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中共精神譜系
金色的風發涼,果香的樹枝,十月的西柏柏藍如洗,天色寬廣。
西柏坡紀念館和河北省坪山縣中國共産黨中央舊址被遊客淹沒。在廣場上,在五位秘書的雕像前,人們要麼停下來盯着看,要麼排隊拍照。鮮花四周環繞着"西柏波新中國從這裡"的幾個大字,特别耀眼。在紀念館内,一頁泛黃的檔案,一張印章的曆史照片,以及充滿紅色記憶的革命文物,帶領人們穿越時空,追逐曆史足迹。
1948年5月,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到山東省太行市西柏坡市,參加工業中央。在被稱為全中國解放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的黨中央9月召開會議,指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黨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二中全會,開始構圖新中國的宏偉藍圖。
在這裡,中共在大實踐中誕生了西柏坡精神。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重訪西柏波,懷着深情的心情回顧過去:"我來過很多次,每次都是懷着崇敬,帶着很多思考。"每次來,我們都能生動地了解黨的性質和宗旨,這增強了我們的公仆意識和對人民的感情。
站在"兩百年"的曆史交彙點,中共繼承和弘揚西柏坡精神,走在新時代的道路上。
結束偉大的鬥争
位于西柏坡的中共中央舊址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土坯房,幾張桌子和長凳錯放了地方。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這裡召開了擴大的政治局會議,即九月會議。"戰略任務是軍隊前進,多生産一寸,加強紀律,從遊擊戰向正規戰争過渡。毛澤東同志回顧了形勢,作出了重大判斷。
在此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PLA)從1947年夏天開始進入戰略攻勢。在中原地區,劉登的軍隊渡過黃河挺進大别山,華東野戰軍挺進于雨嶼蘇,東北野戰軍控制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金巢和金珠陸峪兩個解放區相連。敵方力量的對比已經朝着有利于我們的方向轉變,勝利的曙光照耀着中國的土地。
當時,國民黨的統治雖然處于崩潰的邊緣,但其總兵力和裝備仍然優于人民解放軍。
敢于抓住機遇,打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殲滅戰"?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相繼打響,解放軍創下了平均一天殲滅國民黨近一個師的紀錄。
在三大戰役中,中共從西柏波發出的電報共408封。記者摸了摸刻在西柏坡紀念館牆上的資訊,仿佛在電報的聲音中。70多年前,正是"咔哒"一聲電報,及時将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傳遞到了大江南北主要戰場。
三大戰役的勝利,為全國人民解放戰争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同志在西柏坡為新華社發表題為《走向革命的終結》的新年緻辭,莊嚴宣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争到底"。
革命沒有進行到一半,沒有在全國範圍内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就沒有中國共産黨人徹底革命堅決鬥争的決心,敢于奮鬥,敢于勝利,撼動山川。
"勇于拼搏、勇于勝利,是中國共産黨不可戰勝的精神力量。要實作偉大的夢想,就必須努力工作,不懈努力。"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曆史來反映現實,展望未來。
黨的百年輝煌曆史,不僅是一部不懈奮鬥的曆史,更是一部偉大奮鬥、精神世長的曆史。
敢于奮鬥,敢于取勝,點燃了原作在井岡山上的火焰,成就了遵義市首腦的戲劇性逆轉。敢于奮鬥,敢于取勝,在反美戰場上援助北韓,在油田上的古荒地上,在戈壁太空基地的深處,在南海崛起的新城,在戰争中抗洪、抗SARS、抗新冠、抗貧、化學危機、應變局升華。
我們越接近民族複興的目标,它就越不順利,挑戰甚至波浪就越危險。"要從曆史中學習,創造未來,必須與許多新的曆史特征進行偉大的鬥争。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被大聲聽到。弘揚西柏坡精神,弘揚奮鬥精神,增強戰鬥能力,就沒有不能克服的風險,就沒有不能克服的挑戰。
最大限度地發揮共同奮鬥的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這種力量就是鐵,這種力量就是鋼鐵......"1943年,在抗日戰争最艱難的歲月裡,"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在西柏坡演唱。
五年後,帶着建設新中國的夢想,中國共産黨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來到這裡。西柏坡,是全國解放的指揮中心,也是集中精力、畫藍圖的"夢工廠"。共和國的民主制度從這裡起飛,這裡發生了一系列的民主團結行動。
《中國土地法綱要》就在這裡誕生了。"廢除性剝削的封建和半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農民耕種的土地制度。這一徹底的反封建土地革命計劃,引導廣大農民進入革命洪流,解放地區迅速形成了土地改革熱潮。
五一節的口号在這裡響起。"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聖賢們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讨論和實作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民主聯合政府的組建!"民主黨上司人和著名的獨立民主人士被要求回應中國共産黨的政治觀點。
這裡寫了一部不朽的經典。"由勞工和農民聯盟上司的無産階級上司的人民民主專政共和國的建立,已經在全國範圍内建立起來了。人們争先恐後地閱讀《終結革命》《論人民民主專政》等精彩作品,新國家新社會的新圖景令人着迷。
曆史的對比總是意味着很多。與此同時,南京獨裁政權上演了一場僞裝成民意、僞裝民主的鬧劇。派系紛争和大規模叛逃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西柏坡的火熱實踐,為新中國的立足。另一方面,民主和團結已成為中國共産黨一直高舉的旗幟。
