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作者:乙說

清代女陳淑蘭:我對幽蘭蘭對我,素心相照不言中!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老公才不如妻投水自盡,女詩人執意投環殉情,她有個老師叫袁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引語</h1>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機關臨時停電,無所事事,翻出一本舊書——《随園女弟子詩選》,出版者是錦章圖書局。随園先生大名鼎鼎,門下女弟子衆多,錦章的名字倒沒怎麼聽說。歲月匆匆近百年,書的品相尚佳。

當讀到女詩人陳淑蘭時,卻被她名字下面短短的簡介所擊中:“陳淑蘭,字蕙卿,庠生鄧宗洛之妻。鄧生溺死,淑蘭自缢。”這是個怎樣悲情的故事啊?突然就對這位先輩女詩人充滿了好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2/女詩人之死</h1>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為情而生,為情而死,這樣的女子當世已不多見,而生活在200多年前的女詩人陳淑蘭,卻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一曲愛的絕唱。

這位為情而死的女詩人,是何方人氏,一生都經曆過什麼樣的“波瀾”?因為她隻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其生平事迹不為史家所青睐。因為她是“随園先生”袁枚的入室弟子,是以,在《随園詩話》中才有零星的文字被提及。梳理這些文字後,我們可以大緻了解一下陳淑蘭的生平。

陳淑蘭,字蕙卿,江甯(今江蘇南京)人,生卒時間不詳。陳淑蘭自幼習詩,曾拜乾隆年間詩壇盟主袁枚為師,創作了大量優美的詩篇,著有《化鳳軒詩稿》,今不存。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陳淑蘭成年後,嫁給了同邑庠生(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别稱,庠生就是秀才)鄧宗洛。婚後夫妻相親相愛,感情極深,時常尋章摘句,切磋琢磨木,生活幸福。但是,丈夫鄧宗洛的才情卻不如妻子,在妻子面前有着深深的自卑。為了掙回面子,他選擇外出苦讀,希望能“一朝得中”,出人頭地。但是,現實卻是非常殘酷的,在外苦讀多年的鄧宗洛又屢試不中,抑郁不得志(用現代人的說法,應該是得了抑郁症),最終選擇了投水自盡。

丈夫自殺後,陳淑蘭痛不欲生,決定追随丈夫而去。第一次引頸投環(上吊自殺),幸被公婆救下。獲救的陳淑蘭,冷靜了不少,暫時放下了自殺殉情之念。因為,她想到了另一個問題,由于他與丈夫沒有子女,自己走了,家裡的老人怎麼辦?為了替丈夫盡孝,她立即張羅過繼收養了一個兒子回來。安葬完丈夫後,她又一次投環自殺,這一次,她避開了所有人,終于幹幹淨淨地追随丈夫而去了。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投環前,她在書桌上留下了遺言:“有子事翁,吾心安;郎柩既行,吾不獨生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已經收養了個兒子,他可以給你們養老送終,我心已安。鄧郎的靈柩即将入土為安了,我也不願獨活世上,我要去那邊陪伴鄧郎了。

陳淑蘭一而再地投環,并非一時激情,而是真心求死。是以,古人曾評論她的死,并非一般的節烈殉夫,而是因為真正的愛情所緻。

那麼,陳淑蘭的人生起落,陳淑蘭與鄧宗洛的相親相依,陳淑蘭與袁枚的師生之誼,到底是一幅怎麼樣的情景,我們已經常得而知。但是,老黃不揣谫陋,想透過她被袁枚收進《随園女弟子詩選》中的幾首詩,還原一個“真實的陳淑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2/妾本多情</h1>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陳淑蘭傳世的詩歌中,有關夫妻之情的詩作,老黃能見到的,僅有七首。這些詩作,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一個獨守空閨、心系情郎的多情妻子的心路曆程。

