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尋江都紅色印記」成昌鐵工廠:江都機械工業先驅

作者:江都釋出

20世紀40年代、50年代,江都縣沒有好的機械維修企業,機械行業一片空白。解放之初,縣工業科官員陳偉武在調查行業時,得知優步設立的電廠在台州成昌鐵廠經常有機械需要修理。廠主叫朱成元,是江都華人,對自己的家鄉頗為感慨,他曾經向有關人士表示,願将自己的企業遷往江都,為家鄉的産業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台州市成昌鐵廠始建于1948年3月,位于台州市進化橋北街69号。老闆朱成元年輕時,從江都到台州興義鐵廠當學徒,經過幾年的積累,買下了瀕臨破産的永順興鐵廠,并将其更名為台州成昌鐵廠。當時,本廠以修機為主,小批量生産和闆金加工。有8名勞工,1名雇員,外加11名妻子和孩子。

陳玉武了解了這一情況後,及時向江都縣人民政府和工業科負責同志彙報。經過讨論研究,縣人民政府表示贊同,責成縣工業廳深入調查台州城昌鐵廠的實際情況,對朱承源進行精細的說服。

1954年,中央通過了CSC關于擴大公私聯合産業計劃會議的報告和CSC關于有十個以上勞工的資本主義産業向公私合營企業系統性轉變的意見,并決定"在今後幾年(兩個五年計劃期間, 或者可能更短)進入公私合作軌道,這基本上是(不是全部)在十個勞工的需求和條件中轉變,然後在條件成熟時,将公私企業轉變為社會主義企業"。

根據中央政策,縣人民政府和工業科多次派專人到台州與朱成源會談,并将會同有關人員多次對工廠搬遷進行咨詢和論證。經省政府準許,江都縣人民政府和台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将台州成昌鐵廠遷至江都。1955年冬天,工廠正式搬遷到優步鎮。當時有8名勞工,老闆朱成元和他的妻子,11個人的兒子。裝置有8尺皮帶車床、4.5車床、镗床、鑽床、手搖狗頭式刨床各一台。台州成昌鐵廠搬回國内,填補江都機械維修行業空白,實作朱成源回國建廠的願望。

在轟轟烈烈的民營工商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朱承元清楚地感受到黨的政策明智和溫暖,認識到民營企業隻有在社會主義改造下才能健康發展。他到達盧博後不久,立即打電話給江都縣人民委員會,表示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1月21日,縣人民委員會準許在江工30号城昌鐵廠單獨合資,并任命公衆代表專門負責公私合作工作。

縣人委尊重民營企業家的權利,在工廠名稱中保留"成昌"字樣,命名為城昌鐵廠公私合營企業,并任命陳玉武為公營代理理事長,原民營企業主朱成元為副廠長。

公私合營企業聶博成昌鐵廠成立後,企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江都的工業、農業機械安裝、維修一般不再需要外出求助。據《江都縣國民經濟資料彙編1956年》資料顯示:企業現有職工28人(其中職工13人,工程技術人員2人,行政人員13人),年産值2.5萬元,固定資産9萬元,利潤總額8000元。

1957年,縣人委按照國家民營改造政策,再次對江都博城昌鐵廠進行了整改,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當地國有的江都制鐵廠。

1958年10月,縣人委以江都鐵廠為江都機械工業發展的典範,決定将工廠遷至江都縣童話鎮東酒藥廠舊址,将工廠更名為江都第一機械廠。工廠後逐漸發展成為江蘇省亞威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的江都機床廠。

來源:揚州江都區媒體中心

撰稿:江都區委黨史辦公室 周正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