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县人。小时成为孤儿,和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抚养他十分尽心,王基也因孝敬叔父而被人称赞。十七岁时,郡里招聘他为小吏,王基的兴趣爱好不在这方面,就辞去职务到琅邪郡寻师求学。黄初年间,被荐举为孝廉,任为郎中。当时青州一带刚刚平定,刺史王淩特地上奏朝廷请求任命王基担任他的别驾,后来,朝廷召王基进京任秘书郎,王淩又请求让王基回青州任职。不久,司徒王朗征召王基,王淩不放他走。王朗上书弹劾王淩说:“凡家臣中的优秀人才,要送给公卿宰辅;公卿宰辅属下的优秀人才,则入侍给皇上为天子朝臣,所以,古代诸侯有进贡人才的礼仪。如今州里却取宿卫朝廷的官员,强留秘阁官吏,这是很少听说的事呀。”王淩仍然不放王基。王淩美名流传青州,与王基的协助和辅佐有关。大将军司马懿征召王基,还没到任,朝廷又提升他为中书侍郎。

明帝大修宫室,百姓劳苦,王基上疏说:“臣听说古人把百姓比作水,说:‘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因而,万民之上的天子不能不引以为戒。百姓安逸,一切事情就会顺利,如果困顿,就会作难。所以,先王的居处很简朴,是为了防止祸患发生。从前颜渊见东野子驾驭马匹,马已用尽气力而东野子仍驱赶不止,因此,颜渊知道他就要出事。如今劳役繁重,男旷女怨,望陛下深思东野子之弊,留意舟、水之喻,让那些还没有力竭的马匹休息一下,让还没有困倦的百姓省减劳役。汉代到汉文帝时,只有同姓的诸侯,为此,贾谊忧虑说:‘火在柴上已经点燃,还有人躺在上边睡觉,这能说是安全吗?’今敌未灭,猛将拥兵,若约束他们就无以应敌,长久下去则帝位难以传续。当此盛明之世,不致力于消除祸悲,倘若子孙再不争气,国家就危险了。如果让贾谊再生,也一定要发表比过去更深刻的感慨。”
王基(?~公元261年),魏末名将。军事上对战局的分析极其准确,甚至出现过因为反复请战以致对上抗命违诏,对下力排众议的奇事。同时王基善于用兵,曾以奇兵夺取孙吴粮仓,俘获大量敌军及军事物资。内政上,王基具有优秀的治理能力,青州刺史因为有王基的帮助得以受到青州人士的称赞,以致发生王淩坚决不把王基放回中央的怪事。王基治理的州郡号称“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以致“敌不敢犯”。王基治理的江夏,号称“明制度,整军农,兼修学校,南方称之”。学术上,王基深通郑玄之学,并敢于与当时以经学知识丰富著称的王肃辩论。王基又是一位孝子,自小与叔父相依为命,而以孝顺著称,在其功成名就后,还特意分出自己的封邑给堂兄弟以报答叔父的养育之恩。王基还是一位正直清廉的臣子,他长期担任要职却治身清素、不营私产,死后家无私财。他在目睹大兴土木后敢于上书直谏。而他的上级专制导致国内风化大坏,王基也敢于不畏强权撰写《时要论》加以讥讽。综上所述,王基是一位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