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人民大學的中國形象
延安時期進入模仿我的資料圖檔
建立月刊,資訊圖檔的首期
程義烏(右一)與創意學會會員于大福、郭莫羅、王杜清。資訊圖檔
大家
學習一點傳記
程義烏(1897-1984),湖南新華社,教育家、作家、翻譯家。他早年在日本學習,1921年回到中國。于大福等人與郭沫若共同創立了知名文學團體"創意社會"。1928年,他加入法國巴黎的中國共産黨,并擔任中國共産黨在巴黎和柏林的一個分支"紅燈"出版物的主編。1931年9月,他回到上海參加"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的組織。1934年參加長征。抵達陝北後,曆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後任陝西北方公學校校長、華北聯合大學校長、華北大學副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國閩大學副校長、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山東大學校長、黨委書記、中國民大學校長、黨委書記等職務。著有《長征回憶錄》、《模仿我的文章》等,被翻譯成《共産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
程義烏是無産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無産階級教育家和社會科學家。作為一名革命家和教育家,他的曆史成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程文傑的貢獻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總結。今年是創世學會成立一百周年,程義烏是貫穿創作後時期最重要的理論家,是以,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他傑出的一生,對創世社會時期文學理論探索的成就和失敗進行公正的評價。
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程方武最重要的貢獻是為創造學會樹立了積極的文學觀念,為已經開展了五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中國新文學注入了"想象"和"情感"的元素。他高舉"文學是時代的良知"的旗幟,為郭沫若的《女神》做出了最初的理論化,展現了"時代精神"。同時,他以一頭不怕老虎的新生小牛的精神,對當時獲得廣泛聲譽的新詩詩人和小說家發起了一場批判的"旋風",對胡石的《嘗試集》、周作人翻譯的日本俳句的批評有藝術洞察力, 于平波等人的新詩,冰欣寫的小詩,魯迅的小說集《呐喊》。他批評的勇氣,以及他在批評中表現出的才華和洞察力,都是值得稱贊的。程文貴的批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新文學的發展。然而,由于他在曆史上對魯迅的"錯誤認可",程文對中國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的貢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總結。一百年後,我們可以用更客觀的眼光看待當年的批評和争議,超越固有的思維方式,還原曆史前進的邏輯,總結為我批評的建設性部分,不回避其曆史局限。
被遺棄的工作文本:留學生涯與文學啟蒙
程義武在開始文學批評生涯時使用的最重要的理論資源是德國表現主義,這與他的留學經曆密切相關。1910年,13歲的程義武跟随哥哥程玉武,來到名古屋五年級的一年級。1911年,程铿回國參加革命,而留在日本的程義烏則從名古屋來到東京補習班,然後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第二系(工學),進入大學預科學習階段。程義烏曾與大哥一起編纂過一本英語詞典,再加上他偉大的語言天賦,在岡山六高,他是唯一一個沒有字典課的中國學生。六中的第一門外語是德語,"外語課的分量很重,我總是喜歡選一些文學名著來做課本。這是日本外語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教師以文學作品為教材來教中文,使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了解和欣賞該國的文學。程方武對歐洲文學,尤其是德國文學的興趣,與六高中時期的學習息息相關。在那裡,他研究了歌德和席勒的作品,後來又涉足康德的美學。他對表現主義的了解也開始于這一時期。作為語言讀者學習外國文學激發了他對文學的興趣。
