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偉
劉倩是網際網路平台One Psychology的預備顧問。2018年7月,她開始參加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等效學術實力碩士班,于2020年3月完成,11月參加同等學術實力國家考試,現在開始聯系導師。同等學術實力課程教育訓練課程是繼續教育的一種形式,在完成課程後,再參加同等學術實力的國民考試、論文答辯,有機會獲得碩士學位,同等學術實力國家考試是國家統一組織的考試命題。
然而,與接受過學術教育的學生相比,劉倩找家教的難度更大。她想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官方網站搜尋,然後發郵件給頁面上的老師做自我介紹,詢問老師是否願意接受。到目前為止,她隻聯系了一位研究方向與她的專業方向不符的導師。在過去的幾年裡,她參加了許多心理咨詢教育訓練課程。她并不否認通過教育訓練課程成長的模式,但也承認,如果有一條更系統的心理咨詢師學習和成長之路,那将是更好的選擇。
中國心理諮詢行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這一行在國外和台灣等地區走上了一條規範的學術教育道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黨委書記喬志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美國,要想成為心理咨詢師,至少要經過兩到三年的心理咨詢碩士教育教育訓練,如果想成為一名更高層次的心理治療師, 您必須完成博士學位,全職工作一兩年,然後獲得執業執照。在德國,要成為一名心理治療師,從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後,另外4,200小時的全職教育訓練持續了三年。
正是由于學術教育嚴重匮乏,心理咨詢教育訓練在中國有着巨大的市場,再加上缺乏相應的準入規範,中國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處于亂象叢生的狀态。
在中國,或前往中國的途中
1949年後,在蘇聯學術界的影響下,西方在中國的心理咨詢和治療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态,當時巴甫洛夫的高等神經活動理論在中國盛行。1988年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畢業後,張海銀成為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精神科醫生。他回憶說,20世紀80年代,中國還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的系統教育訓練,如果想學習治療技巧,隻能自己讀書,或者聽一些零星的講座,然後依靠自己的了解和熱情來治療病人。
心理治療技能的另一個供應站,即大學,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上海精衛中心心理咨詢部主任、中國心理健康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邱建坤,畢業于20世紀90年代左右中國最早的心理學系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承認當時臨床心理學在大學裡很少教, 更多的技能來自實習或工作實踐。
由于中國心理治療近乎荒涼,自1988年以來,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學習的德國學者馬佳麗與雲南省精神病院教授萬文鵬合作,引進了一支德國頂級心理治療師團隊,并在昆明、青島等地舉辦了三屆"中德心理治療工作坊"。1997年,雙方啟動了中德心理治療師持續教育訓練項目,即業内知名的"中德班"。
中德班項目曆時三年,每年舉行兩次,每期強化訓練約5天,分為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和家庭治療三組,是當時源自歐洲的罕見标準化教育訓練體系。德班第一屆約有130名學生,張海銀是第一批學生。"中德班"孕育了心理咨詢治療領域的多位領軍人物,在我國心理疏導治療界被譽為"黃埔軍校"。曾任第二屆"中德班"學生、現為"中德班"中方總負責人的邱建坤表示,"中德班"的成立直接推動了中醫心理治療的臨床實踐,甚至對大學人才的培養産生了影響。繼"中德班"之後,"中挪班"、"中美班"和"中法班"相繼開通。自2002年全國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考試開通以來的近二十年中,各類教育訓練層出不窮。
