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寫人的文學的新嘗試——讀李準的《黃河東流去》(上)随感

李準(1928-2000),著名作家、編劇。他編劇的電影——李雙雙(1962年)、《大河奔波》(1978年)、牧馬人(1982年改編自張顯良的小說《靈與肉》、《山下加蘭》(1984年與李存寶合編)、《老人與狗》(1993年)都對當年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四十年前,當他的小說《黃河向東流》的前半部分出版時,正是改革開放的開始......

寫人的文學的新嘗試——讀李準的《黃河東流去》(上)随感

曾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作家協會副會長。

一、文藝中春天的氣息

1978年以來的兩三年間,中國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東風,促使文藝領域湧現出濃厚的春風。人們普遍認為,在當今的文藝園林中,百花盛開,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充滿活力,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從"四五"革命詩歌到近日新詩探索;短篇小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這部中篇小說在過去一年中蓬勃發展;而一些電影也開始閃現新的光彩...在各類文藝創作中,小說最近也一直渴望嘗試。周可琴的《徐毛和他的女兒們》成為一部大片,在全國聲名鵲起;随後又出版了或将要出版的一些書籍,如莫英峰的《尹将軍》、馮繼才的《神燈》、羅國師和劉帝華的《黑水魂》、淩力的《星草》、吳銀漪的《梨園光譜》等。現在,我們手裡拿着老作家李準的《黃河向東流》(上),這是創作新一批小說的新嘗試。

許多人越來越強烈地感到,在當今新的曆史時期,社會主義文藝出現了新的趨勢。這一趨勢,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變得更加動蕩和不可阻擋。這一趨勢對當今的作家和作品産生了強烈的影響,并有效地推動了他們,在文藝創作方面帶來了許多新的突破和新的變化。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和改變,就是要恢複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注重寫人,寫真正活着的人,有血有肉、充滿生機的人。這是文學創作的結果,是根據客觀生活的現實,根據藝術本身的規律。我認為這是文學和藝術真正春天氣息的重要标志。

李準同志在他的生活和文學創作中不斷探索。繼電影劇本《大河洶湧》之後,他的小說《黃河向東流》(上)以同樣為主題再創作,是這一探索的新成果。作家在小說《開場白》中說:"黃河向東流""描寫了七個農民家庭的命運"。寫下了他們每個家庭的喜悅和悲傷。寫下了金子般的品質和從中閃現出來的簡單感覺。"寫命運就是寫人的生命命運。寫喜怒哀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通過寫歡樂和悲傷來塑造真正生活的人們,揭示"我們國家生存和延續所依賴的生命力"。我認為《黃河向東流》(上)就是試圖按照這個想法去探索和推進,這是寫人類文學的新嘗試。

寫人的文學的新嘗試——讀李準的《黃河東流去》(上)随感

第一卷于1979年10月出版

二、李準創作的新嘗試

李準對農民很熟悉,他寫過農民。然而,小說《黃河向東流》(上)中的農民既不是過去常見的英雄和好人,也不是人為提升的藝術模式;既不是從落後到蛻變的所謂"中間人物",也不是人們為了承載某種階級模式而添加的"玩具"......他們是普通的農民,但他們真的覺得自己都是活着的真實的人。他們可能有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缺點,甚至帶有某些傳統習慣的生活印記,但它讓人覺得生活本身就是那樣的。是以,這樣的人物,血肉之軀,栩栩如生,他有着真實的人類情感,人類的思想,人類的語言,人類的風俗習慣,或許它們還帶有一定的局部氣息,顯露出某一地方的色彩。看完作品,一個接一個的活生生的人物仿佛可見、觸動人,仿佛我們的同胞,我們的近鄰,甚至像我們的父親、兄弟姐妹,那麼真實,那麼善良,那麼有說服力,那麼動人。我認為,《黃河向東流》(上)的寶貴特點之一,在于它在塑造真實農民形象方面所作的新探索和新嘗試,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充分重視。