郭莫羅是岡山六高遇到的同一所學校的同學,是程文藝活動的催化劑。1915年夏天,兩人看到了彼此的本來面目,因為他們都有富裕國家和強大軍隊的野心,都對文學有着狂熱的熱愛。他們經常一起爬山,一起劃船,一起遊泳,遊進深海。更多的時候,文學理想是一起交換的。即使他們被東京帝國大學錄取,一個學習武器制造,另一個學習醫學,他們對文學的熱愛也沒有絲毫減少。當時新推出的《新青年》雜志倡導本土文學,時代的最新潮流跨越大洋傳播到日本。敏感的郭沫若是第一個急切嘗試的人,他開始寫新詩,1919年至1920年間寫了《雪朝》,其中《我的整個身體仿佛化為光流》是我最欣賞的模仿詩句。程方武也追随郭沫若,從1920年開始寫詩,他的詩歌"異常細膩,蘊含着難以捉摸的悲傷"。程方武和郭沫若漸漸結識了同樣在東京帝國大學的于大福、張子平,并商量創辦"一本純文藝雜志"。當時,他們的文學理想還比較"浪漫",有"為了藝術而藝術"的傾向。
程方武、郭沫若深受文學理想影響,對專業學習感到不安,于1921年4月辍學,回到上海。兩人一起進入台東書店,中間遇到了一些曲折,最後程方武妥協去長沙上班,換來了郭莫羅留在台東書店,為後來的創世社出版業務提供了必要的準備。1921年7月,日本成立創造協會。此時,在長沙兵工廠擔任技術員(總工程師)的程方武辭職,前往上海,專心從事創作學會的編輯和寫作工作。他在出版、審評、編輯甚至出版發行全過程都辛苦工作,同時兼顧理論工作和創作,這才是創造學會的"天柱"。
炸毀新世界:創造社會早期階段的理論建構
在創世學會成立之初,從1922年到1926年,程方武寫了40多篇文學理論和批判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1923年發表的兩篇文章《詩歌的防禦之戰》和《新文學的使命》,為"創造社會"炸毀了一個新世界。在文學界出道的程方武還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的文學理論背景從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到康德的西方古典美學,以及當時的前沿表現主義。
在後來廣受争議的文章《新文學的使命》中,他明确提出了"文學是時代的良知"的命題,他所謂的"新文學的使命"由"時代使命、中國人使命、文學使命"三個項目組成。雖然後來的創世會在現代文學史上被稱為"為藝術而藝術",但創世學會并不是"唯一的藝術流派",程方武早期提出的"三大使命"包括了"社會審美"的兩面。文學是"時代的良知",這個時代是"弱者以強者為獵物的時代,有權力卻沒有正義的時代,是良知枯萎、恥辱喪失的時代,是物質主義争辯、無情殘酷的時代","我們的時代充滿了虛僞, 罪,和醜陋。在文中,程方武大聲疾呼時代問題,相信文學可以表達改變這些苦難的希望,相信文學如果豐富了"表達自我的能力",就能"消除心靈和心靈的一切障礙"。
他宣稱文學"直接吸引着我們的感受","目的是傳達一種精神或物質現象的感受",堅信"文學總是以情感為生命,情感是它的終點"。這種觀點很容易被了解為強調文學的"主觀性"。根據于昭平的研究,程方武是文學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在康德的認識論意義上确立了"主觀"和"表現性"。于昭平指出,"成方武使用的'主觀'和'客觀'概念與我們一般所了解的哲學概念不同",但可以對應康德認識論所論述的'主觀演繹'的三個階段,即成方武總結道:"在意識中,一切直覺和其他獨白都是由經驗統一的,都是主觀統一的, 如果它們被了解Verstand統一起來,它們就可以被稱為客觀的。是以,我所讨論的"主觀"是對經驗的綜合,"包含超個人性質",即普遍性,是以是"客觀性"。這說明他主張寫"内在"文學,不僅提倡寫私人的特殊情感,而且希望用鮮明的個體來表現整個時代,即以特殊性表現出普遍性。
在這種"普遍"和"特殊"的意義上,他區分了"表現性"文學和"再現"文學,并強調前者。能夠"用小暗示大,全有部分"的文學藝術作品,是他肯定為"表達"的文學作品;而"以整體表現整體"的文藝作品,是"勞動無功"的"描述",是"再生産"文學。他号召作家"把握時代,自覺表達",讓"給普通人一個回憶和判斷自己生活的機會"。他認為,好的文學作品"是'表演'而不是'描述'","描述最終隻是作家的最後一技","描述"是"自然主義的","膚淺的","普通的"甚至"庸俗的"。他以此為架構,對五四時期的文學作品進行了嚴肅而有價值的批判。他無情地将魯迅《呐喊》系列的大部分作品歸類為"轉載"的"庸俗"作品。郭沫若說,他為創世社"炸毀了一個新世界",向魯迅先生投下了幾枚最重的炸彈。程方武對《驚聲尖叫》的批評,主要是魯迅善于"描述",不擅長"表演"。他認為《呐喊》集中了"一個瘋子日記是博物學家倡導的記錄",而《孔轶記》和《阿Q正傳記》是膚淺的紀錄片傳記";他指出,孔轶記、《醫學》、《明日》等作品被收錄在上千篇文章中,也暗示着沒有一篇是出類拔萃的",而這種"死文""毫無價值"。
