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字伯輿,東萊曲城縣人。小時成為孤兒,和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撫養他十分盡心,王基也因孝敬叔父而被人稱贊。十七歲時,郡裡招聘他為小吏,王基的興趣愛好不在這方面,就辭去職務到琅邪郡尋師求學。黃初年間,被薦舉為孝廉,任為郎中。當時青州一帶剛剛平定,刺史王淩特地上奏朝廷請求任命王基擔任他的别駕,後來,朝廷召王基進京任秘書郎,王淩又請求讓王基回青州任職。不久,司徒王朗征召王基,王淩不放他走。王朗上書彈劾王淩說:“凡家臣中的優秀人才,要送給公卿宰輔;公卿宰輔屬下的優秀人才,則入侍給皇上為天子朝臣,是以,古代諸侯有進貢人才的禮儀。如今州裡卻取宿衛朝廷的官員,強留秘閣官吏,這是很少聽說的事呀。”王淩仍然不放王基。王淩美名流傳青州,與王基的協助和輔佐有關。大将軍司馬懿征召王基,還沒到任,朝廷又提升他為中書侍郎。

明帝大修宮室,百姓勞苦,王基上疏說:“臣聽說古人把百姓比作水,說:‘水是以載舟,亦是以覆舟。’因而,萬民之上的天子不能不引以為戒。百姓安逸,一切事情就會順利,如果困頓,就會作難。是以,先王的居處很簡樸,是為了防止禍患發生。從前顔淵見東野子駕馭馬匹,馬已用盡氣力而東野子仍驅趕不止,是以,顔淵知道他就要出事。如今勞役繁重,男曠女怨,望陛下深思東野子之弊,留意舟、水之喻,讓那些還沒有力竭的馬匹休息一下,讓還沒有困倦的百姓省減勞役。漢代到漢文帝時,隻有同姓的諸侯,為此,賈誼憂慮說:‘火在柴上已經點燃,還有人躺在上邊睡覺,這能說是安全嗎?’今敵未滅,猛将擁兵,若限制他們就無以應敵,長久下去則帝位難以傳續。當此盛明之世,不緻力于消除禍悲,倘若子孫再不争氣,國家就危險了。如果讓賈誼再生,也一定要發表比過去更深刻的感慨。”
王基(?~公元261年),魏末名将。軍事上對戰局的分析極其準确,甚至出現過因為反複請戰以緻對上抗命違诏,對下力排衆議的奇事。同時王基善于用兵,曾以奇兵奪取孫吳糧倉,俘獲大量敵軍及軍事物資。内政上,王基具有優秀的治理能力,青州刺史因為有王基的幫助得以受到青州人士的稱贊,以緻發生王淩堅決不把王基放回中央的怪事。王基治理的州郡号稱“為政清嚴有威惠,明設防備”,以緻“敵不敢犯”。王基治理的江夏,号稱“明制度,整軍農,兼修學校,南方稱之”。學術上,王基深通鄭玄之學,并敢于與當時以經學知識豐富著稱的王肅辯論。王基又是一位孝子,自小與叔父相依為命,而以孝順著稱,在其功成名就後,還特意分出自己的封邑給堂兄弟以報答叔父的養育之恩。王基還是一位正直清廉的臣子,他長期擔任要職卻治身清素、不營私産,死後家無私财。他在目睹大興土木後敢于上書直谏。而他的上級專制導緻國内風化大壞,王基也敢于不畏強權撰寫《時要論》加以譏諷。綜上所述,王基是一位内外兼修、德才兼備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