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團圓時刻追尋那些踔厲奮發的身影:風雪邊關,年年橫戈馬上行

風雪邊關,年年橫戈馬上行

——團圓時刻追尋那些踔厲奮發的身影①

■楊華明

“今天,我和你們一起執勤站崗!”

——2014年春節前夕,習主席迎風踏雪來到内蒙古三角山哨所,看望正在執勤巡邏的官兵。

“很感謝你們發來的‘全家福’,這是我最珍貴的禮物。”前不久,“衛國戍邊英雄”陳紅軍的家人收到一份來自喀喇昆侖的禮物——一張電腦合成的一家三口照片。年關将近,年味漸濃,火紅的窗花映照臉頰,喜慶的燈籠高高挂起,這張令人淚目、溫暖寒冬的“全家福”,讓更多人的目光投向漫天風雪的萬裡邊關,也讓戍邊官兵的思鄉情愫愈發滾燙。

“聽說漠漠黃沙連着戈壁灘,聽說漫漫風雪牽着國境線,聽說你少綠色,聽說你無人煙,聽說你那寂寞的名字,自古就叫邊關。”邊關,是家國天下的地理标志和文化符号。說起邊關,會讓人心裡發燙,會讓人挺起肩膀,會讓人血脈偾張。萬裡邊關,國之藩籬。大陸擁有2.2萬公裡陸地邊境線,1.8萬多公裡大陸海岸線。在普通人眼裡,邊關不過是遠離都市的邊界;而在戍邊官兵心中,邊關是國家的牆,界碑是最高的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

“對于鄉愁而言,還鄉是唯一的解藥。”團圓是春節的主題,是情感的磁場。平常日子,它慢慢發酵;團圓時刻,它汪洋恣肆。當回家過年的腳步遇上“邊疆有我們,祖國請放心”的誓言,團圓對于戍邊官兵來說彌足珍貴,卻又頗顯奢侈,“最愛的是哨所,最盼的是家信,最怕說團圓”。軍人與年,永遠是一幅金戈作筆、沙場為紙、征塵着墨的戍邊圖。軍人團圓的距離坐标,從來由祖國标定。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他們隻能“年年馬上見春風”;為了“萬家團圓萬家暖”,他們隻能“心在一起就是年”;為了“一派歌聲喜欲狂”,他們隻能“多是橫戈馬上行”。

自古邊關多艱險。打開祖國版圖,人們很難找到這兩個哨所:三角山哨所和東極哨所。一個很冷,冬季最低零下50攝氏度;一個很遠,每天最早把太陽迎進祖國。而這裡始終是統帥心頭的牽挂,習主席頂風冒雪來到這兩個哨所,在觀察登記本上簽下名字,與官兵合影留念。雪沃縱橫霜天廓,邊關有愛不覺寒。如今在三角山哨所的牆上,懸挂着一張習主席當年與哨所官兵親切合影的照片。無論多少次狂風卷雪嚴寒徹骨,無論多少次夢回故土淚濕枕衫,官兵們說:“每次看到照片,想到邊關離習主席這麼近,就會覺得心裡熱乎乎的,同時也感受到如山的責任。”

有一種說法:“能夠聽到自己心裡聲音的人,是幸福的人。”濃濃除夕夜,誰不想跟家人一起吃頓熱騰騰的年夜飯?暖暖團圓日,誰不想跟親人一塊唠唠軍營裡的難忘事?當巡邏的腳步送走除夕,當竈前的火光映紅日記,“心裡聲音”又一次在戍邊官兵耳畔響起。“邊陲之戍,用保封疆,國之大防,莫重于此”,這是他們最笃實的堅守;“哪怕風似刀來山如鐵,祖國山河一寸不能丢”,這是他們最铿锵的誓言;“隻要萬家燈火中有一盞是為我而亮,邊關風雪再大又如何”,這是他們最深情的告白。

“人海茫茫,你不會認識我,我在遙遠的路上風雨兼程;霓虹閃閃,你不會發現我,我在高高的山上戴月披星。”這首悠揚雄壯的歌曲《邊關軍魂》,唱出了戍邊官兵獻身邊疆的豪情壯志,也道出了遠離親人的孤寂情懷。一年将盡夜,風雪未歸人。“沒有牽挂,生命就不會有積極的追求、頑強的堅守。”萬家團圓日、舉國歡慶時,戍邊官兵越是“縱馬昆侖未顧家”,我們越要“雪自送寒晴送暖”,越要讀懂“清澈的愛,隻為中國”的家國大義,越要了解“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的深刻含義,多一些實實在在的關愛,多一些解難幫困的舉措,切不可“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于邊”。

黑格爾說:“人的精神,必須而且應該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一位連續10多年沒有回家過年的“老邊防”,手機裡始終儲存着一首詩:“苦嗎?苦。但苦得值得!累嗎?累。但累得欣慰!因為我們是祖國的界碑,我們守衛的地方是中國。”毫無疑問,一代代戍邊官兵同嚴寒抗争、與孤獨為伴、向極限挑戰,鑄就的忠誠信念、鐵血擔當、家國情懷,就是這樣“最高尚的東西”。這種精神和力量,風雪擋不住,冰山隔不斷,讓邊路如虹、邊網如織、邊關如鐵,守衛着新春佳節的甯靜祥和,守望着人民群衆的幸福安康,守護着中華大地的和平安甯。

(作者機關:武警警官學院)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