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是清朝宮廷劇的傑作,在一些細節上更接近曆史事實。劇中,康熙、雍正、尹羽八哥、豆祥十三哥等人物的性格深深紮根于人心,還有一個角色也非常突出,就是張廷玉。

導演胡梅,老師杜玉璐,就位演繹張廷玉,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穩定。曆史上的張廷玉和雍正王朝一樣,是很謹慎的人,無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都對他的評價都差不多。
不過《雍正王朝》畢竟是影視作品,如果仔細了解清朝的曆史,讀者看過這部劇,就會發現,雍正時期的張廷玉更符合曆史真相,而康熙時期的張廷玉顯然有很多分歧。在筆者看來,康熙時期的張廷玉更像是曆史上的另一位人物——李光帝。
以下是康熙時期張廷宇的初探
張廷玉,安徽通城人,1672年11年生于北京,父親張穎是康熙中王朝的寵兒,是官方大學的學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張廷玉通過科舉考試,成為翰林書院的修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張廷玉正式入軍,擔任的第一個官職是漢林書院(七品官)。由于張廷玉早年受到父親張穎的影響,文學造詣頗豐,是以受到康熙皇帝的贊賞,此後長期擔任康熙皇帝的文學侍從。
不過,從張廷玉的經曆來看,他隻是在康熙中期之後才進入考證,進入職業生涯,顯然他在資曆上遠遠不如當時其他受寵的漢臣,是以基本上可以判斷,張廷玉不可能成為康熙晚年權力核心人物。
事實上,情況也是如此,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張廷玉才擔任内閣學者和禮儀侍從的軍銜,這不是一個進階官職,低于六部侍從。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張廷玉才成為高官行列,被任命為懲戒部侍從、漢林書院學者。
張廷玉29歲49歲,而官铉鄭爾平也不慢,雖然這次晉升的速度也不慢,但畢竟離最進階别的大學學者的文官還很遠,更何況是康熙皇帝的知己。
雍正王朝始于康熙四十六年,當時張廷玉隻是南學的仆人,隻在康熙的恩典下被授予西平官服。不過,劇中的張廷玉顯然是康熙皇帝的宰府,排在佟國偉和馬琦之下。
按照清朝的習俗,可以稱總理的人必須是大學學者和軍用飛機部長,康熙時代沒有軍用飛機部門,大學學者被認為是名義上的總理,由于張廷玉是在符, 他也必須是大學學者。
從劇中可以看出,張廷玉很受康熙皇帝的青睐,雖然他在上層研究中排名最後,但在具體的政務上,康熙皇帝顯然更願意征求張廷玉的意見,他的影響力比童國偉和馬琦更大。即使在廢黜皇太子這樣的重大事件中,張廷玉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讓我們再來看看李光迪
李光帝是康熙九年(1670年)的晉士,他在安撫舊金山時脫穎而出,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此後先後擔任内閣學者、翰林書院學士、工部侍者、直屬督察。
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帝被提升為文源閣大學學者。李光帝不僅在政治上赢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而且在思想、文化、學識上也赢得了康熙皇帝的賞識和信賴。與同期的另一位漢族大臣陳廷晶相比,李光帝顯然更受康熙的重視,許多重大軍事事務經常向李光迪咨詢。
晚年,康熙總是被李楚的問題所困擾。康熙朝47年11月,康熙皇帝在權衡利弊後,特意恢複被廢黜的王子尹榮為皇太子,召見韓文和吳大臣,請他們扮演其中一兄弟。結果,所有的大臣們齊心協力保護八兄弟。
康熙指令他的臣民確定表演是假的,并測試它是否真實。然後他咨詢了李光帝,李光帝很清楚康熙皇帝的意圖,回答說:"前皇帝問皇帝如何治好皇太子的病,才能治好,大臣曾經說過,慢慢調整世界統治是一種祝福。
李光帝在關鍵時刻準确了解了康熙皇帝的意圖,第二天,康熙皇帝召見大臣,公開宣布被廢黜的太子已經治好了病,表明他打算卷土重來,四個月後,康熙皇帝恢複了尹榮為皇太子。這一幕與《雍正王朝》中的細節相似,隻不過這個人不是張廷玉,而是李光帝。
筆者寫這篇文章,不是要挑"雍正王朝"的矛頭,這方面一定比作者更要由導演和制片人來研究,畢竟這部清宮劇涉及的人物太多,要塑造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并不容易,而李光帝在康熙五十七年去世, 換成張廷玉顯然更能把劇情連接配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