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言:世界市場占有率從50%跌至10%,日本半導體為何沒落至今?

陳岩,《Observer.com》專欄作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随着日本經濟的複蘇,日本大量利用美國市場,大量出口到美國,日美關系。貿易戰開始了。

20世紀60年代,日本紡織品大量進入美國市場,一美元一美元的"日本制造"襯衫橫掃美國南北河。

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鋼鐵開始大量出口到美國,使以軍事工作而聞名的美國鋼鐵制造商不受關注;20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家電充斥着美國市場;在1990年代,日本汽車取得了勝利。

在日美貿易戰中,日本似乎不可戰勝。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半導體。

20世紀80年代,當日本家電大量進入美國市場時,日本半導體占世界半導體市場的一半。2021年3月,當經濟貿易省公布日本半導體和數字産業戰略的方向時,它在相關會議上提出了這樣一個表格:

陳言:世界市場占有率從50%跌至10%,日本半導體為何沒落至今?

根據工業和貿易省的資料,1988年日本占世界半導體市場的50.3%。1992年,日本擁有世界前10名中的六家公司,即NEC(第2名),東芝(第3名),日立(第5名),富士通(第7名),三菱(第8名)和松下(第10名)。

但到2019年,也就是20年後,日本的市場佔有率将勉強保持在10%,隻剩下東芝的子公司Kioxia在當年的世界前10名中排名第九。

根據工業和貿易省的說法,如果不做出努力,"日本未來的市場佔有率将幾乎為零?"到2030年,日本的市場佔有率幾乎處于水準水準。

幸運的是,2021年10月14日,台灣産品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台積電)跳出來,在釋出2021年第一季度的最終業績時,宣布了在日本建廠的方法。

日本媒體感到非常高興,因為他們覺得"白馬王子"終于站出來拯救了日本的半導體免受危機。台積電的舉動也恰逢黑田内閣需要特别關注"經濟安全",日本半導體産業終于迎來了安樂死的一天。

為什麼日本的紡織、鋼鐵、家電、汽車在你們這邊的世界市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響力,而半導體卻在下降,從1988年半到2019年"一合一"?台積電能否拯救日本的半導體産業?"經濟安全"會讓日本的工業複蘇,還是會更快地失去它?

隔海相望,看着日本媒體的興奮,聽政客們在衆議院選舉中對中國發表仇恨言論,搜尋了日本媒體的各種意見,卻幾乎感覺不到半導體行業因為台積電雞血的到來。

普遍的感覺是,日本的半導體産量可能會上升,但随着台積電的到來,日本半導體行業可能會完全退出該行業,最終結果将是噓聲。

半導體與家用電器和汽車有何不同

半導體在生産方式上與家用電器和汽車有很大不同。

半導體生産采用橫向分工,晶圓、切片、塑膠密封和成品檢測在不同國家、不同企業進行協作,這與日本企業熟悉的"系列"生産方法有很大不同。

陳言:世界市場占有率從50%跌至10%,日本半導體為何沒落至今?

作者對日本家電和汽車相關企業進行了大量研究。筆者知道,在松下電機或豐田汽車等總裝公司下,零部件供應商不計其數。日本零部件供應商往往隻附屬于一個裝配企業,在裝配企業下形成一個系列,産品設計、試生産、正式生産、改進、新産品設計、企業管理改進等,都在系列内進行。裝配企業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企業的共同發展,隻要能跟上裝配企業的步伐,就可以有食物,就有發展的空間。

系列與系列之間,如日本的綜合電機公司有索尼、日立制作、松下電機、三菱電機、富士通、佳能、東芝、日本電氣(NEC)、夏普(現為鴻海的子公司,中國台灣公司)、利光等。在汽車行業有鈴木、五十鈴、大發、豐田、日産、日野、本田、馬自達、三菱汽車等。每個企業不一定都有自己的系列,但肯定每個企業下面,都有比較紮實的零部件供應商,彼此之間有密切的業務往來。

裝配企業和裝配企業在産品上大緻相同(生産電視機或汽車的相同),面對日本國内外市場,需要激烈的産品開發、業務競争。雖然這種競争不是要死你,但競争的存在使日本企業以系列為基礎,不斷提高生産效率,開發更好的産品,努力拓展國内外市場。

