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藝術家Quayola操縱機械臂進行雕塑

當代藝術創作過程越來越開放,觀衆甚至可以參與其中。藝術創作的奧秘逐漸解開,從觀衆的角度來看,這是旁觀者對參與者的轉變;

Davide Quayola的個人展覽正在上海美術館舉行,是對古典藝術和現代技術的反思。他在現場操作機械臂進行雕刻,為觀衆提供了全新的體驗。這種現場創作方式,讓觀衆成為作品誕生的見證人。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碼頭雕塑工廠,雕塑,2019

如今,藝術家在現場創作作品并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像Quarjura這樣的現場創作雕塑仍然相對罕見。沒有科技手段的幫助,很難準确完成如此複雜的雕刻任務。機械、程式設計等創作手段的使用,是藝術家大膽探索藝術可能性的表現,也是藝術創作逐漸走向大衆化的原因之一。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誇茹拉向藝術家使用機械和數字程式設計技術複制的雕塑作品緻敬

=========

《從秘密到公開》

在古代,藝術創作是一個秘密的過程。一件偉大作品的誕生,需要藝術家不斷的反複思考和潤色。這個過程通常由藝術家獨立完成。當時,藝術是一個非常小衆的存在,普通人每天都需要為食物和衣服而奔跑,隻有貴族和皇室才會享受和追求藝術。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安妮·卡比廷,《向培根緻敬》,麻布油,168×131cm,2007年

在古代歐洲,貴族的青睐往往決定了藝術家能否繼續創作。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創造的基本财政支援。在這種情況下,收藏家更關心作品本身,而對藝術家如何創作不感興趣。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委拉斯開茲的"Gong'e",布面油畫,318×278cm,1656年,藝術家利用鏡子反射的原理記錄了他畫皇室肖像的場景。

即使是像文森特·梵高這樣多産的藝術家也需要财政支援。雖然梵高在27歲時才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但他在十年内創作了近2000幅畫作。在此期間,他的弟弟西奧無私地贊助了梵高。可以說,西奧間接造就了這位藝術大師。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文森特·梵高,自畫像,布面油畫,65×54cm,1889年

梵高當時不被了解,甚至被認為是一個"瘋子"。他畢生緻力于藝術,并繼續獨自工作,直到他去世,當他逐漸被了解和欣賞時。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文森特·梵高的《紅葡萄園》,布面油畫,75×93厘米,1888年,是梵高唯一出售的畫作。

此外,以前的藝術形式大多是繪畫和雕塑導向的,創作方法單一,缺乏觀賞性。這也是當時藝術創作過程仍然神秘的原因之一。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在電影"1915年的卡米爾"中,雕塑家羅丹和凱美瑞正在制作雕塑。

藝術創作的私人模式也與藝術家自己的構思有關。美國攝影師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的作品近年來被曆史學家約翰·馬盧夫(John Maloof)發現并展出。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照片底片薇薇安·梅耶爾 由 約翰·馬盧夫

薇薇安·梅耶爾的作品非常個人化,被認為是美國最重要的當代攝影師之一。然而,在她的一生中,很少有人知道她正在創作,隻是她仔細收集了所有的負面資訊。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當代街頭攝影師薇薇安·梅耶爾

對于薇薇安·梅耶爾來說,這并不是說她很有名,而是她總是可以和藝術在一起。如今,大衆想要了解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隻有用他們的作品和采訪材料才能做出大膽的猜測。在人們眼中,這種孤獨的創作是孤獨的,但對于藝術家來說,卻有着一種普通人無法想象的精神滿足。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薇薇安·梅耶爾,黑白攝影

"旁觀者、見證人、參與者"

藝術創作過程的宣傳标志着觀衆角色的轉變。觀衆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件單一的藝術品,而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創作過程。這種變化讓觀衆對作品的特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讓觀衆體會到了創作者的意圖。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馬塞爾·杜尚,《自行車輪》,裝置藝術,1913年

在早期前衛運動的影響下,藝術形式變得多樣化,人們的思想開始得到解放。普通人也開始接觸和欣賞藝術。1913年,馬塞爾·杜尚創作了人類藝術史上第一件裝置藝術作品《自行車輪》,标志着藝術家與傳統決裂的開始。藝術創作過程不再局限于工作室,藝術家探索藝術的更多可能性,也開始向公衆展示自己的創作過程。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蔡國強《下山的狼》,火藥,畫布,230×387.4cm,2006年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蔡國強:"天上的飛碟和神社",火藥,畫布,259×339cm,2002年

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實際上是他作品的一部分。蔡國強,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以富有表現力的爆破作品而聞名。他的作品不僅限于畫布,每次爆炸的震撼和驚喜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蔡國強,《天梯》,2015

