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後期能夠在戰場上運籌帷幄的名将不是很多,但王基應該算作出色的一位,尤其難得的是,他對國家政治活動也深有見地,屬于那種文武兼備、才兼軍政的優秀人物。
《三國志﹒王基傳》及其引注記述了王基一生的職場曆程及其對曹魏事業發展的重要貢獻,介紹了他諸多軍事活動中行之有效的新鮮謀劃和對國家政務活動的深刻見解,從中也能看到司馬氏對這位賢能之士的看重、籠絡以及他本人政治立場的轉變。

王基,字伯輿,東萊曲城(治今山東萊州)人。少年時為孤兒,便與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精心撫養,王基也以孝順出名。他在人生啟程時有了良好的開端。在人生啟程時具備了良好的開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任職之後再行辭職讀書</h1>
王基十七歲時,東萊郡(治今山東龍口東十五公裡)征召他為吏員,但做吏員不合他的喜好,于是便辭職離去,到琅邪郡(治今山東臨沂北)界内遊學。
身為吏員的王基看來有着不凡志向,他是不甘心于在普通吏員的職位上消磨一生,希望能在重要崗位上發揮自己更大的潛能,因為缺乏必要的社會背景,于是選擇了遊學讀書的路徑,以便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識和名望,這屬于對自我人生的再規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州府和朝廷對他争相任用</h1>
曹丕執政年間,王基察孝廉,被任命為郎中。當時青州(治今山東臨淄)剛平定,刺史王淩專門上表給朝廷,請求任命王基為青州别駕,協助刺史處理外部事務。不久朝廷征召王基為秘書郎,為秘書令屬下掌管國家收藏經書複校正訂事務的四百石六品官員。王淩再次請求讓他回青州任職。不久,朝廷司徒王朗征召王基準備任用,王淩不放。
王朗遂上書彈劾王淩說:“過去凡是優秀的家臣,就提升他們為公輔;公臣有出色的,就進入王府做事。是以古代地方伯侯有向天子薦舉人才的禮制。現今州郡獲得宿衛之臣,就留任秘閣之吏而不貢,還真沒聽說過。”這是對王淩的做法提出批評指責,但王淩仍然不放走王基。王淩治理青州得到當地人的稱贊,就是得益于王基的輔佐協作。
史書上沒有介紹王基政務活動中具體事迹,但從州府和朝廷對他争相任用,并且為此發生彈劾事件的事實,以及青州治理的效果來看,他的政務才幹應該是不俗的。後來朝廷大将軍司馬懿征召王基,尚未到任,即被提升為中書侍郎,這是在朝廷負責草拟诏旨的五品官職,王基進入了曹叡執政的朝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8">對曹叡勞民奢靡之風的勸谏</h1>
當時魏明帝曹叡大建宮室,百姓勞苦疲憊,王基上疏說:“我聽說古人用水比喻百姓,說‘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可見百姓安逸則治國容易,百姓勞苦則治國艱難,是以先王居處則追求簡約節儉,是期待不生出禍患。”他還為此做了更多的解釋論證。王基剛入朝任職,他根據曹叡的所作所為,看到了國家未來的隐患,表現了極有眼力的深察先見,并把自己的見解坦直地展示給君主,可惜谏言并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9">不贊成王肅經典闡述的觀點</h1>
當時擔任散騎常侍的王肅撰著了幾種儒家經典的傳解,又論述和制定朝廷禮儀,與稍前大儒鄭玄的觀點有所不同,而王基依據鄭玄的論說,經常與王肅争論。王肅是司馬昭的嶽父,他的經典注釋在司馬氏主政的魏國學界廣為傳播,喜歡經學探讨的皇帝曹髦就在太學講論中堅持鄭玄的經典注釋觀點,表現出了明顯尊崇鄭玄抑制王肅的傾向,這裡的學術之争一定意義上反映着現實的政治紛争。王基以他自己的學識見解向大學者王肅的觀點對抗叫闆,這反映了他對經典了解的深透程度,表現了他為人做事的耿直和坦率,似乎也能察覺到他當時的政治态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0">成了掌政人曹爽的屬官</h1>
王基不久升任安平郡(治今河北冀縣)太守,又因公事而辭職。當時已是少帝曹芳在位,輔政的大将軍曹爽請王基出任從事中郎,這是在三公及将軍府設定的負責參謀議事職務,位在長史、司馬之下的一千石六品官員,王基成了曹爽身邊的親近官員。