相比之下,中國通過學術教育缺乏心理治療和咨詢人才。喬志宏解釋說,這是因為臨床和咨詢心理學作為應用心理學二級學科下的第三級學科,本身師資較少,培養的學術人才更多。目前,全國高校約有100個機關具有應用心理學碩士點,但隻有約一半機關開啟了心理咨詢方向。除北京師範大學外,這些高校每年隻培養兩三百名心理咨詢人才,也就是說,全國學曆教育中心理咨詢人才的年供應量不到500人,規模很小。

2020年8月22日,第十四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在河南召開。中國照片/視覺
另一方面,畢業生在這個方向上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以心理治療為例,在醫院中,心理治療師隻屬于技師頭銜系列,不屬于醫師系列。因為心理治療是"談話療法",沒有消耗品,藥物獎勵,也不受歡迎。沒有政府部門購買服務,社群中很少有心理治療或咨詢的職位。從供需兩端來看,心理人才培養的動力不足。
學術教育的缺失,使得本應是"輔助角色"的心理咨詢教育訓練成為我國初學者的主要教育模式。邱建坤表示,與國外有限透明的教育訓練市場相比,中國的心理咨詢市場是巨大的。當時,"中德班"的教師大多帶着低薪和公益意識來到中國,但現在,外國專家更多的是為了巨大的商業利益。這些專家稱自己為神聖的,"要麼已經在中國,要麼在去中國的路上",與教育訓練機構合作,一旦發出錄取通知書,課程就開始,教師的素質就參差不齊。
在一個名為"中國-澳洲格式塔CAGA"的公衆名上,由"格式塔大師"史蒂夫·維納(Steve Wiener)教授的為期6天的18,000元課程被反複推動。格式塔療法,也稱為格式塔療法,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公衆賬号對史蒂夫·維納(Steve Wiener)的介紹中寫道:"世界格式塔心理學的頂級大師,中澳格式塔協會主席,堅持冥想和吃素食超過40年,60,000多個小時的個人咨詢時間......"林芳是某平台上某科學課的心理咨詢師,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史蒂夫·維納并不是這類人中最好的專家,他在其他國家的教育訓練費用也比中國低,"國内就像神一樣"。
喬志宏表示,中國心理咨詢的發展基本上是由各種流派的訓練帶動的,"國内大佬大多主要接受各種體裁的短期訓練,進而産生了國産流派的特色。"每個人都很容易被訓練的商業利益所綁架,聲稱他們的流派有多偉大,并且有一群大師。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心理健康協會專家表示,全世界有2000多所心理咨詢學校和技術,其中絕大多數已經在中國找到了生存的土壤,甚至産生了本土學校,但這些療法實際上是相似的。一種名為"NLP(身心語言程式設計)"的療法于1970年代在美國出現,後來引入中國,但這種療法的核心概念,即認知主導行為,實際上是心理學界最基本的共識。上世紀末,由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朱建軍創立的蓬勃發展的"圖像對話"療法,實際上是在精神分析和"NLP療法"的基礎上誕生的,并受到中國儒家和道教文化的啟發。
"近年來這個學科的發展方向看起來生機勃勃,但實際上,師資不通,專家到處講課,并沒有沉下頭來做案例分析和研究,反而削弱了專業積累",呈現出虛假的繁榮。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說。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咨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春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稱,學派培養的人才是"垂直入場",社會愛好者實踐是"橫向入場"。由于缺乏"垂直進入"人才供給,在他看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心理咨詢人才的培養仍将是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趨勢,但最終将走上學術教育的道路。
違規行為和道德規範
如果教育訓練體系不規範和完整,心理咨詢師成長的成本将轉嫁給客戶。