《十月十五夜雙瑞堂前作》

風卷浮雲半點無,果然月朗衆星疏。

遙知此際秋齋裡,正照檀郎夜讀書。

鄧宗洛為了備考,離家駐庠(學校)苦讀,而居家服侍雙親的陳淑蘭,不會就會想起在外讀書的丈夫。詩題為“雙瑞堂前作”,說明鄧家當是家道小康的書香門第,不然也不會附庸風雅地給自己屋子取堂号的。古代人的婚姻都講究門當戶對,陳家在當地也是小康人家。這一點,從随園先生女弟子的出身來看,就可證明,因為,袁枚的女弟子多為官宦之家的女兒、正室或簉室(舊時妾之别稱)。

農曆十月十五,夜晚早已薄涼,但是,作為妻子的陳淑蘭,卻寒夜難眠,伫立堂前,仰望夜空,此時正好風卷浮雲,雲散天開,月郎星稀,遙想這一輪空中的朗月,也一同照耀着在外求學、埋頭苦讀的情郎。

詩中的“檀郎”,即指夫君。“檀郎”一詞,與中國古代的美男子、西晉文學家潘嶽(世稱潘安)有關。據《晉書·潘嶽傳》載:潘嶽美姿容,嘗乘車出洛陽道,路上婦女慕其豐儀,手挽手圍之,擲果盈車。因為潘嶽小字檀奴,後世便以“檀奴”、“檀郎”用作婦女對夫婿或所愛慕的男子的美稱。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從陳淑蘭所留詩作來看,她的身體比較虛弱,常在病中,讓人不由想起了《紅樓夢》中的病美人林黛玉。陳淑蘭之病,在其詩中多有呈現,且都是訴與她心中的檀郎鄧宗洛的。比如她的《病中》,寫的就是患病後,雖然心念夫君,但是又不敢打擾檀郎的沖突與貼心。

風雨深閨伏枕時,萬重心緒惹愁思。

自憐尺二腰圍減,尚是瞞郎不使知。

“自憐尺二腰圍減,尚是瞞郎不使知。”即使是為伊消瘦為伊愁,也願将自己的病況函告夫君,一個人的愁,一個人消受,兩個人的愛,借紙傳情。《十月五日作》,也是寫病中感懷的:

病體支援倚竹床,未甘同夢愧鴛鴦。

多君自卷青袍袖,手拂雲霞代理妝。

病中的陳淑蘭,心心念念的還是外出求學的鄧宗洛,即使是一場沒有夢到檀郎的夢,她也覺得非常愧疚。兩地分居久,難解相思愁,隻能自卷青袍,自理雲妝,各自安好。

有句成語,叫“無病呻吟”,其實,人最多愁處,正是病中時。是以,陳淑蘭因病倍思,實屬人之常情。陳淑蘭的病中詩,絕非“有病呻吟”,而是真情傾訴。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病中口占》(三首)

其一

執手殷勤問,夫君誼最深。

為侬多染病,分卻讀書心。

其二

幾欲臨窗坐,腰肢不自由。

病中羞對鏡,力怯懶梳頭。

其三

強步到簾栊,濃蔭滿院中。

草肥應是綠,侬瘦卻消紅。

三首詩看似一氣呵成,其實,詩中渲染的卻是小夫妻之間持續的溫情與愛意。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第一首寫的是,鄧宗洛得知嬌妻患病,特意請假回家陪伴,這讓陳淑蘭大受感動:“ 執手殷勤問,夫君誼最深。”但是,她也因自己的病而影響到夫君的學業而心生不安:“ 為侬多染病,分卻讀書心。”

