毫無疑問,夜幕降臨後,志願軍一定将會發起其擅長的夜襲,是以從下午15時開始,美軍就停止了進攻,構築工事,準備迎接天黑後的戰鬥——而不是像有些資料上所稱,美軍是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遭到的攻擊。

當天黃昏,夜幕在漫天飛雪中剛剛降臨,九兵團就按照預定部署開始了攻擊:20軍59師攻擊柳潭裡以南的德洞山口,切斷柳潭裡與下碣隅裡之間聯系,并從南面攻擊柳潭裡;58師從東南西三面攻擊下碣隅裡;60師向古土裡以北出擊,切斷古土裡與下碣隅裡道路,從北面攻擊古土裡;89師以1個團協同59師攻擊柳潭裡之敵,主力2個團在柳潭裡以西展開,作為預備隊(戰鬥開始後89師改為警戒社倉裡之敵)。27軍79師從北面攻擊柳潭裡;80師和81師1個團攻擊新興裡;81師主力2個團則在赴戰湖地區展開,對該地區的美軍第7師31團一部進行警戒,并切實掩護軍的側翼。

九兵團的計劃是由北向南,首先殲滅最北面柳潭裡與新興裡兩地的美軍,接着再殲滅下碣隅裡的美軍,最後轉移兵力圍殲陸戰1師敢于北上增援的部隊。九兵團這一計劃還是建立在解放戰争時期的作戰經驗的基礎上,對美軍的編制、火力、裝備、空中優勢、機動能力等缺乏了解,一相情願地以為憑着6個精銳主力師的絕對優勢兵力可以輕松吃掉已經成為甕中之鼈的美軍3個團,豈不知美軍的火力、戰鬥力與國軍美械部隊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更新檔: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

東線“聯合國軍”的主角自然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1師,下同)莫屬,說起海軍陸戰隊,在美國的武裝力量中地位非常特殊,作為海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受海軍部的行政上司,但卻不是海軍部的下屬機關,而是與海軍作戰部同級,海軍陸戰隊司令與海軍作戰部長一樣,和平時期直接向海軍部長負責,除非海軍部長下達特别訓示,才接受海軍作戰部長以海軍部長名義下達的指令,在戰時隻接受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的指令。陸戰隊平時執行海軍的規章制度和條令,而在戰時與陸軍協同作戰時卻執行陸軍的規章制度和條令,同時又具有自己完整的行政指揮體系。陸戰隊由于主要擔負兩栖登陸作戰使命,衆所周知登陸作戰是背水之戰,作戰之危險艱巨要求陸戰隊必須具備頑強的戰鬥意志和強悍的戰鬥作風,而陸戰隊通過平日的嚴酷訓練也确實培養出了遠勝一般美軍部隊的戰鬥作風與意志,這一特點在太平洋戰争的曆次島嶼争奪戰中都有表現。

二戰結束後,海軍陸戰隊也進行了縮編,北韓戰争爆發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全部總兵力僅7.42萬人,作戰部隊還不到4萬人,地面戰鬥人員加在一起還達不到戰時1個标準陸戰師的編制人數。北韓戰争爆發後經過總統授權,海軍陸戰隊緊急征召了1800名軍官和3.16萬名士兵,再加上從其他地區抽調的人員,整個大西洋地區幾乎被抽調一空,隻剩下3個陸戰營!這才勉強于9月拼湊出了陸戰1師。

陸戰1師最早的前身是組建于1775年的海軍陸戰隊第1連,是陸戰隊中曆史最為悠久的部隊。該師所屬的第1陸戰團成立于1846年,是海軍陸戰隊中成立的第一個團級戰鬥部隊,曾參加過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以及美國曆次的海外戰争:19世紀80年代入侵墨西哥、1898年美西戰争、1906年侵略古巴、1914年入侵墨西哥和1915年入侵海地等。陸戰第1師的其餘2個團第5陸戰團和第7陸戰團分别成立于1914年和1917年,其中第5陸戰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因戰功顯赫而獲得法國政府嘉獎。1942年2月,就是以第1、第5、第7陸戰團為基礎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勒熱那基地組建了陸戰第1師,這也是海軍陸戰隊的第一個師級戰鬥機關。該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表現尤其出色,1942年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陸戰1師因其輝煌戰績與頑強鬥志在美軍中第一個榮獲集體最高榮譽“總統集體嘉獎”(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并是以在師徽上永遠留下了“GUADALCANAL”(瓜達爾卡納爾)的字樣。随後又先後參加新不列颠島、帛硫群島和沖繩島登陸作戰,成為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王牌之師。特别要說明的是,北韓戰争中,陸戰1師的兵員包括戰争爆發後征召的預備役全部都是志願兵,與主要由征募兵員組成的美軍其他部隊在士氣與作戰技能上均有很大不同。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10:陸戰1師師徽,赫然就有“GUADALCANAL”(瓜達爾卡納爾)

