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書·書評|讀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

好書·書評|讀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

文學, 春/夏 2019

陳思、王德偉,主編

複旦大學出版社

優秀的書評

傅光明 - 閱讀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

好書·書評|讀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

1955年12月,亨利五世在倫敦老維克劇院的舞台照片

理查德·伯頓 飾演 亨利五世

也許,至少對英國人來說,莎士比亞戲劇《亨利五世》永遠不會過時。

莎士比亞懂戲劇,更懂舞台,深知讓這位英雄的史詩贊美亨利五世走向舞台,而好看,隻有"本土"喜劇人物在劇中來回切換顯然不夠,還必須稱"敵國"大人物為同伴,随着法國戰敗的阿金庫爾簽訂了《特魯瓦條約》這一曆史性的尴尬時刻, 凸顯了亨利五世的精彩表現。

劇中的人物先發制人地避免了阿金庫爾戰敗和城下聯盟簽約的曆史尴尬:國王查理六世,法國大元帥,勃艮第公爵,哈韋雷爾總督,波旁公爵,奧爾良公爵,貝裡公爵,隆布爾勳爵,格蘭屏勳爵等等。

莎士比亞在《亨利五世》第五幕,第二部也是最後一部戲中,就這樣設計了劇情:亨利國王本人沒有挺身而出,埃克塞特公爵、哥哥克拉倫斯和格洛斯特公爵等等,再加上查理六世率領的強大法軍陣容,他獨自一人,老鷹抓住了一隻雞一樣的求愛給凱瑟琳。最後,查理六世不得不簽署條約,同意娶他的女兒凱瑟琳。

毋庸置疑,亨利五世的一生輝煌在這個巅峰時期,他赢得了對法戰争的勝利。

是以,您可以傳回到第一幕,它對應于陣型前後的最後一幕,即開場戲。正如喬納森·貝特(Jonathan Bate)所指出的:"這部劇沒有以儀式和盛大的法庭場景開場。首先,情節顯示該男子獨自出現在裸露的舞台上。

請觀衆隻思考一件事:他們即将看到一場表演,而不是一個事實,觀衆必須有想象力,才能友善舞台轉換和劇團在戰場和軍隊中的參與。這部劇旨在影響我們,就像哈利國王影響他的追随者一樣:非凡的文字力量以極其有限的資源創造勝利。

好書·書評|讀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
好書·書評|讀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

情節很能說明問題

在每個場景之間,情節人物回到舞台上,提醒我們這都是戲劇技巧:我們隻是假設我們被運往法國,在那裡,一小群演員和臨時演員組成一支偉大的軍隊,或遊行,或為他們的生命而戰。正如麥克白和普洛斯彼羅會提醒後來的觀衆,演員隻是一個影子。

沙漏颠倒兩三次後,狂歡節結束,動作像夢一樣消失。哈利的勝利也是一樣的:這部劇以一首巧妙的十四行詩結束,将作者富有想象力的工作("将偉人限制在狹小的空間")與勝利的國王掌權的短暫時間("生命是短暫的,但這位英國明星活着/輝煌的生活")進行了比較。哈利成功的關鍵有沒有可能在于語言的力量,而不是職業正義?"

貝特的問題值得反思,他繼續分析:"一開始,教會的代表證明,國王在亨利四世中已經'改變了主意',從'野蠻'變成了虔誠。他把自己變成了神學、政治事務和戰争理論的大師。

兩位主教之間的對話也引發了16世紀歷史改革的另一個主題:國家攫取教會資產。這導緻了一項政治協定:大主教将為國王入侵法國的意圖提供法律依據,作為回報,國王将在教會和議會之間的财産辯論中支援教會。

在随後的一部戲劇中,大主教使用了一篇冗長的演講,詳細介紹了先例,家譜和關于薩利克法典适用性的辯論,為政治目的創造了一套法律依據。國王的問題隻有一句話:"我能憑良心要求這筆遺産嗎?"他得到了他想聽到的答案:是的。"