第二首寫的是,病中的詩人雖然想“女為悅己者容”,給歸家的夫君一個良好形象,但是,無奈病體虛弱,連對鏡梳妝的力氣也無。這樣的狀态,她是羞于讓人一窺的。

第三首則是化用了北宋女詞人李清照“綠肥紅瘦”的詩意,将自己病中的無奈與癡情,透過眼前景,曲折地表達出來,一幅為伊消瘦人獨立的溫情畫意躍然紙上。

《夏日書懷》

簾幕風微日正長,庭前一片芰荷香。

人傳郎在梧桐樹,妾願将身化鳳凰。

詩中的“芰荷”,指的是菱葉與荷葉。語出《楚辭·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詩人在這裡描寫的是夏日庭外之景。蚊子嗡嗡擾人睡眠,即使紗帳低垂也睡意全無, “人傳郎在梧桐樹,妾願将身化鳳凰。”“梧桐樹”下一句,有作者小注,指的是夫君的讀書處。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檀郎若是梧桐樹,妾身願化為鳳凰。 這兩句詩,我們可以看做是陳淑蘭對鄧宗洛生死相依的愛情宣言。

果然,卿不負言,在夫君投水而死後,陳淑蘭也自缢而亡,化身鳳凰,去尋陳宗洛的那棵梧桐樹,給後世留下一曲令人欷歔的愛情悲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3/多才多藝</h1>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陳淑蘭出生于富庶之家,從家應當是受到了良好教育,除了能詩,其他才藝也并不輸人。這點,可以從她與姑母的對詩中窺知一二——巧手能刺繡,纖指善弱琴。

《随園女弟子詩選》中收錄了她的一首《寄懷吳姑母》,其詩雲:

手理紅絨坐綠窗,懷人真覺晝偏長。

回思昔日湘簾下,共把金針繡鳳凰。

詩題中的吳姑母,應是陳淑蘭未嫁前,在娘家關系最為密切的閨友。從《随園女弟子詩選》所收錄的詩歌來看,她詩中提到的娘家女性朋友,就隻有這位吳姑母。

《寄懷吳姑母》是詩人的思人之作,通過回憶當初與姑母等人監窗刺繡的情景,語言雖平實,卻情真意濃。“手理紅絨坐綠窗,懷人真覺晝偏長“,是寫詩人獨坐窗前刺繡時,突然想起了曾經與姑母一同在湘簾下繡鳳凰的歡愉時光。詩中的“紅絨”“綠窗”“湘簾”“金針”,給人描繪出一幅色彩炫麗、主題鮮明閨中女子刺繡圖。

因為盛産絲綢, 江南女子擅長刺繡,是有着悠久傳統的,明清兩代,都在江甯設有織造局。清朝時的江甯織造,與蘇州織造、杭州織造并稱“江南三織造”,三大織造作是為宮中供應織品和綢緞的皇商,共同經營江南地區的絲綢産業。管理這三大織造衙門政務的官員,通稱織造。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江甯織造,明朝由提督織造太監主管,清初仍舊。順治時曾由戶部差人管理,康熙二年(1663),改由内務府派員久任。銜名初稱“駐紮江南織造郎中”,後改為“江甯織造郎中”(或員外郎)。

清朝江甯織造府的首任郎中,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之曾祖父曹玺,其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輩(曹頫、曹颙)相繼襲官,三代均居住在江甯織造府,曹雪芹也出生于此。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就是江甯織造府的藝術升華。

江甯織造亦稱為“江甯織造部院”,其地位僅次于兩江總督,且更受皇帝的信任,因能直接向清政府提供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是以權勢顯赫。曹家三世在江甯為官時,常以密折報告各處情況,實為康熙帝的耳目。

清朝時,江甯的絲織業有着長期而優秀的傳統,當時僅南京市區就擁有織機3萬多台,男女勞工5萬左右,依靠絲織業為生的居民達20多萬人,年産值達白銀1200萬兩。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陳淑蘭與姑母都能“共把金針繡鳳凰”,當是風氣使然。是以,刺繡之景,在陳淑蘭的詩中才時有閃現。比如她的另一首刺繡詩《繡餘吟》:

繡餘靜坐發清思,煮茗添香事是宜。

招得階前小兒女,教拈針線教吟詩。

這首詩是寫詩人刺繡之餘的消遣與娛樂:燃香熏屋、煮茗啜飲,還招來門前玩耍的小姑娘,教她們穿針引線、讀書寫詩。這種打發時間的方式,強似現在隻顧刷手機的低頭族。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陳淑蘭不僅精通刺繡,還具音樂天分,這點,從她的《吳姑母問冬寒尚彈琴否賦此奉答》一詩中就能體味:

有負中庭月幾圓,非關指冷怯冰弦。

自從家事分心後,抛卻絲桐已數年。

陳淑蘭出嫁後,與吳姑母的聯系是相當頻繁的,因為,她們不僅同是金針共繡的閨密,還是淺吟低唱的知音。待字閨中時,陳淑蘭沒少和這位吳姓姑母一同撫琴對酒、把盞弄月。隻是,出閣之後,因家事之累,已多年不再擺弄絲桐(古琴的别稱。古人削桐為琴,練絲為弦,故稱)了。是以,當姑母有召時,她才作如此回應的。

古代才女的标準,就是琴棋書畫都有涉獵,可以不精,但不可以不通。以詩名稱于鄉裡的陳淑蘭,當然不會隻個偏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0">4/手足情深</h1>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在陳淑蘭現存的詩歌中,有五首都是寄給兄長竹軒的。詩人在詩人對這位軒兄表達了無限的思戀與挂懷,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這位竹軒兄到底是誰?一生有何建樹?已無從稽考,但是,從陳淑蘭的詩中,我們可以“偵知”,他是離家遠行了。

比如,她在《寄竹軒兄》的第一首中就這樣寫道:“自從分袂上征車,趙北燕南天一涯。料得潇潇風雨夜,秋來容易客思家。”一句“自從分袂上征車”,軒兄離家是因為“上征車”。所謂“征車”,遠行人乘的車。在古代,征召賢達使用的車子也稱征車。

不管是遠行,還是被征召,反正這位老兄與陳淑蘭是“趙北燕南天一涯”,不能時時相見,天各一方了。正是因為距離與别離,才讓詩人倍加牽挂與思念的,甚至,為此還白發頻生。她在《寄竹軒兄》的第二首中就這樣感歎:

六月椿堂病忽生,歸甯常侍月華明。

可堪慈母将頭指,白發新添又數莖。

這首詩就像是一封家信,告訴出門在外的軒兄,家裡發生的事情:六月以來,父親(椿堂,又稱春庭,代指父親)忽然生病,你不在家,我隻好回娘家(歸甯)侍奉。許是身乏,亦或心累,我的白頭發都長出來了,這些,還是細心的母親發現的。

陳淑蘭寫給軒兄的詩,都是叙說家人親情的,既有女兒心的低訴溫柔,又有詩人心的靈動細膩。立秋節前,詩人又心有所感,于是又賦詩一首——《立秋前一日再寄竹軒兄》 給遠在他鄉的軒兄寄上一紙問候,并詢問何時才能重聚一堂:

一夕西風雨送涼,何時剪燭話更長。

人離膝下分南北,不及青天雁一行。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陳淑蘭的這首詩,我們能看到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隐《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影子,尤其是第二句的“何時剪燭話更長”,更是直接化用了李詩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但是,卻化用得非常自然,幾無痕迹。

秋天來了,這個西風苦雨的夜晚我又想起了遠方的兄長,我們何時才能燭下長談呢?自從離開父母各奔東西(一出嫁、一遠行,故謂)天南地北地互相思念,隻有付諸文字,書信傳情了。

秋去春來,思念未改。秋天雖然是傷感的懷人季節,但是,春天的思念也同樣如階前春草,日滋夜長,不能自已。于是,詩人又借春草之姿賦詩《詠春草寄竹軒兄》(二首),給遠方的兄弟寄去了春的問候。

其一曰:

已見苔階色漸滋,池塘春暖夕陽遲。

最憐綠到他鄉日,遊子天涯有夢思。

其二曰:

