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写人的文学的新尝试——读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上)随感

李准(1928-2000),著名作家、编剧。他编剧的电影——李双双(1962年)、《大河奔波》(1978年)、牧马人(1982年改编自张显良的小说《灵与肉》、《山下加兰》(1984年与李存宝合编)、《老人与狗》(1993年)都对当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四十年前,当他的小说《黄河向东流》的前半部分出版时,正是改革开放的开始......

写人的文学的新尝试——读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上)随感

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

一、文艺中春天的气息

1978年以来的两三年间,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东风,促使文艺领域涌现出浓厚的春风。人们普遍认为,在当今的文艺园林中,百花盛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充满活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从"四五"革命诗歌到近日新诗探索;短篇小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部中篇小说在过去一年中蓬勃发展;而一些电影也开始闪现新的光彩...在各类文艺创作中,小说最近也一直渴望尝试。周可琴的《徐毛和他的女儿们》成为一部大片,在全国声名鹊起;随后又出版了或将要出版的一些书籍,如莫英峰的《尹将军》、冯继才的《神灯》、罗国师和刘帝华的《黑水魂》、凌力的《星草》、吴银漪的《梨园光谱》等。现在,我们手里拿着老作家李准的《黄河向东流》(上),这是创作新一批小说的新尝试。

许多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出现了新的趋势。这一趋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变得更加动荡和不可阻挡。这一趋势对当今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有效地推动了他们,在文艺创作方面带来了许多新的突破和新的变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和改变,就是要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注重写人,写真正活着的人,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人。这是文学创作的结果,是根据客观生活的现实,根据艺术本身的规律。我认为这是文学和艺术真正春天气息的重要标志。

李准同志在他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不断探索。继电影剧本《大河汹涌》之后,他的小说《黄河向东流》(上)以同样为主题再创作,是这一探索的新成果。作家在小说《开场白》中说:"黄河向东流""描写了七个农民家庭的命运"。写下了他们每个家庭的喜悦和悲伤。写下了金子般的品质和从中闪现出来的简单感觉。"写命运就是写人的生命命运。写喜怒哀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通过写欢乐和悲伤来塑造真正生活的人们,揭示"我们国家生存和延续所依赖的生命力"。我认为《黄河向东流》(上)就是试图按照这个想法去探索和推进,这是写人类文学的新尝试。

写人的文学的新尝试——读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上)随感

第一卷于1979年10月出版

二、李准创作的新尝试

李准对农民很熟悉,他写过农民。然而,小说《黄河向东流》(上)中的农民既不是过去常见的英雄和好人,也不是人为提升的艺术模式;既不是从落后到蜕变的所谓"中间人物",也不是人们为了承载某种阶级模式而添加的"玩具"......他们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真的觉得自己都是活着的真实的人。他们可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缺点,甚至带有某些传统习惯的生活印记,但它让人觉得生活本身就是那样的。因此,这样的人物,血肉之躯,栩栩如生,他有着真实的人类情感,人类的思想,人类的语言,人类的风俗习惯,或许它们还带有一定的局部气息,显露出某一地方的色彩。看完作品,一个接一个的活生生的人物仿佛可见、触动人,仿佛我们的同胞,我们的近邻,甚至像我们的父亲、兄弟姐妹,那么真实,那么善良,那么有说服力,那么动人。我认为,《黄河向东流》(上)的宝贵特点之一,在于它在塑造真实农民形象方面所作的新探索和新尝试,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充分重视。