"莎士比亞以曾經玩過這個情節的主教們開場,意在暗示戰争的起因更多的是政治實用主義,而不是崇高的原則,"貝特先生說,他很機智。哈利國王非常擔心蘇格蘭人會趁機入侵,他意識到他的王位不穩定,有必要處決叛徒劍橋,斯克魯普和格雷,這部劇表明他的仁慈和嚴厲的執法都在那裡,他的外在柔軟隻是展示出來。

聽過太多關于英國古代對法國的統治地位和網球恥辱的回歸的言論,人們不禁想知道哈利與法國開戰的真正動機是由他父親垂死的教導驅動的:"是以,我的哈利,你的政策是:不安分的人正忙着在國外戰鬥;要團結一個分裂的國家,沒有比使用外國軍隊更好的辦法了。"

貝蒂總結道:"在這一點上,很明顯為什麼哈裡王子在《亨利四世》中表現得放蕩不羁,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遊戲,一個表演。作為國王,他繼續玩遊戲:在第二幕中,他在阿金庫爾戰役後對待幾個叛徒和帽子上的手套是預先設計的戲劇手段,旨在表明他擁有近乎魔法的力量來看穿臣民的靈魂。扮演哈利國王的演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把自己的角色演繹得有多遠。在這一點上,向凱瑟琳求愛是一個關鍵:他的表演在多大程度上是魅力、智慧、幼稚的尴尬和力量的綜合體?('但你愛我,你愛法國的朋友,因為我太愛法國了,任何一個村子,都不能放棄。或者,哈利真的把它給了凱特嗎?"

正如貝特所說,仔細分析并不知道這是否是莎士比亞的聰明才智:從表面上看,他創造了一個英勇的國王戰士,正如該劇史詩般的頌歌所證明的那樣,這些頌歌根本不是虛假的;一方面,他利用坎特伯雷大主教暫時儲存教會的資産,以換取教會的巨額捐款,這些捐款為對法戰争獲得了資金,另一方面,他确認他有權繼承法國王位,隻是為了對法國進行著名的遠征, 執行他父親亨利四世的意志,"使用軍隊"并團結"分裂的"英格蘭。

這是亨利五世的榮耀和夢想,還是英國曆史上一個尴尬的時刻?曆史本身并不能提供答案。

現在,看看劇中"法國方面"對抗英雄國王的巨大反擊線。這并不複雜,一切都是通過用筆來嘲笑法國王儲和大元帥來展示的。以下是三個典型示例:

1

第二幕,第4場:法國宮殿

國王查理六世下令"立即采取行動,迅速部署部隊,增援和修複我們在戰争準備就緒的城鎮的防禦設施,配備先進的将軍和防禦材料,因為英格蘭的進攻是兇猛的,就像一股洪流吸進漩渦。這是為了我們,我們必須從長計議,因為恐懼給我們上了一課,我們這些被嚴重低估的英國人,已經為我們的戰場上的失敗樹立了先例。王儲不這麼認為,他吹噓法國的軍事優勢,并沒有把年輕的英國國王放在眼裡:

王親王:我最尊敬的父親,武裝的敵人,是最緊迫的任務。因為,即使沒有戰争或公開的沖突,一個王國也不應該處于和平狀态,如此麻木不仁,而應該保持防禦,招募新的新兵,并随時準備為戰争做準備,就好像戰争迫在眉睫一樣。是以,在我看來,我們都開始審視法國的病态和弱小地區:我們決不能驚慌失措;我們決不能驚慌失措。不,就好像我們剛剛聽說英格蘭正忙着跳着聖靈降臨的莫裡斯之舞:因為,高貴的英格蘭是由這樣一個構思拙劣的國王統治的,如此異想天開,如此異想天開,由一個虛榮,改變,膚淺和任性的年輕人統治,沒有恐懼。

2

第三幕,第7幕:阿金庫爾法國軍營

一戰即将來臨,王子、大元帥和奧爾良公爵的狀态都很好,可以玩弄性雙關語。自吹自擂的王子吹噓他的戰馬的喜悅:

向上輕掃即可閱讀

王親王:像生姜一樣熱。這是珀爾修斯的騎行:這是純粹的風和火;這是一輛寶馬。其他破碎的馬被稱為動物。

大元帥:是的,殿下,那是一匹偉大的馬。

王親王:是坐騎之王;它的嘶嘶聲就像國王的指令,它的出現被稱為貢品。

奧爾良:别再說了,哥哥。

王親王:不,誰不能從飛到羊羔入睡,改變模式來贊美我的騎行,是沒有天賦的人。這是一個像大海一樣流暢的話題:把無盡的沙粒變成無數的舌頭,我的馬足夠好,可以說話。這是國王的論斷,是國王的坐騎,世人,——關心我們是否熟悉它,——一見鐘情,都會把事情放在一邊,真是驚人。有一次,我寫了一首贊美它的十四行詩,開頭是:"大自然的奇迹!"——

奧爾良:我聽過一首寫給我夫妻的十四行詩,開頭是這樣的。

王親王:然後他們模仿我寫給馬的那封信,因為我的馬是我的夫妻。

奧爾良:你的夫妻騎得很好。

王親王:我騎得很好。

大元帥:不,我昨天看到你的夫妻非常用力地搖晃你的背。

王親王:也許你的夫妻太震撼了。

大元帥:我的夫妻不值得一個籠子頭。

王親王:啊,我很高興她老了,溫順了。你像愛爾蘭步兵一樣騎車,脫下法國馬褲,穿上緊身衣。

大元帥:你有一套很好的騎馬技巧。

王親王:那麼請聽從我的警告:如果你這樣騎車,如果你不注意,你就會掉進泥裡。我甯願把我的馬當成情人。

大元帥:我甯願把我的夫妻當成一匹破馬。

王親王:聽我說,元帥,我夫妻的頭發出生了。

大元帥:如果有一頭母豬的時候,我的夫妻,我也可以那麼吹牛。

王親王:"狗吐了點東西,轉身去吃;任何你可以使用的東西。

大元帥:反正我沒有把馬當成戀人,也沒有用這樣的諺語。

3

第四幕,第二局:阿金庫爾附近的法營

大元帥堅信,隻要行軍被吹響,"讓軍隊催促将軍們上馬",法國強大的陣型就足以讓英格蘭國王"倒在地上,向朝臣鞠躬":

大元帥:上馬吧,勇敢的貴族們,現在就上馬吧!隻要看看那邊饑餓的窮人,你們壯觀的軍隊就足以吸走他們的靈魂,隻剩下一個人形的皮包。沒有太多的工作,不需要我們都出馬;他們病态的血液在血管裡,不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從劍上掉下來,今天,法國勇士從劍上,會因為玩而又不高興接到劍進劍。隻要把它們炸開,我們的勇敢就會把它們變成地面。這一切都很清楚,你們的先生們,我們的軍人,多餘的村民,——無事可做,把他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方形,——就足以清除,——這群可鄙的敵人走出戰場;還有什麼可說的?我們隻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它就結束了。

第四幕,第五局,阿金庫爾戰場,兩支軍隊手牽手,那一刻,法軍戰敗。

皇太子仰望天空,咆哮道:"永遠的恥辱!我們隻是刺傷了自己!"

奧爾良公爵驚呼道:"這是我們派來勒索贖金的國王嗎?"

大元帥哀歎道:"混沌,毀滅我們,現在變成我們所有人!讓我們都獻身于戰場。"

戰役結束時,法軍元帥們被黃權人殺害,包括奧爾良公爵和波旁公爵在内的大量法國貴族成為俘虜。

相比之下,"10,000名法國人在戰場上被殺"和"隻有二十五人"在英國服役中喪生。

很明顯,莎士比亞忽視了曆史上真實的阿金庫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在劇中寫出如此大的死因,隻為亨利五世的成就:誰見過,沒有計劃,兩軍打架,戰場上,一方傷亡如此慘重,一方損失甚微?"當然,信心之王不會忘記将這勝利的榮耀歸于神:"神啊,接受它,因為它隻屬于你。"【4.8】