長期以來,人們對程方武當年對魯迅的批評給出的解釋,大多是"誤會"。這其實是脫離具體曆史背景的善意辯護。程方武的"表演"淩駕于"再現"之上,表明他對藝術和文學的看法與魯迅不同。就像表現主義一樣,程霆姥模仿我的"表達内心"作為文學的最高追求,是以《呐喊》被他高度肯定為"端午節",因為小說中充滿了作者的"想表達自己的努力",而這種"表演"很可能暗示着整個社會。是以,程對魯迅作品的批評不是誤解,而是基于他表現主義的文學批評标準。
轉向"革命文學":對創造社會後期的理論貢獻
1926年是程義烏的第二個"爆發時期",他開始轉向"革命文學"。
1926年3月初,郭沫若申請廣東大學文理部主任一職,郭沫若赴廣州寫《革命與文學》,這是第一篇宣傳無産階級革命文學的文章,具有開創性的工作。程雯雯也緊随其後,出版了《革命文學及其永恒性》。但對"革命文學"和"革命"的了解還是有些模糊的。"革命是有意識的飛躍,"他說。不要問,是群體和個人,所有有意識的飛躍,都是一場革命。可以肯定的是,這裡的"革命"還處在"民族革命"的背景下。這時,程義烏強調"革命"和人的情感和人性,他"革命感情"是"革命文學""品質的規定":"革命文學不是因為'革命'這個詞而必然的革命現象作為主題;而是因為"革命"這個詞而有必要把這種現象作為主題;即使一部作品是從革命的事實中得出的,它仍然可以是非革命性的,更不用說文學了。另一方面,即使它的材料沒有從革命中拿走,不怕它是一件小事,隻要它的感情是革命的,在人類的死心裡,炸毀了革命的信念和熱情,這部作品就不能說是革命性的。這一方面強調了文學的感性特征,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文學的實用性。
他還說:"如果一部文學作品是革命性的,那麼它的作者必須是一個有革命熱情的人;如果它是永恒的革命文學,它的作者必須徹底滲透,并追溯到永恒真誠的人性。而"永恒的人性"是指"愛真理、愛正義、愛鄰舍等",也可以統稱為"愛生命"。他對文學的定義是"文學的内容必然是人性的"。這些顯然是"資産階級"和"人道主義"的集合,沒有太多的"無産階級意識"。隻有當我們說"群體意識"時,才有一種新興階級的感覺:"當我們保持自我意識時,我們必須保持我們的社群意識;這樣,革命文學就可以産生和永久化。從上面的引文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1926年鼓吹"革命文學"的程方武,還沒有達到"思想"和"階級意識"的高度。
1927年夏天,程方武再次赴日,從已故創世學會的積極分子李楚麗那裡獲得了新的理論靈感,逐漸形成了自己相對成熟的"革命文學"觀。李楚麗、馮乃超等已故創世學會成員于20世紀20年代下半葉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與1921年回國的郭沫若、程方武不同,他們恰逢日本無産階級文學的複興。TOK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和閱讀活動非常活躍,李楚麗等人是活動家,經常一起讨論與無産階級文學有關的問題。他們遵循了以福本一夫的理論為首的日本無産階級政治文化陣營提出的"方向改變"的口号,希望在中國文學界也實作"轉變"。正是因為李楚麗等人的激進轉型思想,平葉一夫來到東京,在日本寫了著名的"轉型"文章《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所謂"改造",一句話,就是從"資産階級革命"轉向"無産階級革命",從"小資産階級文學"轉向"革命文學"(無産階級文學)。
在日本,程方武寫了《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明顯受到李楚麗革命文學思想的影響,進一步強化了原來對"再現文學"的批評。與以往的文學觀相比,程方武有幾點比較清楚。首先是關于"文學革命"的本質。其次,他提出創造協會是具有獨立曆史地位的一代人,以差別于"文學革命"的一代,并作為"革命文學"的中介。第三,他明确提出,作家需要克服自己的意識,實作"蛋變",才能向"革命文學"邁進。從出版時間看,程義烏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和李楚麗的《如何建構革命文學》是在同一個月出版的,可以算是倡導"革命文學"最重要的兩部作品。李楚麗的文章比較理論化,而模仿我的文章,是以文革十年來文學史的事實為依據的,是以更有血有肉。