可以說,該系列的生産方式以垂直經營為特征,是日本企業在家電和汽車行業一度占據世界主導地位的主要原因。

到半導體的第一階段,日本公司非常強大,無論是CPU(中央處理器)還是DRAM(動态随機存取存儲器)。2000年後,盡管日本半導體數量大幅下降,但仍占有約30%的市場佔有率,并不落後。

但世界正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人們發現,自2000年以來,移動通信突然成為行業的焦點。

筆者在日本使用索尼手機,後來又用松下手機取而代之,回到中國,買了夏普手機,采訪了NEC手機,寫了幾千字的手稿。筆者認為,2000-2010年日本手機的性能品質相當不錯,那十年筆者用的手機大部分都是翻蓋型,慢慢從2G(第二代)變成了3G;

如果你看看該部的圖表,日本占世界半導體的份額在2010年左右下降了一半,達到15%左右。可以說,日本在手機等方面的落後阻礙了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發和生産,或者日本利用家電和汽車系列生産方法開發生産手機、半導體生産,導緻其半導體産業逐漸落後于其他國家。

代工的出現不僅是蘋果手機通過合同生産,更是半導體零部件代工的誕生。利用橫向分工,每個國家、每個企業都要拿出自己最優的資源參與半導體的設計和生産,産品生産規模更大,産品本身也更精緻,同時可以更貼近使用者需求。

在垂直生産中,最好的産品隻提供給同一組企業,這種模式開始變老,零件無法跟上客戶需求,這些需求需要疊代數年或數月,例如手機。日本手機不僅開始嚴重落後,日本電腦企業放棄了生産,3G依然可以在世界森林中站穩腳跟,但到了4G時代,日本企業幾乎不複存在。而日本的半導體産業因為轉型不夠快,也走向了衰落。

陳言:世界市場占有率從50%跌至10%,日本半導體為何沒落至今?

主席先生,日本在半導體投資方面嚴重落後

半導體縱向和橫向生産方式的變化對行業具有決定性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半導體行業本身需要大規模的長期投資,主要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投資的工廠,盡管此後出現了技術更新,但與世界的差距非常大。

在半導體産品中,控制、處理和微積分進行中的半導體通常被稱為邏輯半導體。這是計算機、計算機、手機等數字機械的核心部件。邏輯半導體也用于資料存儲,是以稱為存儲器半導體。

在2010年之後的十年中,邏輯半導體的生産能力發生了巨大變化。随着數字化的深入,智能手機、5G等開始采用5-16納米的高端邏輯半導體元器件,汽車、工業機械和家電等采用20-40納米的中檔半導體,40納米以上的半導體隻能歸入公路商品,幾乎沒有盈利可賺。

2021年3月相關會議召開後,工業和貿易部在網上公布了會議資訊。根據公開資訊,日本的半導體工廠不僅建造得很早(瑞薩電子的熊本川本工廠建于1969年,最新的德仁工廠建于1984年),而且其大部分産品範圍從40-130納米不等(禮薩的40nm工廠生産40nm産品,而東芝的岩手工廠仍在生産130nm産品,盡管40nm幾乎不接近中檔産品, 它也是中端産品的最低端,40nm以上的産品幾乎無利可圖。

日本政府正在繼續向這些工廠注入血液,希望通過合并重組半導體産業,但未能做到這一點。

陳言:世界市場占有率從50%跌至10%,日本半導體為何沒落至今?

比較2009-2019年的日本和台灣:日本和台灣在2009年都生産了低端邏輯半導體;

陳言:世界市場占有率從50%跌至10%,日本半導體為何沒落至今?

來源:即上面的

2009年之後,2011年日本首次遭遇曆史上最嚴重的地震和核電事故,2012年安倍統治後,公開敵視中國的外交和軍事政策使日本人民罕見地統一了外國意識形态(2021年10月21日,日本非營利組織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90.9%的受訪者對中國有不好的印象或根本沒有印象)。太多的日本人過于關注他們的鄰居,而對他們的鄰居卻沒什麼興趣,而日本卻不太關注投資,特别是在尖端技術方面。

安倍晉三執政的八年和安倍晉三的傀儡阖一為不僅使日本的GDP比九年前下降了20%,而且還在尖端技術,尤其是半導體領域造成了巨大挫折。一些日本輿論稱贊"安倍經濟學",正如經濟資料所見。

陳言:世界市場占有率從50%跌至10%,日本半導體為何沒落至今?