說來陸戰1師與中國也是頗有淵源的,1900年攻入北京的八國聯軍中的美軍就是該師部隊;1945年二戰結束後在北平、天津、青島等地登陸的也是該師;1946年與八路軍交火的“安平事件”和強奸北大女學生的“沈崇事件”,也是該師所為。此番又在北韓狹路相逢,可謂不是冤家不聚頭!

北韓戰争爆發後,陸戰1師的第一批參戰部隊是由陸戰5團為骨幹組成的陸戰暫編第1旅,8月2日在釜山登陸,作為第8集團軍的預備隊,充當了消防隊的重任,四處奔忙“滅火”,為洛東江防線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

當陸戰1團和7團于9月才全部到達北韓後,陸戰1師便作為麥克阿瑟手中最器重的王牌,擔當起仁川登陸急先鋒的重任,赢得了最先在仁川登陸的榮耀。

此時,陸戰1師是以3個陸戰步兵團為骨幹,加上若幹師直屬部隊組成的戰役集團,具有很強的作戰力量,全師編制人數約2.5萬人。

師直屬部隊包括:

第11炮兵團:下轄4個炮兵營(第1、2、3營各裝備18門105毫米榴彈炮,第4營裝備18門155毫米榴彈炮)和1個114毫米多聯裝火箭炮連(該連未參加長津湖之戰)。

第1坦克營:下轄4個坦克連,共約70輛坦克。

第1工兵營

第1海岸營(留在興南港,未參加長津湖之戰)

第1水陸兩栖車運輸營(留在興南港,未參加長津湖之戰)

每個陸戰團下轄3個步兵營、重迫擊炮連(裝備12門107毫米迫擊炮)、反坦克連(12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5輛坦克)。

每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機炮連(也稱為火器連,裝備4門81毫米迫擊炮、4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12挺12.7毫米重機槍)。

每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和1個機炮排(裝備89毫米火箭筒、2門81毫米迫擊炮、6挺12.7毫米重機槍)。

每個步兵排下轄3個步兵班和1個機槍班(裝備89毫米火箭筒、3挺輕機槍和1挺重機槍)。

每個步兵班配備10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和2支勃郎甯BAR自動步槍,班、排長配備M1卡賓槍,連長以上軍官配備柯爾特自動手槍。

此外,陸戰1師還能得到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的密切支援,該聯隊通常編制為3個中隊(72架飛機),最多時達到7個中隊(約150架飛機)。并由第1航空聯隊派出老資格的飛行軍官作為前進航空火力控制人員随同地面部隊行動,召喚及引導空中支援。

時任陸戰1師公關事務軍官的邁克爾·卡帕羅(Michael Capraro)上尉就曾對新聞媒體說:“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步兵師,我覺得這就象一隻杜賓犬,一隻被皮帶緊繃着的兇猛獵狗,一心隻想咬住敵人……”

更新檔:美第10軍軍長愛德華·阿爾蒙德(Edward Mallory Almond)

1892年出生于維吉尼亞州。1915年畢業于維吉尼亞軍校,獲得步兵少尉軍銜,1918年随美國第4步兵師,參加第一次大戰。一戰結束後任馬裡昂軍校教師,1924年調入本甯堡步兵學校任教,1930年畢業于美軍指揮參謀學院,1931至1933年在菲律賓服役,1934年至1938年在陸軍參謀本部情報組任職,1940年畢業于陸軍戰争學院,1941年任第六軍參謀,1942年任第93步兵師副師長,1943年升任第92步兵師師長在意大利作戰,1945年調任第2步兵師師長,1946年任遠東司令部參謀,1947年升任遠東司令部副參謀長,1949年升任遠東司令部參謀長,1950年9月兼任美第10軍軍長,參與指揮仁川登陸。1951年2月接任陸軍戰争學院校長,1953年1月以中将軍銜退役。1979年6月病逝。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11:美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