海長松和海老清是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他們簡單、善良、勤勞。他們愛自己的家鄉,他們愛土地,他們把土地當成自己的命脈,牲畜被自己的孩子苦惱;他們不找假名,他們很有責任心,他們不投機取巧,他們不滑倒,而是依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用年月的辛勤勞動換取一點點可憐的生活延續必需品。但是他們并不完美,或者有這樣的缺點,或者有這樣的缺陷,或者簡單而不夠靈活,或者善良但缺乏靈活性,或者勤奮,無責任但過于簡單和簡單。李準擅長刻畫人物,善于選擇一兩個最多三四個富有表現力的細節或具體情節,用非常精緻的文學語言與黃河濃厚的大地氣息,三筆兩筆一畫,一個人物的形象就非常清晰地呈現給我們。你看,長松把自己的家打掃得幹幹淨淨,家人被圍牆包圍,隻是為了實作他生命中的一個小願望:買幾英畝的"自有土地"。小說用了這樣的情節,沒有更多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把土地當成自己生活的農民的強烈而深厚的感情。後來,他們被流放到洛陽市,兩個孩子推着洋車上坡掙幾元錢,但長松不信,他很生氣,懷疑孩子的錢不是從對路來的;第二天,他還偷偷跑去觀察孩子的動作,用幾下粗暴的筆觸,就把一個正直、淳樸善良的農民形象寫得多麼生動活潑!像長松一樣正直、淳樸善良的海老清,愛小牛就像愛自己的眼睛一樣;他非常惱火的女兒愛和愛去城裡為家庭而活,毆打妻子,毆打自己,堅持離開他久久以來一直尋找的家......這兩個圖景已經非常有力地表明,長松和老清有着相當相似的共同點,即中國農民的純潔和淳樸的性格,他們都有鮮明的個性和不同的弱點;老清比長松年長,曆史的包袱和思想包袱也比長松重,是以他認為這本學說書是"丢臉"的,不是認真的人做的。這是曆史之環在他身上的深刻印記。像長松、老清這樣的人物,其深厚的生命基礎和深刻的思想意義,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深有感觸。

小說中的徐秋齋據說是作家最愛和大量描繪的個人形象。這個形象是獨特而獨特的。他是一個見多識廣,經驗豐富,樂于助人,正義,足智多謀和正直的老人。他給李麥建議,大聲呼喊死去的父親,讓财主海福元不得不承受買棺材埋葬李家子的痛苦;他心煩意亂,大驚小怪地找了幾個不認識的女人,要鹽錢;他還用了王寶的計劃,從日本魔鬼保安團團長楚元海那裡收回了他們騙給他的驢子的全價......他從書本和自己一生跌倒的經曆中獲得了豐富的智慧,他給窮人提供建議,義言人,樂于幫助别人,但從來不想要任何獎勵或獎勵。最感人的是,當他和梁青、蕭嫦娥的嫂子被流放到西安街頭時,他們病得很重,掙紮着扛着一根棍子走到中正門前,寫了一張紙條,寫着:"家鄉被洪水淹沒,浩瀚的海洋,孩子們分開了, 老太太死了。我病得很重,我的家人被切斷了食物,我是一個路過的紳士,乞求幫助。然後他倒在地上,把頭靠在紙上,"讀到這裡,我不禁淚流滿面!這個七十多歲的人,衣衫褴褛,乞讨,但多麼純潔的心,閃現出高貴的品格,他思想的美麗和他的靈魂的美麗,它真的很感人,很動人!如果說作品中對長松和老慶的刻畫帶有強烈而誘人的泥土氣息,反映了作家對美好道德觀念的追求,那麼作品中對徐秋齋的精細描繪則表現了作家強烈的愛恨情懷和作家對人生崇高理想的向往。

寫人的文學的新嘗試——讀李準的《黃河東流去》(上)随感

晚年,李準

小說還用幽默和幽默來刻畫王潤的生動形象。他,腦子裡,很多小想法,也會鑽營地,但有些自私,喜歡玩個人小算,喜歡趁虛作勢。作者對王寶有同情心,有鞭打,幽默中深深的贊美和貶低,在嘲笑中充滿了淚水。王某跑去找母親的嘴,用一頭小驢子在東大路上跺住腳,卻被漢族叛徒團團長楚元海的衛兵騙取驢子,在許秋齋的幫助下,很難拿回驢錢。如果說丢驢要錢的情節對王保來說隻是一個小笑話,那麼《西平石經》的曲折經曆,就是對王保自私自利、投機心理的嚴厲懲罰。本來,他在痛苦中無意中挖出了一塊青石,但他想用它來發财;一個地主給了他二十英畝的水來澆灌土地,他要求一個價格,要求"多一頭小牛";結果,雞飛蛋挨打,誣告"與共産黨通奸",并被拘留了一個多月,"西平石經"也被白白送給劉專員。王寶不僅沒有緻富,還造成了一場災難,幾乎摧毀了這個家庭。值得注意的是,這部作品關于王潤的藝術筆墨,并不是為了諷刺而諷刺,而是為了幽默。在揭露人物弱點和缺陷的同時,筆力主要在于挖掘隐藏在生活現象背後的深刻社會曆史原因:這個貧苦農民在那種社會中的命運和遭遇,誰無路可逃,誰處碰壁,社會階級關系是多麼複雜,那個時期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平!通過對王包形象的塑造,小說展現了更廣闊的思想内涵和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