根據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統計資料,安倍政權在八年内将日本的人均GDP降低了30.5%。

20年前日本半導體産業的繁榮在他去世前變成了死亡,到2021年,日本将不得不重新評估台積電,甚至期待依靠台積電的力量讓日本半導體起死回生。

台積電的投資計劃到2024年将超過全球半導體産能

台積電于10月14日線上釋出的2021年季度賬目顯示,該公司将開始在一家工廠投資1萬億日元(約合100億美元),以在2022年生産22-28納米半導體産品。日本媒體認為,日本政府将貢獻1萬億日元總投資中的5000億日元。該工廠将于2024年正式開業。

筆者看了一家電廠的情況,該公司目前在台灣有一家3nm工廠,将在美國建一座7nm工廠,中國大陸已經擁有一家12nm工廠。至于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占地1,100英畝的工廠占地1,100英畝,這個六個月大的工廠似乎處于建設的早期階段,美國政府承諾的對台積電的補貼似乎處于建設的早期階段。"

陳言:世界市場占有率從50%跌至10%,日本半導體為何沒落至今?

預計日本工廠的情況将比美國好得多。

首先,黑田東彥先生在9月就任自民黨主席後,立即任命反華先鋒甘黎明先生為黨的參謀長,在組建内閣後,他設立了經濟和安全部特别部長,将安倍晉三的對華敵對政策具體落實到黨的事務和行政管理中。Ganley的首要任務是半導體,他希望半導體能在日本建立一個新的半導體供應鍊,并通過日本的技術力量來限制其他國家,使其無敵。有了這樣的政治家,财政支援應該沒有大問題。

至于日本政府對台積電在日本設立工廠的巨額财政支援,資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國際商業慣例?日本半導體企業已經習慣了政府補貼,二十年來沒有像樣的技術創新或裝置更新,如何通過看到5000億日元流入台積電來反擊台積電,台積電在日本的工廠将取代日本企業整體,使日本自己的半導體産業進一步失敗?

這些作者暫時沒有在這裡做太多的分析,但有兩個不确定性需要指出。

首先,台積電應計劃在2024年開工後進一步開發7-12納米産品,然後前往日本建設22-28納米工廠。

目前,日本隻有一家工廠的産量可達40納米,無法步入7nm甚至3nm階段,需要22-28nm的中間工藝。但更重要的是,無論是22-28納米還是台積電在島上的工廠,未來的亞利桑那州工廠和南京工廠都構成威脅,應該說是在填補汽車、家電等行業的空白。

日本沒有像樣的智能手機,也沒有相關零部件的需求,但如果日本也進入7-12納米的生産,雖然台積電會調整生産,但國際社會也有足夠的市場空間來容納這種規模的産品,但長期以來一直投資折舊的南京工廠,美國工廠開工前的日本工廠, 其産品的價格必須遠低于日本工廠。

日本工廠有價格優勢嗎?像Ganley這樣的日本産業鍊的建設能否實作?這些将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其次,筆者想問台積電是否會将一些半導體技術轉讓給日本,讓日本半導體産業煥發活力?

日本是半導體原材料的重要供應商,半導體生産線是裝置的一部分,但在日本無法建構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鍊,日本企業隻是供應鍊中重要的材料和裝置供應商。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要麼需要像台積電那樣把世界作為一個市場,全面掌握相關技術、生産訣竅,以滿足市場需求,要麼像美國、中國這樣的國家人口衆多,工業需求旺盛,通過國内供應鍊的建設,在滿足國内需求的同時把握一種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用日本政客的話說。維持某種經濟安全部隊。

日本有1億人口,幾乎沒有像樣的手機、電腦、5G産業,國内市場有限,經濟安全要求日本企業不要向中國出售重要的半導體産品,日本政客們應該成為日本半導體可能遇到的最大不确定性的目标。

結語

很多時候,人們更願意把日本半導體産業的衰落歸咎于日美半導體談判和美國對日本企業的打壓。

事實上,進入2000年後,日美貿易戰并不是這兩個國家的主旋律,是日本主動放棄對半導體産業的投資,沒有進行相關的技術和營運創新,是日本主動放棄在手機、電腦、5G基站等行業。

在半導體等行業經曆了二十多年的虧損之後,台積電的幹預既不會将技術轉讓給日本,也不會使日本半導體免于危機。2024年左右即将到來的半導體産業産能過剩危機,可能是壓垮日本半導體産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文為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在WeChacn上關注觀察者的WeChacn,每天閱讀有趣的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