海长松和海老清是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们简单、善良、勤劳。他们爱自己的家乡,他们爱土地,他们把土地当成自己的命脉,牲畜被自己的孩子苦恼;他们不找假名,他们很有责任心,他们不投机取巧,他们不滑倒,而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用年月的辛勤劳动换取一点点可怜的生活延续必需品。但是他们并不完美,或者有这样的缺点,或者有这样的缺陷,或者简单而不够灵活,或者善良但缺乏敏捷性,或者勤奋,无责任但过于简单和简单。李准擅长刻画人物,善于选择一两个最多三四个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或具体情节,用非常精致的文学语言与黄河浓厚的大地气息,三笔两笔一画,一个人物的形象就非常清晰地呈现给我们。你看,长松把自己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家人被围墙包围,只是为了实现他生命中的一个小愿望:买几英亩的"自有土地"。小说用了这样的情节,没有更多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把土地当成自己生活的农民的强烈而深厚的感情。后来,他们被流放到洛阳市,两个孩子推着洋车上坡挣几元钱,但长松不信,他很生气,怀疑孩子的钱不是从对路来的;第二天,他还偷偷跑去观察孩子的动作,用几下粗暴的笔触,就把一个正直、淳朴善良的农民形象写得多么生动活泼!像长松一样正直、淳朴善良的海老清,爱小牛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他非常恼火的女儿爱和爱去城里为家庭而活,殴打妻子,殴打自己,坚持离开他久久以来一直寻找的家......这两个图景已经非常有力地表明,长松和老清有着相当相似的共同点,即中国农民的纯洁和淳朴的性格,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弱点;老清比长松年长,历史的包袱和思想包袱也比长松重,所以他认为这本学说书是"丢脸"的,不是认真的人做的。这是历史之环在他身上的深刻印记。像长松、老清这样的人物,其深厚的生命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深有感触。

小说中的徐秋斋据说是作家最爱和大量描绘的个人形象。这个形象是独特而独特的。他是一个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乐于助人,正义,足智多谋和正直的老人。他给李麦建议,大声呼喊死去的父亲,让财主海福元不得不承受买棺材埋葬李家子的痛苦;他心烦意乱,大惊小怪地找了几个不认识的女人,要盐钱;他还用了王宝的计划,从日本魔鬼保安团团长楚元海那里收回了他们骗给他的驴子的全价......他从书本和自己一生跌倒的经历中获得了丰富的智慧,他给穷人提供建议,义言人,乐于帮助别人,但从来不想要任何奖励或奖励。最感人的是,当他和梁青、萧嫦娥的嫂子被流放到西安街头时,他们病得很重,挣扎着扛着一根棍子走到中正门前,写了一张纸条,写着:"家乡被洪水淹没,浩瀚的海洋,孩子们分开了, 老太太死了。我病得很重,我的家人被切断了食物,我是一个路过的绅士,乞求帮助。然后他倒在地上,把头靠在纸上,"读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这个七十多岁的人,衣衫褴褛,乞讨,但多么纯洁的心,闪现出高贵的品格,他思想的美丽和他的灵魂的美丽,它真的很感人,很动人!如果说作品中对长松和老庆的刻画带有强烈而诱人的泥土气息,反映了作家对美好道德观念的追求,那么作品中对徐秋斋的精细描绘则表现了作家强烈的爱恨情怀和作家对人生崇高理想的向往。

写人的文学的新尝试——读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上)随感

晚年,李准

小说还用幽默和幽默来刻画王润的生动形象。他,脑子里,很多小想法,也会钻营地,但有些自私,喜欢玩个人小算,喜欢趁虚作势。作者对王宝有同情心,有鞭打,幽默中深深的赞美和贬低,在嘲笑中充满了泪水。王某跑去找母亲的嘴,用一头小驴子在东大路上跺住脚,却被汉族叛徒团团长楚元海的卫兵骗取驴子,在许秋斋的帮助下,很难拿回驴钱。如果说丢驴要钱的情节对王保来说只是一个小笑话,那么《西平石经》的曲折经历,就是对王保自私自利、投机心理的严厉惩罚。本来,他在痛苦中无意中挖出了一块青石,但他想用它来发财;一个地主给了他二十英亩的水来浇灌土地,他要求一个价格,要求"多一头小牛";结果,鸡飞蛋挨打,诬告"与共产党通奸",并被拘留了一个多月,"西平石经"也被白白送给刘专员。王宝不仅没有致富,还造成了一场灾难,几乎摧毁了这个家庭。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关于王润的艺术笔墨,并不是为了讽刺而讽刺,而是为了幽默。在揭露人物弱点和缺陷的同时,笔力主要在于挖掘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这个贫苦农民在那种社会中的命运和遭遇,谁无路可逃,谁处碰壁,社会阶级关系是多么复杂,那个时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通过对王包形象的塑造,小说展现了更广阔的思想内涵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虽然作者对小说中的这些人物的笔墨相当吝啬,但是,往往只是几笔粗暴的笔触,描写出人物如此血肉如此充满活力,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精神、如此具体、如此形象、如此生动、如此真实。这些人物都很普通,仿佛从自己的身上能感受到黄河浓稠水滴的味道,能闻到大地芬芳诱人的气味,因为他们都是生活在祖国土地上的人!而这些人是作家真实艺术的创造,是泛化处理和典型化的产物。所以,当我读到《黄河向东流》(上)时,我真的有一种艺术审美享受。同时,在享受这种艺术之美中,我感受到了思想、伦理、道德的力量,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简单、深刻、火热的感情,也感受到了从这种力量和感情中散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和精神的闪光。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追求和表达的"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我想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思想精神力量不是通过作家的讲道或对某些政治观念的解读向大家宣讲的,而是通过对血肉鲜活的人物的描绘,通过艺术的微妙功能,从艺术的魅力到感染和启发读者。归根结底,这是作家对生活和现实的忠诚,写下真实感受的勇气,表达真实见解的勇气,表达深切感受的勇气,不断探索和追求艺术创作的勇气的结果。我想,这也是李准在创作上,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做出新尝试成功的根本原因。