其後出京為安豐(治今安徽霍丘西南二十公裡)太守。該郡地接吳國,王基的治理清正嚴明,在郡内既有威勢又有恩惠,加之防備嚴格,吳軍不敢輕易進犯。朝廷加封他讨寇将軍。王基其實做曹爽的屬官時間不長就出京擔任郡守,但這一經曆劃定了他當時的政治站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1">對孫權出軍輿論的分析預測</h1>
吳國于247年在京都建業集中大軍,聲稱要攻打揚州,揚州刺史諸葛誕請王基做個謀劃,王基說:
“以前孫權屢次進犯合肥,有一次進犯江夏,此後全琮出擊廬江,朱然進犯襄陽,都是無功而還。現今陸遜等老将已死,孫權也已年老,内無優秀的繼承人,軍中缺乏謀劃之人。孫權想親自率兵出擊又怕内部禍亂突然爆發,像癰疽那樣潰爛;想派将領率兵則老将已經全死了,新将又不信任。他不過想借此行為安排親信,是自我保護的手段而已。”
後來孫權終究沒有出兵。王基客觀而清晰地分析了孫權内部面臨的種種困難,以及他要急迫解決的問題,由此得出了吳軍不會貿然出兵的結論,他的預測也被後來的事實所證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被罷官後司馬懿的刻意籠絡</h1>
當時朝廷曹爽專權,政治風氣敗壞。王基撰寫《時要論》,以針對時事闡發議論。他不久因病離任傳回京城,被任用為河南尹,尚未赴任,曹爽就在249年初的高平陵事變後被殺。因為王基曾做過曹爽的親近屬官,他照例被罷免,這應該是合乎當時慣例的。
但在這年,司馬懿主政後王基被任為尚書,次年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将軍,職位由郡守提升到刺史。這應該是司馬懿對其才能的信任,當然也不乏對他的籠絡。早年王基從青州調入朝廷任中書侍郎之職,正是得益于司馬懿的安排,司馬懿深知王基的才幹,他在開始圖謀司馬氏的政治利益時,甯願對徘徊于政治歧路的王基主動做出友好姿态,把他納入自家的政治營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3">在戰争前線的制敵籌謀</h1>
王基跟随征南将軍王昶讨伐吳國,他在夷陵(治今湖北宜昌東南)率領一路兵馬襲擊吳将步協,步協緊閉城門固守。王基擺出進攻的樣子,實則分兵襲取雄父(原址約今湖北宜昌西北)糧倉,繳獲米糧三十餘萬斛,擒獲安北将軍譚正,接納歸降群眾數千口,把這些降民安置到夷陵縣。戰後王基因功被賜關内侯。
戰役取勝後,王基又上表在上昶(今湖北安陸西北)修建城郭作為江夏治所,緊逼夏口(今湖北武昌蛇山北夏水注入長江處),以便吳軍不敢輕易渡江。這是在邊境防守中做出了更長遠的謀劃。王基申明軍内制度,整肅軍隊與農業,恢複學校教學,南方群眾無不稱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對降服吳國的戰略設想</h1>
當時朝廷商議準備大舉伐吳,下诏讓王基提出進軍的方案。王基說:“如果出兵而不能獲勝,不僅對外喪失威名,對内還耗費财用,是以必須先有取勝的把握才能出兵。如果不開通河道,聚積糧食,修建戰船,即使陳兵江岸,也不會有渡江取勝的把握。
現今江陵有沮水(源出漢中房陵東入長江)、漳水(源出山西東南又東南向流入衛河),灌溉良田數以千畝。安陸(治今湖北雲夢)左右也有沃野良田。如果水陸部隊同時開展耕殖,儲備充足的軍資,然後率大軍進軍江陵(治今湖北沙市西北五公裡)、夷陵,分别占據夏口,憑借沮水、漳水運輸糧食。敵人知道我軍有長期作戰的儲備,那抗拒朝廷讨伐的人就會喪失信心,而歸順王朝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然後我們聯合江南蠻夷進攻吳國内部,朝廷的精銳部隊從外部征讨進擊,則夏口以上各地一定可以攻拔,而長江之外的州郡敵軍就難以鎮守。如此一來,吳、蜀的交通斷絕,兩國無法支援,吳國就會手到擒拿。如果不是這樣,一切出兵後的收獲,都不是必然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5">結語:</h1>
王基的方案立足于“先勝而後求戰”(《孫子兵法﹒行篇》)的兵法原則,主張首先造成戰略上的制勝條件,在擁有了取勝的絕對把握後,再聯合吳國内部的反對勢力,配合魏國的大規模出擊,真正做到穩操勝券、一戰降敵。後來朝廷放棄了出兵計劃,表明新的執政集團還是贊成他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