更新檔:美陸戰1師師長奧立佛·史密斯(Oliver P. Smith)

1893年出生于德克薩斯州門拿鎮,1916年畢業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1917年進入海軍陸戰隊服役,獲得少尉軍銜,1921年任德克薩斯号戰列艦陸戰分隊長,1924年調陸戰隊司令部人事組,1928年任海地太子港駐軍副參謀官,1931年進入陸軍步兵學校指揮參謀班深造,1932年任維吉尼亞州關蒂摩陸戰隊學校連長班教官,1933年任陸戰7團副作戰官,1934年調任美國駐法國巴黎大使館海軍武官處,1936年調任關蒂摩陸戰隊學校教官,1939年調任聖地牙哥陸戰隊基地作戰官,1940年任陸戰6團第1營營長,1942年任陸戰隊司令部計劃政策組副組長,1944年任陸戰1師第5團團長,1944年任陸戰1師副師長,1944年任第10軍副參謀長,在二戰中參加過新不列颠島、貝裡琉島和沖繩島戰役。1945年任關蒂摩陸戰隊學校校長,1948年起兼任關蒂摩基地指揮官,1948年4月升任陸戰隊副司令,1950年6月任陸戰1師師長,1951年5月調任彭德頓基地指揮官,1953年任大西洋陸戰隊司令,1955年9月以上将軍銜退休。1977年12月25日去世。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12: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

更新檔:11月27日,長津湖地區美軍部署情況

内洞峙: 陸軍第7師32團第1營、31團重迫擊炮連;

新興裡:陸軍第7師31團第3營、第57野戰炮兵營A連、B連及第15防空炮營D連;

後浦:陸軍第7師31團團部和坦克連(22輛坦克);

後浦與泗水裡之間:(1)31團衛生連當晚到達後浦繼續向北;

(2)第57炮兵營支援連當晚在後浦與泗水裡之間宿營,28日到達後浦;

泗水裡:陸戰1師第1工程營A連;

柳潭裡:陸戰5團、陸戰7團(欠2營營部、F連及機炮連)、陸戰炮兵第11團第1營、第4營和第3營G連I連;

德洞山口西北無名高地:陸戰7團1營C連(欠1個排);

德洞山口:陸戰7團第2營F連;

下碣隅裡:陸戰1團第3營(欠G連)、陸戰7團2營營部及機炮連、陸戰炮兵第11團第2營D連和3營H連、陸戰1師第1工兵營D連、第10軍第10工兵營D連以及一些排級零散支援機關;

古土裡:陸戰1團團部及第2營、陸戰炮兵第11團第2營E連、陸軍第7師31團B連、陸軍第185工兵營以及一些零散機關;

真興裡:陸戰1團第1營;

麻田洞:陸戰1師師屬坦克營(轄4個坦克連,約70輛坦克)。

陸戰1師師部還在興南,但是師司令部連和各部門的主要人員都已在趕往下碣隅裡途中。這樣,在長津湖地區,美軍共有步兵4個團、炮兵1個團又1個營、坦克1個營又1個連,總兵力近3萬人。

此外,陸戰1師的師偵察連、陸戰1團3營G連和英軍海軍陸戰隊第41分遣隊正向長津湖地區前進中。陸軍第7師31團2營(欠E連)在鹹興。

初戰新興裡

新興裡位于長津湖以東,豐流江從村北彙入長津湖的南側,村子地勢是南高北低,東西狹長,村北地勢平坦且有窄軌鐵路(但已廢棄)和公路,村西濱湖,地形狹窄,不便于大部隊展開,村南主峰、1221高地、1239高地三座山峰呈三足鼎立之勢,鳥瞰通往後浦、下碣隅裡公路。嚴格說,新興裡算不上是個村落,沒有街道也沒有明顯的區域分界,隻是在人煙寥落的長津湖地區,幾處獨立家屋還算相對比較集中而已。