與海外相比,中國大陸心理咨詢市場的費用更高。在台灣,由于市場成熟,從事該行業20多年的進階顧問隻相當于大陸新移民的費用,大約四五百元。在中國工作1000或2000小時的心理咨詢師的費用可以達到700至800元,而在國外的最高費用不得超過600元。"中國大陸昂貴的部分原因是咨詢師不斷增長的成本和獲得客戶的更高成本,"咨詢師李松偉說。
在劉倩計劃做心理咨詢之前,她在一家名為"京石心理學"的心理咨詢機構實習了近一年,幫助心理咨詢師進行初次面試。但每次她預咨詢時,中介都要求她最終引導客戶下單,最後,她隻能選擇離開中介。
2020年2月12日,遼甯省沈陽安甯醫院開通心理咨詢熱線,每天24小時免費向全社會提供心理咨詢和心理救援服務,幫助群衆解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引發的心理恐慌、焦慮、抑郁、睡眠、強迫等問題。圖/新
心理咨詢是一種"不賣治療"的"談話療法",根據規定,每次咨詢都要收費。但林芳也遇到過一些客戶,他們都有過被其他顧問預先收取一次10到30次咨詢的經驗。當訪客認為咨詢無效時,顧問将盡一切可能阻撓。邱建坤說,對于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來訪者,心理咨詢師應該送他們去看精神科醫生治療,或者配合精神科醫生治療。然而,據她了解,有些咨詢師無法識别症狀,有的甚至為了牟利而将客戶留在身邊,耽誤了患者的治療,導緻患者自殺等無法彌補的後果。
為了調節價格和頻率,在歐洲和美國等國家,心理治療和咨詢将包括在保險金中。"費用高,保險公司不同意,費用低,整個咨詢行業都無法生存,是以會找到最合理的價格。喬志宏說,因為保險,在國外心理咨詢的費用也很小,"一次一兩塊錢"。
在美國,由于保險支付的有效性,每種流派的功效都會被評估。認知行為療法(CBT)由于其操作流程固定、科學範式易于研究、臨床證據最豐富、療程短,已成為保險門類中最主流的方法。在德國,各個學校的理論、實證研究證據和療效必須經過德國心理治療科學委員會和社會保障委員會的評估,才能納入國家健康保險支付的治療方案,目前,精神分析和CBT都包含在其中。
張海銀說,在全國部分地區,在醫院進行心理治療或會診可以享受醫療保險。以上海為例,所有醫療機構都将心理治療和咨詢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治療費在100元以上,醫療保險可以支付一部分,但沒有評估哪種類型可以包括在醫療保險支付中,對遊客可以使用醫療保險支付的次數沒有限制。邱建坤表示,由于醫療資源有限,對于就醫的患者,醫院通常采用短期的治療方法,如果客戶想要有更長久、更深入的體驗,往往需要自費選擇社會心理咨詢機構。
對于客戶來說,接受哪種類型的治療和咨詢與接受多長時間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資訊不對稱。"很多咨詢師沒有咨詢計劃,他們不會定期檢查目标是否實作,他們繼續這樣做,如果客戶有任何異議,顧問會說,下次我們會再讨論一次。林芳說,例如,認知行為療法一般可以完成十幾次以上,而一些後現代療法可能會看到一些效果五六次。簡單心理學對2019年付費客戶匿名随機抽樣的資料顯示,約29%的客戶會有5到20次心理咨詢,23%的客戶有20次以上的中長期咨詢。
張海銀強調,"我們不能指望依靠顧問讓客戶像以前一樣完全康複,來訪者可以先過日子,有了生活經驗,積累了各種感情,有一天突然感動,就會有質的飛躍。張海銀說,顧問應該能夠了解客戶,而不會讓對方過分滿意。
李曉是簡單心理學的實習輔導員。在她的觀察中,許多客戶接受咨詢一兩年,咨詢師不談論核心問題,而隻是提供良好的關系。咨詢師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願意尊重和與客戶交談的人,"有時咨詢并不是什麼有效,而是客戶與咨詢師之間的關系本身就足以讓客戶願意繼續參與。在現實中,也有來訪者過分依賴輔導員或被輔導員誘導的情況,導緻咨詢以外的關系,甚至雙方之間的性關系。
目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健康協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已聯合啟動了"心理咨詢師專業水準評價規範發展"項目,預計将于今年夏天推出。根據這一規範,可以在未來兩年内開展心理咨詢師專業水準評估聯合考核,頒發"三會一院"證書,規範心理咨詢師準入。中國心理協會正計劃推出"心理咨詢師注冊注冊系統",對現有150萬已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的人員進行考核和注冊。
(文中,劉倩、林芳、小李是筆名,參考《我的心理治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