雖然作者對小說中的這些人物的筆墨相當吝啬,但是,往往隻是幾筆粗暴的筆觸,描寫出人物如此血肉如此充滿活力,他們的思想、品質、道德、精神、如此具體、如此形象、如此生動、如此真實。這些人物都很普通,仿佛從自己的身上能感受到黃河濃稠水滴的味道,能聞到大地芬芳誘人的氣味,因為他們都是生活在祖國土地上的人!而這些人是作家真實藝術的創造,是泛化處理和典型化的産物。是以,當我讀到《黃河向東流》(上)時,我真的有一種藝術審美享受。同時,在享受這種藝術之美中,我感受到了思想、倫理、道德的力量,感受到了中國農民簡單、深刻、火熱的感情,也感受到了從這種力量和感情中散發出來的智慧的火花和精神的閃光。這或許就是作者所追求和表達的"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生命力"。我想這就是我們當時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種思想精神力量不是通過作家的講道或對某些政治觀念的解讀向大家宣講的,而是通過對血肉鮮活的人物的描繪,通過藝術的微妙功能,從藝術的魅力到感染和啟發讀者。歸根結底,這是作家對生活和現實的忠誠,寫下真實感受的勇氣,表達真實見解的勇氣,表達深切感受的勇氣,不斷探索和追求藝術創作的勇氣的結果。我想,這也是李準在創作上,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做出新嘗試成功的根本原因。

寫人的文學的新嘗試——讀李準的《黃河東流去》(上)随感

1985年,下一卷出版,第一卷重印

三、探索人生,勇往直前

的确,李準熟悉農民,愛他們,是深深紮根于河南農村的著名作家。從他的第一部名著《走不走那條路》開始,他的筆就一直在努力開拓祖國廣袤農村生活的肥沃荒野。他在生活中不斷探索,在創造中不斷進步。是以,當我們讀到他的《黃河向東流》(上)時,我們不禁感到一股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地方風味向我們襲來!李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沃土,具有深刻的民族特色。你看,海長松扔掉了他一生的辛勤勞動,差點毀了他的家庭,鍋底下沒有大米,隻換來了七畝的沙磚土地——

那天晚上,長松沒有睡覺,半夜一個人悄悄地跑到沙地的頭上,面對星空,想笑又哭。他蹲在地上,抓起一把土,放在鼻子前嗅了嗅,土裡似乎有一股甜甜的氣味。這是他小時候最喜歡的氣味。最後,他隻是躺在地上,身體壓在濕漉漉的土壤上,他感到非常舒服。月亮緩緩升起,這個三十多歲的可憐人,人生中第一次覺得月亮這麼美,最後像個孩子一樣對月亮說:"月亮奶奶,保佑我!今年8月15日,我的家人為你蒸了一個大棗子蛋糕!我的海長松現在是十多畝土地的'家'!

(第70頁)

小說通過細膩的筆墨和真誠的心理描寫,展現了長松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他的這種感覺也深深地感染了讀者。我們仿佛像長松一樣,聞到從土壤中散發出的甜美的香味,感受着土壤的舒适和滋潤!這是作家的血汗與農民血汗的自然流動,脈搏在一個地方跳動,但也是一句真情實的句子,是有真意的話語。

再看一遍,小說也非常感人,海老清對自己唯一的小牛犢的心痛,以及他努力制作的牛車的愛。國民黨軍官在他的小牛車上裝了一箱箱子彈和兩捆步槍。海老清眼中看見,心痛。"每次裝東西,老青的心都沉了下去";他剛剛上油的新車"被壓得吱吱作響,老青感到特别苦惱";營長夫人豐滿肥美的身體突然坐在車上,老青"又看了看自己的牛,忍不住輕輕歎了口氣"。是以,他自己更喜歡走路和趕車,但他不忍心再次坐在車裡。這種農民的深情,隻有真正了解農民辛辛苦苦得到的牛車的真正價值,真正了解農民的心理,與農民分享快樂和艱辛,才能寫得如此逼真動人,才能體驗到這種農民的深厚感情!

......這方面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天亮,不顧生死,也不得不逃回家鄉,向村民彙報黃河被國民黨扒竊的強烈感覺;赤陽港貧苦農民的深情,他們逃離村莊,在苦難中互相幫助;流亡在外,仍然珍惜家鄉的難民,期待未來能夠傳回被洪水淹沒的鄉村重建家園的美麗願景;在大流浪和大磨難之中,那些普通的莊稼人,依然有着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它們還散發出珍貴的品質,如黃金...這些衆多感人的情節和生動的藝術描寫,是忠實于客觀生活原貌的作家真正的藝術創作,也是作家忠實于藝術内在規律的大膽探索和嘗試;是作家在生活中不斷探索社會的前進方向,也是作家不斷探索文學創作中的藝術發展之路。是以,這部作品成為黃攀地區人民曆史生活的真實寫照,是當時時代和社會現實的客觀反映。

我想,這是《黃河向東流》(上)成功的主要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關注,也是李準創作中新嘗試的寶貴之處。

寫人的文學的新嘗試——讀李準的《黃河東流去》(上)随感

《黃河向東流》獲得1985年第二屆毛墩文學獎第一部,多次重印。

1980年7月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