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王基兴衰史王基的出身与其之后的行为逻辑王基与王朗家族的矛盾冲突王基与司马氏的矛盾冲突小结

王基的人生履历,反映出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

王基是曹魏重臣,官至荆州刺史,都督荆、豫、扬三州军事;死后获赠司空,显贵一时。

如果注意到王基的活跃时间,便会发现其宦途末期,实际处在魏晋嬗代的背景下。换言之,王基先后依附于曹氏与司马氏,因此具备较高的分析价值。

从史料记载看,王基最初的政治靠山是曹爽。因此曹爽覆灭后,他一度受到司马氏的迫害。不久之后,王基走上了与司马氏合作的道路,虽然屡建殊勋,但也颇多牴牾。

由此看来,在魏晋嬗代的浪潮下,旧日的魏臣,并未完全屈从于司马家族的政治威慑。王基的案例,反映出“由魏入晋”的旧官僚的普遍心态,即承认既成事实,但拒绝沦为附庸。

本文主要就王基的宦海沉浮与兴衰始末,论述魏晋鼎移的背景下,曹魏旧官僚的行为逻辑与心态变化。

本文共 5700 字,阅读需 11 分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王基的出身与其之后的行为逻辑</h1>

在分析王基的行为逻辑之前,首先要明确王基的出身,这有助于解释他之后的行为逻辑。

王基出身青州东莱,虽然本传称他“少孤”,但从大量线索可以知晓,王基来自地方巨族,家世显赫。

(王基)少孤,与叔父翁居。--《魏书 王基传》

王基在十七岁时被东莱郡征召为郡吏,却因“非其所好”,辞而不受,入琅琊游学。

(王基)年十七,(东莱)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官)。--《魏书 王基传》

汉魏之际,士人想要出仕,首先要接受地方征召,出任州、郡、县的吏员;之后再被举荐为茂才、孝廉,由吏入官。这种升迁途径,被称作正途。

按两汉制度,男子二十行冠礼(成人礼)。换言之,王基在成年之前便得到郡中征召,非地方豪族不可做到。

同时,王基仅仅因为“非己所好”便辞去郡吏职务,可见郡吏的吸引力对他十分有限。

王基辞去郡吏之后,便离开青州,前往徐州游学,与崔琰等人的事迹相似,属于门阀子弟的常见行为。

(王基)遂去(官),入(徐州)琅邪界游学。--《魏书 王基传》

(崔琰)就郑玄受学……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魏书 崔琰传》

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王基兴衰史王基的出身与其之后的行为逻辑王基与王朗家族的矛盾冲突王基与司马氏的矛盾冲突小结

崔琰游学四海,琴书自娱

按记载,黄初年间(220-226),王基被青州举为孝廉,越过郡吏的环节,直接受到察举,这在彼时的社会背景下属于豪族的专利。

黄初中,察(王基)孝廉,除郎中。--《魏书 王基传》

王基受举之后,被青州刺史王凌辟为别驾。

别驾全称“别驾从事史”,虽然属于州吏,但却是最高级别的州吏,等同于诸吏之长。

是时青土初定,(青州)刺史王凌特表请(王)基为别驾。--《魏书 王基传》

别驾的地位,可以借糜竺与沮授的案例加以了解。

徐州别驾糜竺,可以干预州中刺史的继承人选;冀州别驾沮授,权势熏天,乃至令州牧袁绍忌惮。

徐州牧陶谦辟(糜竺)为别驾从事。(陶)谦卒,(糜)竺奉谦遗命,迎先主于小沛。--《蜀书 糜竺传》

(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袁)绍疑焉。--《献帝传》

《王基传》称“刺史王凌在青州的功绩,大抵源自王基的协调辅助”,侧面印证了王基家族在青州的影响力。

(王)凌流称青土,盖亦由(王)基协和之辅也。--《魏书 王基传》

因此,青州豪族出身的王基,本身属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因此他自恃身份,并不肯完全屈从于当时的权贵。这也能解释他日后与王朗家族、司马家族的冲突问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5">王基与王朗家族的矛盾冲突</h1>