在這一地區的美軍是第7步兵師所屬部隊,11月間由于第7師部隊分布很廣,無法按時集結執行第10軍的作戰計劃,便臨時編組了第31團支隊(31st Regiment Combat Team,簡稱31RCT),由在長津湖地區位置還相對比較集中的第31團第3營、第31團第2營(缺E連,以1營B連替補)和第32團第1營等部隊組成,配屬第57野戰炮兵營(缺C連,以第15防空炮營D連替補)及31團重迫擊炮連和坦克連,統歸第31團團長艾倫·麥克萊恩(Alan McLean)上校指揮,擔負在長津湖東岸的進攻任務。而此時第31團第1營還遠在長津湖以東沿海岸至惠山一帶擔任警戒,沒有進入長津湖地區,是以沒有被編入31團支隊的序列。

由于氣候嚴寒道路難行,第7師上述部隊移動非常緩慢。11月25日下午,隻有第32團第1營到達長津湖東岸,在新興裡以南1221高地布防。11月26日夜,麥克萊恩上校率第31團團部到達新興裡以南約6公裡的後浦,并在該地開設團指揮部,其他部隊都未到達。11月27日上午,第32團第1營營長唐·卡洛斯·費斯(Don Carlos Faith)中校向麥克萊恩上校建議32團1營繼續北進,進入内洞峙原來陸戰5團3營的陣地,以便在次日繼續向北推進。麥克萊恩同意了這一建議,于是32團1營開始北進,于當日下午到達新興裡以北約5公裡的内洞峙。費斯率32團1營到達内洞峙後就利用陸戰5團3營原來的陣地布防,從左至右按照A連、C連、B連的順序占領陣地——戰後美軍認為32團1營放棄1221高地進入内洞峙是一大敗筆,因為1221高地不僅是該地區最适合防禦的地形,而且還使31團支隊本來就不雄厚的兵力更為分散,如果32團1營在1221高地與31團支隊後續部隊會合後再一起北進,可能不至于後來那麼被動。

27日下午第31團第3營和第57野戰炮兵營到達新興裡時已近黃昏,便準備宿營過夜,3營I連和K連在村東,L連、營部和機炮連在村中心,57炮兵營A連和B連在村南,營部和防空炮營D連在村西南,宿營地點完全不适合防禦作戰,而且由于到達時間較晚,奔波多日的士兵們非常疲憊,是以隻是草草挖了一些散兵坑就休息了,整個防禦非常松懈,為即将爆發的激戰埋下了失敗的伏筆。31團坦克連也在黃昏時分到達後浦,連長羅伯特·德瑞克(Robert E. Drake)上尉沒接到新的訓示,便決定在後浦過夜。不久31團衛生連也到達後浦,但連長執意不聽德瑞克留在後浦宿營的建議,率衛生連穿過後浦向新興裡前進,後來就在途中遭到伏擊,幾乎全軍覆沒。

此時麥克萊恩決定将團重迫擊炮連移到内洞峙和新興裡之間,并在該處設立前進指揮所,以便就近指揮、支援附近的2個營(31團3營和32團1營),團部仍留在後浦。

而該支隊所屬的第31團第2營(欠E連)此時仍遠在後方鹹興,臨時轉屬2營指揮的1營B連則在古土裡。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13:11月27日美軍31團支隊在新興裡地區德部署圖

27日子夜12時,志願軍集中80師和81師242團共4個團由27軍副軍長兼80師師長詹大南統一指揮對新興裡之敵發起了攻擊。238團附240團2營沿着北面的山溝直插新興裡公路橋和新興裡二溝,因該團先頭1營走錯了路,是以團長閻川野臨時改以3營首先投入攻擊,3營以班排為機關同時對二溝50多個獨立家屋發起攻擊,1營趕來後穿過戰鬥正酣的二溝猛撲新興裡北側的1100高地和1200高地,然後就勢沖入新興裡,240團2營迅速插入新興裡美軍陣地縱深,奪取了新興裡公路橋,然後協同3營肅清了在二溝的美軍,割裂了新興裡與内洞峙兩地美軍的聯系。