好書·書評|讀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

1944年,亨利五世向法國公主求愛

勞倫斯·奧利弗 飾演 亨利五世

有趣的是,細心的讀者/觀衆不難發現,莎士比亞從不取笑查理六世,就好像他在嘲笑王儲一樣,正如著名的古典學者E.M. W. Tillyard,1889-1965,在他的書莎士比亞的曆史戲劇中:"因為他是凱瑟琳的父親,凱瑟琳在亨利五世去世後嫁給了歐文·都铎(1400-1461), 亨利七世(1457-1509)的先驅。法國國王總是非常莊嚴地說話。亨利七世是第一位建立都铎王朝(1485-1603)的國王,是他的繼任者亨利八世(1491-1547)的父親,也是統治莎士比亞時代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祖父。

回顧英法100年戰争,愛德華三世國王是法國瓦盧瓦王朝的第一位國王菲利普六世。1293-1350)"克雷西戰役"(1346年),"黑太子"愛德華對瓦盧瓦王朝第二任國王約翰二世(1319-1364)"普瓦捷戰役"(1356年)和亨利五世對法國國王查理六世",這三場戰争是不可戰勝的,微弱的勝利,阿金庫爾是英格蘭的勝利。

在莎士比亞戲劇《亨利五世》的第四幕中,莎士比亞向亨利五世的祖先緻敬,感謝他們通過查理六世的"莊嚴"口中震驚了法國:"當克雷西戰役被擊敗時,我們所有的王子和貴族都成為了威爾士的黑人愛德華王子。俘虜們永遠不會忘記恥辱和屈辱,他們站在一座小山上,半空,金色的陽光照在他的頭上,——看着他英雄的兒子,微笑着,看到他肢解了活着的人,摧毀了上帝和法國父親的榜樣,他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建造。"

亨利五世于1422年去世。曆史的足迹落在1435年,阿金庫爾戰争二十年後,法國和英格蘭再次分裂,勃艮第公爵開始拒絕加入與英格蘭的聯盟,招募查理七世(1403-1461)為法國國王,隻有一個條件:國王必須懲罰1419年殺死他父親的兇手(勃艮第公爵在莎士比亞戲劇亨利五世中與英格蘭和法國談判)。

國王的更疊改變了英格蘭和法國的國力和命運,英格蘭在亨利六世(1421-1471)的上司下于1449年失去了在法國諾曼底的最後一塊領土。亨利六世喜歡閱讀古典經文,喜歡編年史,對治理國家和行軍毫無興趣,不僅失去了他的英雄父親亨利五世以武力赢得的偉大戰争的成果,而且還使王國陷入了蘭開斯特家族與約克王室之間的血腥内戰中, 玫瑰戰争,1455-1485!

英格蘭的亨利六世與法國的查理七世的對決是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對決的重大逆轉。法國戲劇家可以給英國人寫一部曆史劇《查理七世》,因為查理七世是人類戰争史上長達一個世紀的戰争的結束。

這是曆史上最奇怪的事情嗎?曆史本身并不能提供答案。

然而,當人們需要曆史和戲劇時,它可以為現實服務。喬納森·貝特說:"有許多現代将軍在他們的部隊沖向敵人時援引聖克裡斯平日演講(亨利五世的阿金庫爾戰役的戰前動員)。

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将他1944年的電影《亨利五世》(Henry V)獻給了從納粹手中解放歐洲的英國,美國和其他盟軍,這是根據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最著名的軍事電影(據說,在丘吉爾的堅持下,奧利弗切斷了三個叛徒,——在這樣一個生死攸關的曆史時刻,團結是盟友之間的優先事項)。

即使是頑固的憤世嫉俗者,當國王向他的兄弟們發表講話時,也發現自己是愛國的,特别是在電影中,全景鏡頭和令人振奮的音樂進一步增強了文字的效果。"

結束

資訊:複旦大學出版社

編輯:張敬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