《王基传》中有一处隐秘线索,即王基与王朗家族存在长期的矛盾冲突。

王朗家族,在魏晋时代具有极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这是由于东海王氏与河内司马氏有婚姻关系。王朗之孙女,即王肃之女,是司马昭的正室,同时也是司马炎的生母。

(王)肃女適司马文王(即司马昭),即文明皇后,生晋武帝、齐献王攸。--《魏晋世语》

因此,王基与王朗家族的矛盾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他日后的困境。同时,它又与正始年间(240-249)“曹马党争”的历史背景高度相关。这一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首先谈一谈王基与王朗的历史恩怨。

在担任青州别驾时,王基曾被司徒王朗征召;但王基的直属上司,青州刺史王凌不愿遣送。王朗再征,又不遣。

司徒王朗辟(王)基,(王)凌不遣。(王)朗书劾(青)州……(王)凌犹不遣。--《魏书 王基传》

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王基兴衰史王基的出身与其之后的行为逻辑王基与王朗家族的矛盾冲突王基与司马氏的矛盾冲突小结

王朗征辟王基,王凌不遣;再征,复不遣

王凌虽然是王基的上级,但以王基在青州“协和之辅”的地位来看,王凌对王基是十分尊敬且倚重的。可知拒绝王朗征召,应该是王凌与王基共同的意志。

王基不仅构衅于王朗,他与王朗之子王肃亦不睦。

王肃曾撰写经学注解,改易郑玄的学说;王基则是郑玄的拥护者,因此与王肃产生矛盾,乃至“常与抗衡”。

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王)基据持(郑)玄义,常与(王肃)抗衡。--《魏书 王基传》

学术风气的差异,是双方冲突的表面原因。

(郑玄)门人东莱王基著名于世。--《后汉书 郑玄传》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魏书 王肃传》

从学术角度看,郑玄是经学大家,宋忠则主攻《易经》、《太玄》,沾染了玄学色彩;这是二人的相异之处。王肃师从宋忠,王基则宗事郑玄,自然不睦。

但王基借学术的名目攻讦王肃,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政治立场的冲突。

在《王肃传》与《王基传》中,曾有一处隐秘记载,即双方在正始年间(240-249)职位变迁。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结果“公事去官”。王肃则出任广平太守,结果亦被“公事征还”,与王基的记载完全相同。

(王基)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魏书 王基传》

(王肃)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魏书 王肃传》

这里需要注意,安平郡与广平郡,均在冀州,且相互接壤。按时间背景看,王肃任官,事在正始元年(240);王基在任上被大将军曹爽征还,而曹爽为大将军,亦始于正始元年。

(王基)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魏书 王基传》

正始元年,(王肃)出为广平太守。--《魏书 王肃传》

换言之,王基与王肃,在冀州地方的郡守任上,无疑卷入了某些政治事件,因此被相继免官。

冀州诸郡之间,在正始年间(240-249)曾多次爆发冲突。比如冀州的清河郡与平原郡(旧属青州)之间,便“争界八年,换了两任刺史,都无法解决”。

清河、平原争界八年,更二刺史,靡能决之。--《魏书 孙礼传》

冀州郡界相争的背后,是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这一点在《孙礼传》中有详细叙述,本文不再援引展开。

王基是曹爽党羽,因此很快便东山再起,赴扬州出任安丰太守。

(王基)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魏书 王基传》

王肃则是司马氏的党羽(王肃是司马昭岳父),因此被授予虚职,出任太常(掌管礼仪的九卿),毫无实权。

(王肃)公事征还,拜议郎。顷之,为侍中,迁太常。--《魏书 王肃传》

汉末三国时代,九卿早已沦为虚职。夏侯玄出任太常时,便被时论讥笑为“年时方壮而永见废”。曹爽如此做派,其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曹)爽诛,征(夏侯)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魏书 夏侯玄传》

