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光明電影院
如今,電影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們不僅可以通過電影了解多彩的世界,還可以通過親身經曆和閱讀書籍來檢驗電影産生的想象力是否真實。但在近百年前的民國時代,新穎而極具娛樂性的電影藝術剛剛在中國興起,人們受交通條件的限制無法出國,千萬世界的想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影中的描繪。那麼在那個時代,中國離南洋地區不太遠,什麼樣的形象呢?
南陽
<h1級"pgc-h-right-arrow">,南陽!南陽</h1>
上海素有"東方巴黎"之稱,已成為中國電影藝術最發達的城市。1932年,《火山之血》在各大電影院上映,講述了南陽的故事。巧合的是,1933年上映的《母光》講述了南陽的故事。令人好奇的是,鑒于當時國産電影的稀有性,為什麼中國導演應該制作兩部似乎與中國無關的電影。作為兩個電影故事的起源——南洋,究竟是怎樣的魔力,吸引了中國導演和觀衆?
《火山血》劇情
其實,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解釋一下《母光》的編劇,他是《易詠君之歌》的詞曲作者田涵,巧合的是,田晗在《母光》上映2年後,又寫了一部關于南洋的劇,叫《春歌》。
在為戲劇寫的一集中,中田韓寫道:"我會再做一次,南陽......你是我的第二故鄉...但是,在帝國主義的剝削下,千百萬被壓迫的人民處于饑荒之中。你看不到屍體橫穿長白山,血流澎湃的黑龍江,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生存。"
歌詞很直白,田涵把大批海外華人聚集的南洋視為中國人的"第二故鄉"。南洋同胞同大陸人民一道,遭到西方帝國主義殖民者的侵略。是以,在天瀚眼中,南洋與中國其他國家不同,但由于兩國同胞有着相同的悲慘經曆,兩地的血肉更為強烈,"帶着悲傷和喜悅,命運共同體"。
田漢
<h1級"pgc-h-arrow-right"在兩部電影中>南洋的故事</h1>
知道了電影制作背後的感受,讓我們來看看電影本身,《火山之血》和《母光》的故事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第一部電影的故事是關于一個農民被惡霸壓垮和迫害,不得不走上逃跑的道路,然後在女主角的幫助下将反派推下火山口, 但整個故事充滿了編劇對異國情調的"浪漫想象"和烏托邦幻想,被剝削者可以殺死敵人而不會受到懲罰。第二部電影的故事是,南陽的礦工們整天被礦工們碾壓、鞭打,生活在困境中,但"無法無天"的南陽也是中國革命黨的逃亡和革命的準備,是"世界桃花之源"。
"母光"電影
奇迹般地,這兩個故事的導演和編劇,無論是前者的孫宇還是後者的田晗,都從未去過東南亞生活,也就是說,他們制作的電影打造了觀衆的南洋想象,其實他們也是自己對南洋的想象。他們對南陽的描述,不僅是為了吸引大多數沒有去過南洋的人的注意,也是為了通過建設"異國他鄉"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正如田涵表達了南洋僑華人與中國大陸之間極其親近的血肉之軀,《火山血》的導演孫宇将南洋戰争前的鄉村描繪成中國式的"桃花源頭"世界,孫宇承認他的電影充滿了對革命風格的浪漫幻想, 并希望影片能将他的想法傳遞給觀衆,讓更多的人了解南洋。
孫宇(右),《火山之血》制片人
<h1級"pgc-h-arrow-right">,左翼思維和革命想象力</h1>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電影是在20世紀30年代上映的,當時中國左翼文學蓬勃發展,當時上海聚集了一大批左翼作家,無論是報紙還是學者,還是專業作家,詩人,劇作家,他們組成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作為工作聯絡機構。
上海左翼作家聯盟舊址
左翼作家的作品和人物極具戰鬥力和革命性的浪漫色彩,孫宇将自己的電影命名為"火山血",寓意為南洋"烏托邦"世界,為浪漫革命者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天堂。火山象征着即将爆發的革命激情和革命運動,火山爆發後的世界就像改變了整個世界,象征着革命黨人"敢于為天、月叫天"的勇氣和決心。
雖然《母光》不如《火山之血》中蘊藏着火山噴發的激情,但其作者田涵也是左翼作家中的佼佼者,他飾演的英雄"小梅",在家庭生活中被繼父欺負,他的親生父親是為南洋革命者和礦工們籌集資金。小梅最初受到"資産階級"繼父的影響,有所謂"資本主義家庭"的不良作風和習慣,但經過各種事情後,最終成為革命者。
事實上,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去過南洋,他們最初對南洋的願景是把它看作是中國勞工生活非常悲慘的地方,也是中國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地方。而這兩部電影的上映,讓一種非常"烏托邦"和"桃花源頭"風格的南陽革命性浪漫色彩向世人展示,給中國人一種新的體驗。
南洋種植園的中國勞工
<h1級"pgc-h-right-arrow">溫世軍說</h1>
電影藝術的偉大魅力在于,它能讓人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受到他們從未見過的世界和從未體驗過的生活。雖然制片人自己從未在20世紀30年代上映的兩部關于南洋的電影中去過南洋,但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想象力建構了一個非常緊張的南洋世界,并将這種新穎的體驗帶給了無數中國人。
<對 h1 類"pgc-h-right-arrow"的>的引用</h1>
石川:《作者對孫宇電影及其内在沖突的刻畫》,《當代電影》2004年第6期。
張:《火山與礦山之歌:南洋的想象/形象》載《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貴州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作者:郝然文石 劉越)
本文為文學史原創作品,文學史從媒體而來,擅自禁止轉載!
本文使用的圖檔,除特别說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将每天為您提供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讀者和朋友關注我們的帳戶!您的喜歡,轉發,評論,這是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