239團主力從豐流裡南下經泗水裡展開攻擊,先後攻占1455和1250高地後,從南面和東南兩面沖入新興裡。擔負穿插到新興裡以北策應238團渡豐流裡江的2營4連肅清1100高地附近美軍警戒哨後留下2班堅守1100高地,其餘部隊一路殺進村裡,遭到了美軍火力攔截,沖在最前面的指導員莊元東和1班多名戰士倒在美軍猛烈火力之下,連長李長言迅速改變戰術,指揮部隊以班為機關隐蔽前進,5班和6班連續消滅了幾座家屋裡的美軍,其中三間家屋均有電話機、報話機,牆上還挂滿了作戰地圖,原來5班和6班打掉的是美軍指揮部(這是美軍31團3營營部,而不是志願軍戰史上所說的31團團部,因為此時31團團部還在後浦)!由于事前不知道這幾間家屋是美軍營部,是以在突入家屋的2名戰士犧牲後就沒有再派人沖進去做進一步肅清,隻是往屋内投了幾枚手榴彈,使屋内身負重傷的美軍3營營長威廉·萊利(William R . Reilly)中校等幾人得以逃過一劫,在天亮後獲救。接着5班和6班繼續向西前進,拂曉前夕突襲了美軍57炮兵營A連火炮放列陣地,幹淨利索地解決了一些還在睡夢中的炮兵,繳獲了4門105毫米榴彈炮。A連餘部退到B連陣地,總算頂住了5班6班的突破。就在5班和6班接連取得戰果之時,7班和9班奪取了公路橋邊的家屋,控制了橋頭陣地。至此,4連出色完成了穿插敵縱深的任務,但是4連傷亡已達67人,而且班排建制也已打亂,天亮後美軍從三面反撲,4連處境非常危險,是以在請示了2營後撤出新興裡,可惜由于兵力不足,繳獲的榴彈炮和大量物資均沒有帶出——4連5班和6班打得極為出色,搗毀美軍指揮部,襲擊美軍炮兵陣地,但美中不足的是行動并不徹底,搗毀美軍指揮部主要使用手榴彈,卻沒沖進家屋做進一步肅清,使被手榴彈炸傷的美軍第3營營長等多人得以在天亮後獲救,而當繳獲的榴彈炮無法帶回時又沒進行破壞,使這些炮後來還能為美軍使用。好在美軍由于所處地勢較低無法進行彈着觀測,空地聯系也一度斷絕,隻能進行目視射擊,其威力沒能得到充分發揮。盡管如此,4連還是在此次戰鬥中戰果最為顯著的連隊,是以戰後獲得了27軍授予的“新興裡戰鬥模範連”榮譽稱号。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14:“新興裡戰鬥模範連”的戰旗

美軍戰史這樣記錄當晚的戰鬥:“31團3營在午夜前後遭到攻擊,因為士兵剛經過幾天行軍,非常疲憊是以戒備相對比較松懈,防線很快就被滲透,很多人還在睡夢中就被殺死,I連和K連傷亡慘重防線随即崩潰,幸存者向西逃逸。隻有村中心的機炮連利用其重武器較多火力較猛的優勢還能守住陣地。共軍很快沖到3營營部,營部人員來不及進入附近的工事,隻能倉促退進房間抵抗,大多遭到共軍投擲的手榴彈殺傷。接着共軍又沖向57炮兵營A連的陣地,A連猝不及防,大部放棄陣地退至B連陣地,各處退下來的官兵逐漸聚集到B連陣地,不僅頂住了共軍的沖擊,重新整頓後還在拂曉時進行了反擊。天亮後3營恢複了陣地,57炮兵營A連的105毫米榴彈炮沒遭共軍破壞還可使用,便和B連重新占領陣地。”

第57炮兵營營部連和防空炮營D連也在天亮後收縮防線,進行重新部署。特别是D連的3輛M19雙聯裝40毫米高射炮車(原有4輛,在戰鬥中損毀1輛)和4輛M16四聯裝12.5毫米高射機槍車向北、東、南三個方向展開,構成火力網,成為後來熬過第二夜的重要支援火力。