1949年9月,中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确定民族區域自治是一項基本國策。70年來,各民族長期共同努力,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
1954年9月,來自全國各地的1200多名代表齊聚北京中南海,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主席和總理都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産生的,我們必須服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能跳出佛陀的手掌。"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通路參加全國政協第十三次會議的全國民主聯盟委員、中國共産黨員、獨立人士和僑聯委員時,讨論了新的政黨制度。全面發展民主,不要忘記在建立多黨合作之初的心,中國共産黨上司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越來越有活力。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顧奮鬥道路,審視奮鬥之路,深刻指出:"學習曆史,創造未來,必須加強中國兒女的偉大團結......愛國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産黨團結國内外中國兒童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法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發揚了西柏坡精神,在推進民主的程序中增強了團結,在鞏固團結的基礎上鞏固了民主。
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所有環節都互相關聯,人民群衆的民主價值觀念的全過程深深植根于人民群衆;"
談話、聽證、網絡讨論、遠端協商、"小房子議事廳",一個活生生的基層民主實踐,尋求最多的會議,畫出最大的同心圓;
民營企業座談會、企業家座談會、非黨座談會,加強新班、新組織、新團體代表的團結和指導,服務實作中國夢的力量不斷壯大和發展。
"群力誰能上乘,一起石就能穿。繼承和發揚西柏柏的精神,新時代新階段,民主團結得到充分發揮,社會充滿活力,14億多人民團結奮鬥,鮮明的局面正在形成。
在考試途中繼續寫下優秀的答案
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加強自身建設,是西柏坡時期中共的真實寫照。
1948年9月,讨論通過了《中國共産黨中央關于中央局、分局、軍區、軍委和原委員會報告制度的決議》。請說明報告制度,自那時至今,有力地促進了黨的工作作風和紀律。
也是在1948年9月,同樣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完善黨委制度的決定,提出黨委制度是保證集體上司、防止個人組織、建立健全黨委會議制度的重要制度。這一重要決定對加強黨的體制建設具有深遠影響。
一個強大的政黨,在自我革命中鍛造出來。以痛苦感著稱的中共在西柏坡發現了利器,這些武器跳出了無序興衰的曆史循環速度。
1949年3月,中國共産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二中全會召開。
"同志們要繼續保持謙虛、謹慎、樸實、浮躁的作風,同志們要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會上,毛澤東同志向全黨發出了偉大号召,發出了警告。
會後不久,即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前往北京。毛澤東同志說,"今天是去北京趕考的日子",誓言"永遠不要做李子成"。
那時,中國革命即将取得全國勝利,中國共産黨即将全面掌權,一個新的社會即将出現。
恒星的變化在秋天會移動幾度。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柏坡。他對"兩個當務之急"有着深刻的了解。
"深刻地參照了我國幾千年曆史上的治國亂法,深刻概括了我們黨的艱苦奮鬥,深刻展現了黨永遠先進純潔的深刻反思,深刻關心即将誕生的人民政權的長治久安,深刻了解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震耳欲聾的"兩個必須",穿越時空,像一記警鐘,時刻警醒激勵着中共在去考的路上實事求是、獻身于人民,始終保持黨與民的血肉關系。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成立了中央和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嚴懲劉青山、張子山等一批腐敗分子。
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提出了"執政黨的黨風是黨的生存問題"的重大主張。1992年,中國共産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首次将"從嚴治黨"納入總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到破題,到以優良風凝聚黨的心,再到嚴治黨,把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以零容忍的态度懲治腐敗,鞏固黨的團結和團結,使黨在革命鍛造中越來越強大。
勇于自我革命,不斷加強自我建設,始終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蓬勃的革命戰鬥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共産黨人牢記"兩個要務",團結一緻,帶領人民走上考核之路,在史冊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從腐朽到繁榮,從藍天大道到複興,新中國成立後,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奮鬥一直沒有窮困潦倒的時期,争先恐後地繼續。"在過去的100年裡,中國共産黨向人民和曆史作出了極好的回應。現在,中國共産黨團結并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實作第二世紀目标的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鄭重強調。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程序中,我們要清醒頭腦,牢記"兩個要務",弘揚西柏坡精神,繼續寫出更多經得起曆史和人民考驗的優秀答卷。
(記者 王偉魁 王偉 陳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