這種高度表現力的藝術方法不僅展示了藝術,也展示了藝術家對生活和創作的看法。觀衆從旁觀者變成了藝術誕生的見證人。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蔡國強《天空花城》2018

藝術作為社會的人文産物,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時代的特征相碰撞。沉浸式藝術是藝術與技術融合後誕生的一種新的表達形式,這種藝術形式越來越受歡迎,畢竟圖檔和音頻可以從網絡下載下傳,但沉浸在整體感覺中隻能在現場體驗。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詹姆斯·泰勒,《内心之路》,1999年

美國大師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将原本是配角的光芒變成了藝術品的主角。透過畫面,觀衆隻能看到鮮豔的色塊,隻有在現場時才能感受到光和色彩的震撼。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James Terrell, The Light Inside, 1999

根據都铎王朝時期的作家托馬斯·塔利斯(Thomas Tallis)改編,根據都铎王朝時期作家托馬斯·塔利斯(Thomas Tallis)的合唱團"向主而不是他的願望"同時播放了40首贊美詩。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珍妮·卡迪夫,40聲部贊美詩,裝置,2014

觀衆可以通過調整位置來聽到每個歌手的聲音,在裝置的中心,他們可以感受到合奏的效果。這件作品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時感動了數百萬觀衆,《紐約時報》稱其為"優秀"的藝術品。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觀衆在現場體驗不同地點的藝術效果

現在互動藝術成為時尚,觀衆的角色再次轉變為"參與者"。最早的互動藝術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實踐。杜尚1920年的"旋轉玻璃盤"讓觀衆第一次參與到藝術創作中來,當作品開始時,機器旋轉産生的視覺錯覺可以從一米遠的地方看到。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馬塞爾·杜尚,旋轉玻璃圓盤,裝置藝術,1920年

說到互動藝術,人們必須想到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行為藝術,"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場"。這個看似簡單的設定,其實是藝術家與觀衆之間的情感交流:藝術家将過去的經曆融入到創作中;觀衆帶着好奇心和自己對作品的了解看着藝術家。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的存在"回顧展場景

藝術家凱特琳德 r.c.布朗)組成了一個由6000盞白熾燈組成的巨大"雲",懸挂的繩子就像從雲層中落下的"雨滴",與蜷縮在雲底下的人和每天躲避雨水的人形成鮮明對比。整個工作是在人們打開和關閉燈泡的過程中完成的。這樣的互動藝術作品不僅滿足了人類全方位的感官體驗,也讓人們對日常生活的方式有了新的視角。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凱特琳德·布朗,雲,裝置藝術,2012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人們聚集在"雲"下感受藝術

"有價值的參與"

互動藝術将觀衆的參與變成了藝術創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高冷"的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觀衆可以真正"觸摸"藝術,而不是通過玻璃牆盲目地觀看作品。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工作室豬新春天,裝置,2017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蘭登國際雨屋, 2015

從藝術家的獨創到現代科技手段與藝術的融合,藝術家不斷開拓藝術的未知領域。觀衆參與藝術創作,不僅擴大了藝術對現實的影響,也使藝術的發展更加可能。同時,在觀衆參與的過程中,藝術家可以根據人們的反應進行總結,産生更多的靈感。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TeamLab,回聲光森林 - 一個,裝置藝術,2016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開放是時代進步的象征,它代表着藝術可以整合越來越多的領域。同時,這也表明,社會生活水準的提高,隻有基本的生存需求才得到滿足,人們才會追求藝術作為一種精神娛樂形式。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草間彌生的《消失的房間》中,藝術家邀請觀衆在純白色的房間中粘貼彩色圓點進行裝飾,整個作品在與觀衆的互動中完成。

一切都有兩面性。藝術創作的開放性在于,藝術家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創意,而不是成為商家吸引遊客的噱頭,為了參與藝術隻會成為"旅遊勝地"。

藝術創作從神秘到公開都經曆了什麼?

盧浮宮的人們正忙着拍攝名畫,使欣賞的藝術正式化。

藝術家在他們的創作中是有目的的,無論創作的形式是什麼,都是作品誕生的過程。藝術創作從神秘到開放的轉變,隻是為了讓觀衆對藝術有更直接的認識。如果你把互動當成一個遊戲,你就失去了它的原始價值。

好評:

什麼?!男人打扮而不失去女人?

從街道到寺廟:街頭藝術家的邊緣和反邊緣

藝術與災難有什麼關系?人類應該如何看待災難?

[編輯,文字/張新通]

[本文最初由Harper's Bazaar藝術部制作,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