踏去弓鞋綠可憐,凝眸望處影連天。

自從雁序分飛後,春到江南又一年。

“ 最憐綠到他鄉日,遊子天涯有夢思 ”,這樣的季節,遠方的兄長也應夢裡懷鄉,愁思百結了。“ 自從雁序分飛後,春到江南又一年 ”,因為,兄妹的分别,一晃就是一年,江南的春草又綠了,可是,卻盼不來遊子的歸期,實在是件令人傷感的事。

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站在遊子思歸的角度寫的,陳淑蘭的江南春草卻是站在家人思親的角度寫的,細細品來,二詩确有異曲同工之妙。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2">5/随園弟子</h1>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曆史上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晚明時的秦淮青樓女子中,很多人都能詩會畫,比如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秦淮八豔,個個都才藝過人。反觀那個時代的良家女子,反倒平淡無波、默默無聞。但是,到了清代,這種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愛讀詩書、吟詩作畫的良家女才漸漸多了起來,據胡文楷《曆代婦女著作考·自序》所言:“清代婦人之集,超轶前代,數逾三千。”民國學者編輯的《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就收了1262名女詩人。清代女詩人大量湧現,與時代的發展、觀念的開放有關,也與少數思想開放的文人大力倡導有關。這當中有一個大文人不能不提,他就是袁枚。

袁枚,字子才,号簡齋,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調江蘇,先後于溧水、江甯、江浦、沭陽共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聲望,但仕途不順,無意吏祿。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辭官隐居于南京小倉山随園,自号倉山居士、随園主人、随園老人。退隐後的袁枚,吟詠随園,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衆。同時代人說袁枚:“才女盡為詩弟子,名流多是老門生。”随園女子數可考者有四五十人。在袁枚之前,明代李贽曾收過女弟子,清初的毛西河收過女弟子,但都是偶爾為之,所收女子也是個别人,像袁枚這樣招收四五十個女弟子,是前無古人的。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當時的閨閣才媛,以能成為随園弟子而感到自豪,向外稱“吾随園授業弟子”“吾随園私淑弟子”。這些女弟子或出生于官宦之家,或嫁入書香門第,經濟生活優裕,學習環境優越,閑暇較多,可安心作詩。例如席佩蘭,其夫孫原湘為乾隆舉人,嘉靖進士,亦工詩文;張絢霄、周月尊皆為尚書畢沅之妾;畢慧乃畢沅之女;錢浣清是尚書錢維域之女,嫁道員崔見龍;孫雲鳳、孫雲鶴為四川按察使孫嘉樂之女;王玉如,為孫嘉樂之妾;潘素心,知州潘汝炯之女,嫁給嘉慶年間的進士、曾任福建學政的汪潤之。

與袁枚的上述身世顯赫的名媛們相比,娘家門楣不顯、夫婿也隻是個屢考不中的複習生的陳淑蘭,隻能算是醜小鴨了。她如何能拜入袁門呢?這當是她的真誠打動了袁枚。比如,為了讨得袁枚的一篇詩序,她窗前刺繡,燈下凝思,在幾盡素淩上刺下自己的心聲。

《素绫繡字呈随園太史索詩序》(二首)

我有妝台句,才疏未敢投。

若經燕許筆,閨閣亦千秋。

一代骈詞體,知公最善長。

瓣香花底囑,錦字換文章。

素绫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它質地輕薄,手感柔軟,可以做四季服裝,亦用于裱畫繡圖。如此選擇,可見其用心之誠。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在這兩首索序詩中,陳淑蘭在自認才疏的同時,盛贊袁枚大才,譽其為“燕許筆”。“燕許”系指唐作家張說、蘇颋;張說封燕國公,蘇颋封許國公。《新唐書·蘇傒溍傳》載,蘇“自景龍後,與張說以文章顯,稱望略等,故時号燕許大手筆”。