(夏侯)玄既为海内重人,加以当大任,年时方壮而永见废。--王沈《魏书》

王肃作为司马懿的姻亲,与曹爽长期不睦。他在正始年间(240-249),曾多次痛斥何晏与邓飏,而何晏、邓飏均是曹爽心腹。

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王)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王)肃正色曰:“此辈(指何晏、邓飏)即弘恭、石显之属(西汉佞臣),复称说邪!”--《魏书 王肃传》

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王基兴衰史王基的出身与其之后的行为逻辑王基与王朗家族的矛盾冲突王基与司马氏的矛盾冲突小结

曹爽、何晏专柄,王肃痛斥之

王基的政治立场与王肃相反,他是曹爽党徒。

在“曹爽专柄”的背景下,王基多次为其出谋划策,并代替曹爽的爱将李胜出任河南尹。河南尹治洛阳,属于京畿地区,地位重要,非曹爽腹心不可出任。

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王)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魏书 王基传》

换言之,王基与王朗、王肃父子不睦,从根源上看,在于双方政治派系的不同。王基身为曹爽党人,对司马懿的党羽自然持敌视态度。

因此,曹爽倒台之后(249),王基因为“尝为曹爽官属”,被罢官废黜,一度潦倒。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6">王基与司马氏的矛盾冲突</h1>

高平陵政变(249)之后,曹爽集团遭到残酷清洗,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桓范等核心成员无一幸免,全部被杀;王基这种次一级的成员,也遭遇沉重打击,罢官归家。

(曹)爽伏诛,(王)基尝为(曹)爽官属,随例罢。--《魏书 王基传》

王基遭遇废黜,意志不得。不过不久之后,他就被重新启用,出任荆州刺史,并跟随征南将军王昶征讨东吴。

其年(王基)为尚书,出为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随征南(将军)王昶击吴。--《魏书 王基传》

从历史背景看,王基应该是私下与司马懿达成了某种妥协,并得到了复出的机会。这并非异想天开,而是有明确的论据支撑。

荆州刺史是曹爽党徒李胜的故职。李胜在担任荆州刺史之前是河南尹,而河南尹的职位,最初预定由王基接任。

(曹爽)乃以(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何)晏典选举,(毕)轨司隶校尉,(李)胜河南尹……(正始)九年冬,李胜出为荆州刺史。--《魏书 曹爽传》

(王基)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曹)爽伏诛。--《魏书 王基传》

司马懿任免曹爽旧部王基担任荆州刺史,其政治寓意是明显的;即释放善意信号,表达出和解意图,引诱曹爽旧部投诚。

至于征南将军王昶(太原王氏),是司马懿的党徒,例证非一。

司马懿在诛杀曹爽之后,首先征询了王昶的意见;王昶的侄子王沈,又是司马昭的附庸,并协助其谋害魏帝曹髦,其家族的政治立场显而易见。

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王)昶陈治略五事。--《魏书 王昶传》

(曹髦)于是入白(郭)太后,(王)沈、(王)业奔走告文王(指司马昭),文王为之备。--《汉晋春秋》

在此背景下,司马懿任免王基担任王昶的副官,既是恩赐,也是考验,实际是借此观察王基的表现。

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王基兴衰史王基的出身与其之后的行为逻辑王基与王朗家族的矛盾冲突王基与司马氏的矛盾冲突小结

司马懿启用曹爽旧人王基,以安抚群臣

王基虽然改换门庭,一度屈从司马氏,不过他并非毫无底线地趋炎附势,反而保留了较强的自主性。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之后数年即死(251),司马师承袭父业。

司马师掌权之初,王基上疏推荐了许允、傅嘏、袁侃、崔赞四人,称他们“有直质而无流心”。

司马景王新统政,(王)基书戒之曰:“……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魏书 王基传》

需要注意,上述四人中,唯有傅嘏亲善司马氏,其余三人与司马氏的关系都十分微妙。袁侃是刘备旧部袁涣之子,崔赞是许允的至交,许允则走上了反抗司马氏的道路,最终被司马师所杀。

(许)允少与同郡崔赞俱发名于冀州……(许)允以嘉平六年秋徙,妻子不得自随,行道未到,以其年冬死。--《魏略》

正元二年(255)魏将文钦、毌丘俭叛乱,司马师欲集结重兵,但王基却反对司马师的战略部署,还公开宣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随后自主行动。