對于首次與中國士兵軍隊面對面交鋒就被打傷的第57炮兵營營長雷·恩布利(Ray O. Embree)中校來說,這個夜晚令他永生難忘,他回憶道:“中國兵人數這樣多,如此頑強反複進攻的事我從未見過。他們冒着嚴寒和陸戰隊的炮火源源而來,其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員們肅然起敬!對這場戰鬥,我感覺是強烈的,因為我失去了很多戰友。我們傷亡慘重。我從未見過像這樣的戰鬥。我曾經在二戰中,遇到過德軍在阿登的最後一次大反攻,但也沒有長津湖之戰這樣激烈,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242團則繞過新興裡,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新興裡南面公路,1營和3營先後攻占公路兩側的高峰和1221高地,徹底截斷了新興裡到下碣隅裡的公路。當晚,美軍31團衛生連從後浦前往新興裡,結果遭到242團伏擊,除四、五人逃回後浦外,幾乎是全軍覆沒。242團2營則從西南向新興裡攻擊,正好一頭撞在美軍防空炮營D連雙聯裝40毫米自行高射炮陣地前,遭受重大傷亡,據美軍回憶,M19自行高射炮車在天剛破曉時曾對從西南公路接近的一隊人馬進行猛烈射擊,将其大部消滅,此時有軍官認為是以為是誤擊友軍還曾一度下令停止射擊,天色大亮後才發現遺留在公路上有約80具志願軍屍體。

這一夜戰鬥中,志願軍湧現出了一位傑出的戰鬥英雄孔慶三,孔慶三是80師炮兵團5班班長,當晚戰鬥中孔慶三所在炮班配屬238團3營攻擊新興裡二溝,為了摧毀美軍在一幢集團家屋裡的火力點,孔慶三指揮炮班将九二步兵炮前推實施抵近射擊,由于天寒地凍無法迅速構築發射陣地,他隻得就勢利用地形将炮左駐鋤紮在一塊大土包上,但是右駐鋤卻無處可以利用而翹起,此時戰鬥情況非常緊急,不容片刻猶豫,孔慶三便将一把鐵鍬插進右駐鋤的手提環,用自己的肩頭死死頂住鐵鍬把,把自己的身體構成火炮的基座,然後大聲指令炮手開炮——一聲巨響之後,集團家屋被準确摧毀,孔慶三則因巨大的後坐力撞擊而死!作為炮班長,他非常清楚火炮後坐力的威力,也非常清楚這樣做的結果,但是為了戰鬥的勝利毫不猶豫地獻出自己生命,戰後他被追記特等功,并追授“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稱号。

冰血長津湖1:志願軍九兵團兼程急進開赴戰區,大戰拉開帷幕

圖15: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孔慶三

240團3營的任務是攻占内洞峙,内洞峙位于新興裡西北約5公裡,地勢較高,是新興裡地區的制高點。戰鬥打響後,據守此地的美軍32團1營營長費斯中校的第一反應居然是配屬的南韓士兵由于神經過敏在亂打槍!240團3營連續奪取4個高地後被1318和1216高地美軍火力壓制,難以繼續發展。團長立即将1營投入戰鬥,這才打破僵局,于淩晨4時許一口氣攻占3個高地,至淩晨,240團已占領新興裡東北、正北、西北一線多處高地。在志願軍的攻勢中,美軍A連首當其沖,A連連長埃德·斯卡利恩(Ed Scullon)上尉在戰鬥中喪生,副連長吓破了膽躲在地堡内拒絕指揮部隊,和A連在一起的航空火力前進管制小組(通常稱為陸空聯絡組,下同)的艾迪沃頓·史坦福(Edward P. Stamford)上尉作為軍銜最高的軍官立即接過指揮權,雖然他是飛行員出身(陸空聯絡組的軍官都是由老資格的飛行員擔任),從沒參戰過地面作戰,用史坦福自己的話來說:“讓一個飛行員來指揮步兵連,就如同把一個棒球隊員放在美式足球隊裡作四分衛一樣荒唐。”但好在1944年他曾在匡提科的陸戰隊空降兵學校接受過13周的步兵課程訓練,這些訓練使他掌握了最基本的步兵戰術知識。史坦福接過指揮權後,立即把潰散的士兵集中起來,重新投入戰鬥。A連在他指揮下不僅穩住了陣腳,還迅速組織反擊堵住了缺口。而史坦福陸空聯絡的本份工作則更為出色,美軍飛行員在戰後報告中稱:“男孩14”(史坦福的無線電呼号)呼叫的空中攻擊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近到不足50英尺(約15米)!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空中直接近距支援能與己方地面部隊的距離達到50米,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要像史坦福這樣達到15米簡直不可想象!那就等于是把空中支援當手榴彈來使用了。