写人的文学的新尝试——读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上)随感

1985年,下一卷出版,第一卷重印

三、探索人生,勇往直前

的确,李准熟悉农民,爱他们,是深深扎根于河南农村的著名作家。从他的第一部名著《走不走那条路》开始,他的笔就一直在努力开拓祖国广袤农村生活的肥沃荒野。他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在创造中不断进步。因此,当我们读到他的《黄河向东流》(上)时,我们不禁感到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地方风味向我们袭来!李准的作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沃土,具有深刻的民族特色。你看,海长松扔掉了他一生的辛勤劳动,差点毁了他的家庭,锅底下没有大米,只换来了七亩的沙砖土地——

那天晚上,长松没有睡觉,半夜一个人悄悄地跑到沙地的头上,面对星空,想笑又哭。他蹲在地上,抓起一把土,放在鼻子前嗅了嗅,土里似乎有一股甜甜的气味。这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气味。最后,他只是躺在地上,身体压在湿漉漉的土壤上,他感到非常舒服。月亮缓缓升起,这个三十多岁的可怜人,人生中第一次觉得月亮这么美,最后像个孩子一样对月亮说:"月亮奶奶,保佑我!今年8月15日,我的家人为你蒸了一个大枣子蛋糕!我的海长松现在是十多亩土地的'家'!

(第70页)

小说通过细腻的笔墨和真诚的心理描写,展现了长松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他的这种感觉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我们仿佛像长松一样,闻到从土壤中散发出的甜美的香味,感受着土壤的舒适和滋润!这是作家的血汗与农民血汗的自然流动,脉搏在一个地方跳动,但也是一句真情实的句子,是有真意的话语。

再看一遍,小说也非常感人,海老清对自己唯一的小牛犊的心痛,以及他努力制作的牛车的爱。国民党军官在他的小牛车上装了一箱箱子弹和两捆步枪。海老清眼中看见,心痛。"每次装东西,老青的心都沉了下去";他刚刚上油的新车"被压得吱吱作响,老青感到特别苦恼";营长夫人丰满肥美的身体突然坐在车上,老青"又看了看自己的牛,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因此,他自己更喜欢走路和赶车,但他不忍心再次坐在车里。这种农民的深情,只有真正理解农民辛辛苦苦得到的牛车的真正价值,真正了解农民的心理,与农民分享快乐和艰辛,才能写得如此逼真动人,才能体验到这种农民的深厚感情!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天亮,不顾生死,也不得不逃回家乡,向村民汇报黄河被国民党扒窃的强烈感觉;赤阳港贫苦农民的深情,他们逃离村庄,在苦难中互相帮助;流亡在外,仍然珍惜家乡的难民,期待未来能够返回被洪水淹没的乡村重建家园的美丽愿景;在大流浪和大磨难之中,那些普通的庄稼人,依然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它们还散发出珍贵的品质,如黄金...这些众多感人的情节和生动的艺术描写,是忠实于客观生活原貌的作家真正的艺术创作,也是作家忠实于艺术内在规律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作家在生活中不断探索社会的前进方向,也是作家不断探索文学创作中的艺术发展之路。因此,这部作品成为黄攀地区人民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

我想,这是《黄河向东流》(上)成功的主要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关注,也是李准创作中新尝试的宝贵之处。

写人的文学的新尝试——读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上)随感

《黄河向东流》获得1985年第二届毛墩文学奖第一部,多次重印。

1980年7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