袁枚為性情中人,有女相求,他怎能拂其美意,很快就滿足了陳淑蘭“錦字換文章”的美好期願。收到袁枚給她詩集序文後,陳淑蘭又寫了一首回謝詩《謝随園夫子詩序》:

果然含笑過新年,已得名傳太史篇。

侬作門生真有幸,碧桃花種彩雲邊。

陳淑蘭這首詩的前面有附注,專門标明了寫作時間,“時甲辰新正二日”。其時,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袁枚年已68歲。而在詩的首句後,亦有附注:“公來劄雲,使蘭含笑而過新年也。”說明陳淑蘭提出“錦字換文章”的要求後,袁枚給她回過信,答應她詩序之事,新年時節定當完成。

陳淑蘭之是以在詩題後專門标注寫作時間,這是在告訴世人,她于其時已正式拜入袁門,成為随園先生的正式弟子。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成為随園先生的女弟子,當然得要當面聆聽先生教誨,但是,作為普通人家的女子,她不可能天天都有機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時機适當,才可成行。得到袁枚詩序的陳淑蘭,于當年春月便急不可待地安排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随園拜訪恩師。遺憾的是,孫淑蘭去了随園,袁枚卻因事遠遊,相見無緣。人是沒見到,但是,情得留下,于是,她揮筆在袁枚家的粉牆上寫下了四首題壁詩——《甲辰春月偶過随園适夫子赴粵遊羅浮奉四詩書于壁上》:

為訪名園偶駐車,遊仙人已去天涯。

自慚繡得簪花格,猶領春風護绛紗。

自己好不容易下定決心來看望先生,沒想到他卻已出門遠遊。令人欣慰的是,去年為先生所繡的素淩錦字, 被先生當成門簾。詩末附注為:“ 蘭所繡詩句為夫子裁作門簾,故雲。”

高下亭台位置宜,花飛面水鳥穿枝。

貪看魚影歸家緩,閑倚闌幹弄釣絲。

詩人到得随園後,因貪戀園中美景,而遲遲不願離去,還興緻勃勃地“閑倚闌幹弄釣絲”。

想到羅浮夢亦閑,先生此去幾時還。

公然白發添遊興,天與精神年好山。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女詩人身在随園,遙想出門遠遊的随園先生,一邊贊羨他的精神、身體與遊興,一邊暗暗算計着他的歸期。

其四

幾度蒙招未暇過,居然人似隔天河。

非關侬性耽疏懶,半畏風多半病多。

陳淑蘭這是第一次到随園,其實,早前也有幾次機會的,因為袁枚曾幾度邀請她來随園觀燈賞梅(詩的首句後有附注“蒙招看梅看燈”),但是,由于條件不允許(非關侬性耽疏懶,半畏風多半病多)而錯過。詩的第二首後面,亦有附注:“ 五字即公朝考詩句。”說的是“似隔天河”一句是借用了袁枚參加科考時寫的詩句。對此,袁枚在《随園詩話》卷一中的記載是:“已未朝考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餘欲刻畫‘想’字,有句雲:‘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

其實,對于陳淑蘭的這次造訪, 袁枚在其《随園詩話》 卷六中也有專門記錄:

餘在桂林,淑蘭女弟子偶過随園,題壁見懷雲:“為訪桃源偶駐車,仙雲何處落天涯?喜看幾筆簪花字,猶領春風護绛紗。”“幾度蒙招未得過,居然人似隔天河(偷公朝考句)。非關學得嵇康懶,半為風多半病多。”

由此看來,袁枚對陳淑蘭還是比較欣賞與上心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2">6/女詩人陳淑蘭</h1>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陳淑蘭之是以能入袁枚的法眼,是與其詩歌創作成績有關的。陳淑蘭的詩雖然都是家常情語,但是,這正與袁枚所倡導“性靈說”相合。

