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偉
著名電影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專家、翻譯家、政協七、八、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外國文藝研究所前所長、中國美術學院影視研究院研究員鄭學來先生,于7月19日.m 12時18分在北京去世, 2020年95歲。

鄭學來.此照片來自中國藝術學院影視公衆号。
鄭學來,1925年生于福建長樂。暨南大學外語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印緬戰區的美國陸軍第475步兵團擔任翻譯,參加了對日戰争,後來從事英語教學和彙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進入電影行業,從事電影理論和"斯坦尼"系統的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文化大革命後,他加入中國美術學院,主持對外藝術學院工作,擔任全國政協七、八、委員、中國電影人協會會員、中國國際電影學會副會長。他出版了30多本書,翻譯和彙編,包括"電影美學","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和"20世紀中國學術經典"(藝術卷)。
7月19日中午,上海市電影人協會副會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在他的個人社交媒體平台上發文緻敬,"鄭學來先生是1980年代中國電影理論界的靈魂,他把自己的電影觀——巴贊的電影美學——現代化了。這樣的理論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幸存下來的作品包括《電影美學問題》、《電影理論草稿》等,主編《世界電影欣賞詞典》四卷,譯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史無前例,無人問津。他是我帶去電影的人之一!鄭學來先生安息!"最近,石川接受了一位記者的獨家采訪,回憶起他'尊敬的老師'。
對話
新聞:您能先介紹一下新中國成立後鄭學來是如何進入電影理論研究工作的嗎?
石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央電影局藝術委員會彙編組為了配合"向蘇聯學習",出版了一些彙編資料,并出版了内部出版物《電影藝術翻譯叢書》。我的老師程繼華先生正在主持編纂組,他看到了被招募進入編纂組的鄭學來。其實老一輩的學者,很多人都是通過社會各界招募進入電影界的,包括北京電影學院的代表人物周傳基,他之前在軍隊裡負責廣播通訊,也從事音樂,聽得特别好,後來被《電影藝術翻譯系列》雜志編輯部錄取為翻譯編輯, 後來還從事電影錄制工作和教學。1956年,中國電影出版社成立,鄭學來一直在出版社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電影體系基本抄襲了蘇聯。"五年計劃"開始後,許多蘇聯和東歐的電影人也來幫我們進行電影策劃,這涉及到大量的翻譯工作,鄭學來老師那群學者也參與其中。他在20世紀80年代聲名鵲起,可以說,在新中國的頭三十年裡,他埋下了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翻譯了大量密不可分的譯本。鄭學來出生于英語,自學俄語,當時中國美術學院的許多高年級學生至少精通兩門外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完整收藏
新聞:說到鄭學來的學術成就,他翻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集》(全6卷,中央彙編出版社2012年版)是一座不容錯過的紀念碑,您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石川:是的,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鄭雪來一直從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系統的翻譯,教學和研究。《斯坦尼》劇系的完整、全面的翻譯,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人一個世紀的夢想。20世紀30年代,導演鄭俊麗等左翼電影人開始翻譯斯坦尼的著作,先是翻譯成國産,後來又出現在周星馳的電影《喜劇之王》中那"演員的修養",但當時斯坦尼的書都是零敲碎打的翻譯,更多的是為了指導舞台表演的實踐,而不是全貌的呈現。這項工作是由鄭雪完成的,他已經做了二十多年,可能直到1990年代才完成。
新聞:20世紀80年代,鄭學來将研究重點轉向電影理論、電影美學和外國電影思想,聽說他參與了一些學術辯論。
石川:20世紀80年代,文化學者李铎和夫人張暖羽發表《談電影語言現代化》等文章,呼籲電影産業轉過身來,擺脫"虛假、大、空虛"的審美桎梏,從西方引進先進的電影觀念和理論。先介紹還是翻譯,鄭學來等幾代學者再次在介紹西方電影的概念和理論中脫穎而出。鄭學來,包括于牧君、周傳基等老紳士性格都比較耿傑,平時喜歡争吵。在裡面,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導演張俊祥比他們年長,曾在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他的觀點比較經典,認為"電影就是文學","文學是靠電影做"是他的核心觀點,但當時北京的一批新學者并不這麼認為,認為"電影應該擺脫文學的附庸地位",然後"有自己獨立的審美性格"。他們各自今天的觀點,并沒有太大的不同,但當時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歸根結底還是邏輯上的屬關系,同時強調共性,同時強調差異性。這些論點在促進積極思想和理論界的思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于巴贊電影美學等理論問題與學術争議和同類,于木君的觀點認為,談論巴贊是關于原創的,鄭學來認為巴贊的理論是為中國電影回歸現實主義的手段服務。我認為它們的差異主要在于揭示了美學的社會和文化功能。
後來,鄭學來和我的導師李少白先生就1930年代的中國有沒有電影理論進行了争論,李少白認為,雖然1930年代的左翼電影人借鑒了蘇聯電影理論,蒙太奇的那些東西,但他們的骨骨其實是中國傳統醫生文本中具有文藝精神的主要角色, 蘇聯理論的翻譯主要是作為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實作手段。鄭學來認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電影人沒有理論,利用外國的東西,雙方随後互相掐對方。
說到這裡,這些老先生們都有一段私人的友誼,但問題實在是吵得紅脖子厚,不互相屈服,很可愛。于木君先生氣質特别浪漫,他開口了,口頭禅是"嘿,一定,我的觀點和你恰恰相反。"在一次研讨會上,李少白故意取笑他,重述了他20分鐘前說的原話,于木君聽了,站了起來,說:"嘿,少白,我的觀點和你的觀點相反。"這讓觀衆笑了起來。在我們的年輕一代中,我們後來私下裡稱龔先生為"相反"。80年代的學術氣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活躍,每個人對"真理"的興趣可能有所不同,但這是争論的勇氣。
世界電影欣賞詞典
新聞:1989年,鄭學來開始編輯大型學術項目《世界電影鑒賞詞典》。這本四卷本詞典收錄了800多部被國際電影界廣泛認可的經典電影,包括世界電影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對當代電影有重要影響或引起廣泛争議的作品。您能給我們講講嗎?
石川: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即所謂的有争議的作品《基督最後的誘惑》,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這部電影展現了基督世俗的一面,1988年在美國上映後,整個西方社會引起了很大的争議。鄭學來仍然将這部電影收錄在他的字典中。那一年不是網際網路社會,影迷們今天沒有這麼友善的手段,在豆瓣上,搜尋百度可以找到一部電影,這組話是當着大衆的面釋出的,那簡直就是大家找電影的"尋寶指南"。像我們這一代人一樣,1990年代敢稱自己為粉絲,沒有人敢說他們不了解這本詞典。那一年我讀了《鋼琴課》,我不明白,還查了查字典主任簡·坎皮恩的資訊。BBS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出現,在"新青年電影夜船"和"西胡同"等電影論壇之後,這慢慢取代了電影詞典的功能,或者說詞典搜尋功能被轉移到了網際網路上。鄭學來這套《世界電影鑒賞詞典》前後共四卷,不同版本都進行了修改,電影名單也得到了豐富。鄭學來老師晚年的精力充沛,很大程度上被大衆大衆大衆化了,可以說是造福了幾代影迷。
責任編輯:程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