時任240團1營營長後任27軍副軍長的邵名澤回憶說:“内洞峙村子很小,十來戶人家,地形不好,有溝,敵人在溝裡,火力密啊,那機槍打得嗚嗚的,就象是刮風!(志願軍)偵察不準确,敵情沒搞清楚,以為是1個連,一打發現是1個營,打不動了。(美軍)坦克圍成一個圈,手榴彈砸上去象是撓癢癢。(志願軍)打了一夜沒有收獲。”

對于第一次與美軍交手的志願軍來說,幾十年後回憶起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老人們最大的印象就是“美軍的火力真猛!”時任243團1營1連連長的黃萬豐回憶道:“北韓那山上都是灌木叢,那個密啊,我們上高地時褲角都被灌木刺劃開,都露出了棉花,可是一個白天下來,敵機炸,大炮轟,都炸光了,燒光了。凍土就象被犁過,松了。山頭一片焦黑,大雪都蓋不住啊!”

時任235團3營7連副連長華東一級人民英雄辛殿良說:“(美軍)步炮協同好,丢了一個山頭,兩分鐘後偵察機(應為炮兵校射機)就到了,三分鐘後炮火就上來了。”

經過一夜激戰,238團攻占了新興裡以北、以東一線高地;239團攻占新興裡以南1455和1100高地,并曾一度攻入新興裡村内;240團奪取了内洞峙東北、正北和西北一線高地;242團攻占新興裡以南的1221高地、高峰和新岱裡,完成了對新興裡及内洞峙地區美軍的合圍。28日天亮時新興裡周圍的高地,幾乎全被志願軍所控制,美軍被壓縮在方圓不到2公裡的狹小地域,形勢岌岌可危。

更新檔:美軍第7師31團支隊在新興裡地區部署情況

後浦:

31團團部連

坦克連

重迫擊炮連

醫療連

支援連

第13工兵營C連第1排

美軍598人,韓軍50人,共648人

内洞峙:

第32團第1營

營部連

A連

B連

C連

D連

第32團重迫炮連第1排

海軍陸戰隊航空兵陸空聯絡組

美軍817人,韓軍150人,共967人

新興裡:

第31團第3營

I連

K連

L連

M連

美國空軍陸空聯絡組

美軍784人,韓軍150人,共934人

第57野戰炮兵營(欠C連)

A炮兵連

B炮兵連

第15防空炮營D連

美軍574人,韓軍165人,共739人

合計美軍2773人,韓軍515人,總共3288人。

更新檔:美軍航空火力前進控制組

美軍航空火力前進控制組,通常被稱為陸空聯絡組,每個聯絡組通常是1名軍官和3、4名士兵組成,軍官都是經驗豐富的老資格飛行員,士兵多是無線電操作和通信人員,直接随地面部隊行動,擔負着地面部隊與近距對地支援攻擊飛機之間的協調員角色,當地面部隊要求支援飛機對某處目标進行攻擊時,陸空聯絡員就根據目标情況和個人經驗設定最佳攻擊航線、角度再以無線電指引飛機進行攻擊。如果攻擊飛機的飛行員發現目标距離己方部隊過近或無法确認地面目标時,會要求陸空聯絡員通知地面部隊以某種方式表明位置,這時聯絡員就會通知地面部隊發出和飛行員約定的特定識别信号,如陸空聯絡闆、信号彈、有色煙霧手榴彈等,以表明身份或位置。

志願軍方面認為在新興裡戰鬥中,志願軍戰士反穿棉衣,白色的裡子在雪地裡成為最佳的迷彩,而且部隊盡量與美軍展開近戰,加上還使用繳獲的陸空聯絡闆迷惑美軍飛機,使美軍空中優勢難以發揮。實際上新興裡美軍失去空中支援的原因是因為配屬31團3營的陸空聯絡組成員在27日晚的戰鬥中全部傷亡,以至無人能與空中取得聯系,要是陸空聯絡小組還在,即使丢失陸空聯絡闆也能通過無線電或有色煙霧手榴彈等其他方法進行空地聯絡,而且每次地面部隊使用陸空聯絡闆、有色煙霧彈等都有所不同,以免被敵人模仿。當29日内洞峙的32團1營撤到新興裡後,配屬1營的陸空聯絡小組(就是史坦福上尉)随1營到達新興裡後,新興裡的空地聯絡就立即恢複了,就說明了問題。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