景王(指司马师)欲须诸军集到,犹尚未许。(王)基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遂辄进据南顿。--《魏书 王基传》

需要注意,文钦与毌丘俭的军事行动,并非针对曹髦,而是意在司马师。因此王基口中的“君”,非指曹髦,而是指司马师。

(毌丘)俭、(文)钦等表曰:“……(司马)师以盛年在职,无疾托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裴松之注

文钦之乱平定同年(255),司马师亦死,司马昭承袭兄业。

甘露二年(257)魏将诸葛诞据淮南叛乱,司马昭都督诸军讨平。叛乱平息之后,司马昭“有灭吴之志”,王基再次出面谏阻,最终伐吴之计不成。

文王(指司马昭)欲遣诸将轻兵深入,招迎唐咨等子弟,因衅有荡覆吴之势。(王)基谏……文王乃止。--《魏书 王基传》

景元二年(261)吴将邓由上表请降,结果王基在给司马昭的上书中,不谈纳降与否,却称“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

吴贼邓由等欲来归化,(王)基被诏……曰:“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宁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魏书 王基传》

“嘉平”即曹芳在高平陵政变后的新年号,“内难”则指代王凌与令狐愚、文钦与毌丘俭、诸葛诞等曹魏旧将发动的淮南三叛;以及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针对司马氏的政变行动。

换言之,王基在上书中,对吴将的请降不置可否;反而借题发挥,揶揄司马氏的篡夺行为与曹魏的内乱状况。

可见王基虽然在曹爽死后改换门庭,但依然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不能简单视作司马氏的附庸。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0">小结</h1>

王基的仕途变迁与兴衰始末,反映出魏晋嬗代背景下,曹魏旧官僚的普遍心态。

他们接受了曹爽倒台的既成事实,也与魏国的新主人司马氏达成了妥协与合作,但他们又并非纯粹的附庸角色,反而具备较明显的独立自主性。

王基为代表的曹魏旧官僚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资历较老;其二是功勋卓著。

仕宦履历与年龄资望,赋予了这群旧官僚“拒绝沦为附庸”的底气。相比于“凭权仗势,浮华相扇”的曹魏二代与三代子弟,王基这类耆老人物,往往能保持住相对纯粹的立场,不会过分狎昵于特定的政治集团。

(何)晏等浮华相扇,凭藉权势,惟以割分产业,因缘求欲为事。--王懋竑

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王基兴衰史王基的出身与其之后的行为逻辑王基与王朗家族的矛盾冲突王基与司马氏的矛盾冲突小结

何晏等人浮华相扇,凭藉权势,因缘求事

举例而言,王基在正始年间虽然党附曹爽,但从他逃过司马懿清洗的结局来看,他与曹爽应该还是保持有一定距离,与何晏、邓飏、丁谧等人明显不同。

因此,在改换门庭之后,王基对待司马氏父子,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他先后驳斥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命令,即是明证。

在《王基传》的赞语部分,陈寿对王基的评价是“学行坚白”。

王基学行坚白。--《魏书 王基传》

其中“学”指代王基与王肃的学术牴牾,隐喻曹马党争;“行”则指代王基的德行操守。“坚白”即坚定而纯洁,即秉持原则,不为外势所屈。

仇鹿鸣在《司马氏集团的凝聚》一文中,认为曹魏的旧官僚,更倾向于维护原有的政治体制与权势网络;因此他们一方面承认司马氏的统治地位;同时又反对司马氏对旧有格局的过度侵害。

注:见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第三章。

从这个角度看,王基便是这类旧官僚的代表,其诸多行为,均是此心态的现实反映。

在王基为代表的老一辈勋旧凋零殆尽之后,新生代的曹魏官宦子弟,没有父祖辈的心理包袱(累世受恩),因此更加通达地接受现实,进一步加速了魏晋嬗代的过程。

王基为代表的曹魏旧人,是特殊环境下的时代缩影。通过对他的探究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窥见彼时统治阶层的路线分歧,并更好地把握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