袁枚所标舉的“性靈說”,是強調詩歌創作要以情為本,主張“詩寫性情”,認為詩歌的本質即是表達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即從詩歌的創作内容出發,要求詩歌創作主體抒發真情實感,以真情去充盈詩作的内容。詩人唯有抒發真情,才能展現出詩歌自身的抒情本質,才能表現出自然清新、生動活潑、風趣别緻的藝術魅力。

作為詩人的陳淑蘭,兒女情長之外,還涉獵其他主題,無論感事、感物、感人,也都是循着“性靈”一說而來的。比如她的《金陵感舊和韻》:

玉樹歌殘不思聽,六朝金粉半凋零。

而今隻有天邊月,曾向陳宮照後庭。

“金陵感舊”是個老題材,發思古悠情,乃為詩人之共情。比如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曆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遊宴的場所,“金陵”“秦淮”也逐漸成為奢靡生活的代稱。《泊秦淮》一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曆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

陳淑蘭的這首《金陵感舊和韻》雖然是步他人之韻而作,卻也能很好地表達憂國之思。舊朝的繁華不再,天邊的星月永垂,雖江山易代,物是人非,可生活還得繼續,玉樹殘歌不聽也罷。

都說文人相輕,但是,更多的時候,是文人相親。是以,當陳淑蘭讀到同代女詩人月霞氏(老黃孤陋,不知其何許人也?有知之者,煩指教一二)的優秀詩作後,頓生仰慕,相知而不得相見,唯有賦詩訴情。

《讀月霞氏詩追感二首》

夜半挑燈正欲眠,忽傳珠玉好詩篇。

吟來恍入班昭坐,悔我遲生二十年。

同生此世為同調,緣薄三生一面難。

細雨紛紛夜氣寒,那堪感舊意闌珊。

這位月霞氏,當為陳淑蘭的前輩詩人,此刻可能早已仙逝,唯留珠玉盤的好詩,卻難謀一面。 都說知音難覓,從陳詩的無奈訴說中,即可見一斑。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另外,陳淑蘭的幾首寫景詠物詩,寫得也蠻有情味,如畫、如歌。春燕的不喜雕梁畫棟富人家,偏肯年年訪故人。題畫中的畫上春色,獨立于時間與季節之外,年年花開不敗,比之忘憂之草的一時興起花開,更長情。這些都是因景生情之思,語言清爽,如話家常,卻又别有一番人生滋味。

《春燕》

去歲營巢最苦辛,今年飛舞又逢春。

雕梁畫棟知多少,偏肯呢喃訪故人。

《題畫》

種得忘憂草,花開一位妍。

争如圖畫上,顔色自年年。

而她的《秋夜偶吟》,則能從古人傷秋的主題中跳出,反其意而行之,寫出了秋光的過人魅力。詩人眼中的“秋光”,是勝過人人稱贊的“春光”的。

蟲韻風聲助嘯歌,香飄丹桂落銀河。

秋光更比春光好,宋玉如何感慨多?

陳淑蘭在《秋夜偶吟》中,引用了一則宋玉有關的典故。宋玉為宋國公族後裔,生于楚國,曾事楚頃襄王,為楚國士大夫,戰國著名辭賦家,宋玉與唐勒,景差齊名,傳世作品有《九辯》等。《九辯》的主題就是悲秋,其開篇語就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宋玉在 《九辯》一文中将秋季萬木黃落、山川蕭瑟的自然現象,與詩人失意巡遊、心緒飄浮的悲怆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感情外射到自然界,作品凝結着一股排遣不去、反複纏綿的悲劇氣息,勾起人們對自然變化、人事浮沉的感喟。這樣的悲秋情懷,為其的文人墨客寫秋,設定了基調。是以,陳淑蘭在詩中才有“宋玉如何感慨多”的诘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2">7/蕙質蘭心</h1>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在陳淑蘭的詩歌中,還有一組詠蘭詩。因其名曰蘭,我們是不是可以将這些詠蘭詩了解為詩人内心世界的自我呈現呢?