首先,程義烏明确地把"文學革命"定性為"小資産階級文學"。程義烏肯定了五四文學革命的早期階段,但對其整體狀态并不滿意,鄭文傑模仿了我對文學革命的整體文學觀點,認為這是一場健康的文學觀點,這是由小資産階級作家創造的主體,他們"創造了一種非驢非馬的'中間'語言,打小資産階級的壞根源"。
然後,他肯定了創造界是文學革命唯一和最偉大的成就,甚至認為創造界的"創造性努力""拯救了我們整個文藝革命運動","受創造界的啟發","新文化運動幸免于分裂"。當然,在程義武所接受的"無産階級文學"的理論觀點下,創造社會的問題也非常明顯,這是作者"小資産階級的獨特根源"所決定的作品的"浪漫主義和感傷主義"的特征。但程義烏做了進一步的辯護和分析。他認為,與資産階級相比,這種小資産階級的根源"仍然是革命性的"。是以,隻要作者願意有意識地體驗"Ovokh變革"——即意識的轉變,通過自我否定來"獲得階級意識",那麼他們仍然可以"煽動'印度-李更追逐亞洲'責任的革命"。社會創作的連續性早期注重對文學語言和形式的追求,要求創作"使我們的媒體貼近農業勞工的語言,我們想以農業勞工為對象",甚至說了這樣一句激烈的話語:"克服自己的小資産階級根源,把你的背對準将'奧夫赫改變'的階級, 一步一步地,到農業勞工的那個"Ob"。"
結語
回顧他從1922年到1928年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實踐,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和意義,以及他的局限性。從建設性的角度來看,在創世社會的早期階段,程方武理論上為他們确立了"文學是時代表達的良知"的目标,具有"社會與美學"的雙重追求;在批判和實踐方面,程方武通過自己的文章,為創世會創造了生存之道。在創世學會後期,他開始倡導"革命文學",并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理論思想,這在我國初步确立了"革命文學——無産階級文學"的理論内涵。
在他的一生中,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實踐集中在1922-1928年。從那時起,他的人生道路逐漸轉向革命。他與魯迅的關系在1927年開始緩和。1927年初,程義烏起草了《中國作家關于英國知識分子階層和公衆的宣言》,聯系魯迅并得到他的支援,并共同簽署了《宣言》。1933年在上海與魯迅直接接觸時,程某對魯迅的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提高。魯迅逝世後,他立即寫了一篇紀念文章,稱贊魯迅的作品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充分肯定了魯迅的政治了解達到了他那個時代的"最高标準"。
1937年10月19日,毛澤東在陝西大學公學發表演講,承認"魯迅精神",稱魯迅為"新中國的聖人"、"偉大作家"、"民族解放的先驅";毋庸置疑,毛澤東對魯迅的高度評價,與程某早期對魯迅過時的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很有價值的是,一生的"直率直率"變成了模仿我,從來沒有為他們之前批評魯迅的文字做一篇翻案造詣的文章。在随後的歲月裡,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成了他與魯迅争論時所設想的事業,即做一個革命者,在革命事業中培養革命情懷,完成革命文學必須具備的初步準備。正如他對陝北公學流動劇團的學生所說,"要流向廣大工農群衆",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的變化,進而意識到他們思想和感情的變化。令文藝工作者感到有些遺憾的是,他之後并沒有回到革命的文學事業中來,而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今年是創世學會成立一百周年,在充分展示郭沫若、于大福等人在人文科創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成方武創世會時期的理論和批判實踐是建設性的、影響深遠的。
(作者:姚丹,閩民大學文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