中國人喜愛蘭花,因為蘭花資質優美,是以“蘭”字又常常被引申為人的品質高潔、優雅。人們常用“蘭”來形容一些美好的事物,如“蘭心蕙性”比喻婦女優雅、高潔的品格,“金蘭之交”指知心的朋友。屈原在《離騷》中就反複強調“蘭”清新超群的氣質,借以表明自己的美好追求。

朱老總一生都喜愛蘭花,很少吟風弄月的老帥,就曾飽含深情地寫下一首七絕《詠蘭》詩:“幽蘭奕奕待冬開,綠葉青蔥映畫台。初放素英珠露墜,香迎十步出庭來。”

陳淑蘭也愛蘭、寫蘭,她詩中的蘭,與屈原《離騷》中的蘭、朱老總筆下的蘭,都是高潔之象。每對蘭花,總會引發詩人的情思。

《對蘭》

晝長偷得繡餘工,坐領清香趁午風。

我對幽蘭蘭對我,素心相照不言中。

白晝太長,臨窗刺繡的詩人也想偷懶,于是,趁着晌午的薰風吹起,靜坐與蘭花相對。此刻的蘭花,在詩人眼中也如美人一樣,雖然兩兩相對無言,但卻心心相映,同命相憐。無論是眼前蘭、心中蘭,還是筆下蘭,都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做個像蘭一樣高潔的人,才不負此生。

《憶蘭》

二月春閨冷氣侵,金爐撥火自沉吟。

百花都在兒心上,不及芳蘭系念深。

二月的風是涼的,閨中的爐火未滅,詩人遐思無限,憶及心中百花,最最令人感念的仍是那一簇簇暗香襲人的蘭花。詩人與蘭花之間,有濃到化不開的生死情緣。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不僅僅是自家窗前,即使是外出訪友,或是書館探幽,也仍會與蘭相遇。閑時亦會想起,和會書屋小院中的那叢幽蘭。

《寄和會書屋》

小院清香撲面來,抛針幾度立蒼苔。

幽蘭亦有懷人意,素蕊微合不放開。

書屋院中的幽蘭,仿佛也與多愁善感的詩人一樣,常常陷入思念,以至“素蕊微合不放開”。不放開,是不舍;不放開,亦是堅守。

《感懷》

幾日春風氣漸和,忽逢霜雪又相磨。

雖然未損幽裝蘭韻,已覺同抛珠淚多。

春風多情送暖,天地萬物複蘇,然而這暖陽天氣卻又被霜雪攪和,滋生無邊寒意。體弱多病的詩人,與霜雪中堅守的幽蘭,都是不堪忍受的。有寒同受,有淚同抛,詩人耶?幽蘭耶?已難分彼此。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4">8/結語</h1>

随園女弟子陳淑蘭:為詩而活,為情而死1/引語2/女詩人之死2/妾本多情3/多才多藝4/手足情深5/随園弟子6/女詩人陳淑蘭7/蕙質蘭心8/結語

陳淑蘭是位沒什麼名氣的女詩人,她雖然曾攢詩成集,但是,卻已遺失不傳。她的生平事迹,史料中也難覓一二。同大數人一樣,陳淑蘭實為泯泯衆人,如果不是袁枚的《随園女弟子詩選》留下她一組詩作,如果是她名下那短到隻有21個字(陳淑蘭,字蕙卿,庠生鄧宗洛之妻。鄧生溺死,淑蘭自缢)的标注,她也會同大多數人一樣,被時間的塵埃所淹滅。

幸運的是,還好她拜入袁門,因為袁枚的緣故,她的詩與事迹才沒被完全抹殺。為詩而活,為情而死,可以這樣說,陳淑蘭就是是個用生命創作的奇女子。透過她詩歌的隻言片語,老黃才能為讀者拼湊出她的大緻人生。

想想,我們都是普通人,要想在曆史中留下自己的一抹痕迹,實在太難。隻要,活在當下,不負韶華,不負親恩,足矣。名垂青史,還是留給他人吧!

(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