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要複仇》:挑戰你的承受極限

作者:橙狐-影視
《我要複仇》:挑戰你的承受極限

導演: 樸贊旭

編劇:樸贊郁/李武英

主演: 宋康浩 / 沈和都 / 于鬥娜 / 韓寶貝 / 林智恩

類型: 劇情 / 驚悚 / 犯罪

生産國:南韓

語言:韓語手語/韓語

釋出日期:2002 年 3 月 29 日

時長:129 分鐘 /日本:117 分鐘 /英國:121 分鐘

A.K.:憐憫/複仇/同情複仇先生

IMDb 連結: tt0310775

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心裡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抑郁。對于樸贊旭的電影來說,我很難與後來著名的《好孩子》和《善良的金子》相提并論,雖然和複仇三部曲系列的兩部作品是一樣的,但是這部作品更直接,更血腥,更令人胃部不适。同時,我不想與這兩者攜手并進,作品顯然更加雄心勃勃,題材遠遠超出這兩者的個體性,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當複仇成為社會問題,複仇本身成為正義,甚至成為一種時髦的社會力量, 這就意味着一種變化,遠比個人仇恨更暴力,也遠遠超過一個人所謂的人性扭曲和正常,但這種正常不是世界的扭曲嗎?

故事情節不想說太多,但我們可以大緻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聾啞人盧的視角,一個殘疾的窮人他面對這個世界,貧窮,瑣碎,毫無生氣,而第二部分自從小女孩意外死亡以來,老闆的觀點幾乎取代了盧, 在他眼裡,依然是貧窮,依然無助,但這些都是他自己憎恨和掩飾,是以他的貧窮雖然深刻,但并不是他自己的感受。

其實,雖然影片在叙事上采取了兩種延續的方式,但本質上它表達了一個主題,那就是貧困,而貧困的根源是什麼?這涉及到另一個角色,盧的女朋友 - 艾米。

人物對盧的營救不僅是愛情的問題,還具有社會意義,導演有一個地位的象征,那就是狂熱的左翼分子,雖然似乎一無所獲,但對貧富之差的仇恨,遠比呂因為個人感情而理論化, 雖然它的行為可能不是真正的革命者要做的,但它的存在将影片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極為展現了導演的野心。

艾米假裝成聾啞人,遇到了盧,盧也在學校裡為聾啞人服務。不可否認,影視作品好,現實生活也不例外,一些殘障人士往往代表着社會弱勢群體,聾啞人是一樣的,而對于現代社會來說,真正的弱點是貧窮,是毋庸置疑的。是以,Yumi混入了聾啞人的學校,這種看似非常有趣的情節安排具有導演的内在情結,即Yumi從一開始就站在社會脆弱的基礎上,再加上随後在Lu的幫助下,可以說Yumi代表了弱勢群體,是窮人的聲音。

他偷偷進入北韓,然後成立了一個自己的左翼團體,并在街頭宣傳他的思想。對此,艾米是無奈的,沒有任何支撐,換句話說,她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她隻能依靠自己的意識來看待和對待她在社會上看到的不公正。這其實是許多有抱負的革命者生活在食物和衣服的邊緣的狀态,但導演顯然不希望這種無助的存在,是以在所謂恐怖組織的末期安排複仇的場景。在之前的文章中沒有做任何鋪路,甚至死前的話他們極有可能被觀衆當成笑話,是以在老闆面前玩刀子的四個人顯得極為突然,但正是這種突然性,恰恰顯示了内心貧困的力量,隐藏起來, 及時爆發,雖然幅度很小,但它顯示了社會動蕩的因素。

她看到了盧的困難,她建議盧劫持老闆的孩子,以換取她妹妹的待遇。沒有殺死富人和窮人,隻是為了讓窮人能更好地看到病人,這對富人沒有影響。顯然,艾米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為了個人利益的黑幫大佬,她隻是對社會的一種要求,是一種革命的形象。雖然對盧的這種建議客觀上是為了幫助他的困境,但主觀上是對心中政治命題的一種小小的實作。

但事态并沒有按計劃完美,陸氏姐姐受不了困難,小女孩不小心淹死了,事情變得很糟。姐姐的死,讓盧某成為了真正的無産階級,而他一無所有,而此時,艾米肉體上接受了他。一般來說,各類藝術家都對性有着迷戀,而為性尋找各種原因,也要找到各種深厚的社會根源和象征意義。這部電影也不例外,這種性愛才是真正的無主拯救魯,即革命者對難以接受,雖然影片可以說,當目光投向當下,性愛的過程是注定的,看似是一見鐘情,但本質上卻意味着革命者的根源就在這些弱勢群體中, 也就是說,兩個人已經是一個階級,這是不可改變的,這也是互相包容或接受的前提。

但小女孩的死是可怕的,雖然計劃是萬衆的,但溺水事故是合理的。小女孩很天真,但她是老闆的女兒,注定是富人階級,注定是富人的接班人,是以她的死其實是一種對富人未來的毀滅,也就是說,富人可以長期受到傷害,雖然不是故意的,但隻要無産階級有這種革命的欲望, 肯定會有這樣的沖突。是以當我們看到老闆看着艾米和陸與小女孩的親密照片時,我們都以為老闆會放過肉末,但導演卻無情地讓木乃伊死去,無論如何,這種貧富沖突是不可調和的,雖然可以暫時存在, 但彼此妥協是不可能的。

小女孩死後,影片的視角開始轉向老闆,當時有一個細節,那就是警察問老闆的曆史。老闆原本是電氣工程師,這很重要,不僅為未來的劇情設定提供了保障,也為老闆的社會容貌,高等教育終于變得富有了。他富有的身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甚至遭受了妻子的白眼,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一方面非常了解沒有錢的人的痛苦,另一方面,他也讨厭貧窮。一個的人成為有錢之後最正常的心理機會,是以有電影在他殺了陸的那一刻說,知道你是個好人,但必須殺了你。當然,這種心态也表明,他有潛力成為死于毒藥的孩子的父親。

小女孩火化的情節極其恐怖,鏡頭伸進棺材,娃娃的頭掉了下來,更符合影片的整體風格,但後來小女孩的精神有些難以辨認,水中的小女孩問父親為什麼不自學遊泳?

老闆對女兒的懷舊是看得見的,但更重要的是,老闆已經知道女兒的死确實是一場意外,但他還是不能讓魯和敏美,因為出乎意料的是這些無錢人向富人發起挑戰,維護富人形象立即建立起來。同樣,在尋找線索的過程中,老闆看到了弱勢群體的困境,最直接的刺激是因為他的冷漠而被迫毒害了家庭,老闆被良心召喚,是以救了一個一時沒有死的小男孩,充當他的父親。

艾米此時所做的,就是幫助盧某為賣器官而死一殺的一群人報仇。這些器官購買者是富人和無錢者的障礙,但實際上他們之是以能夠生存,恰恰是因為他們被富人寄生,是以從本質上講,雖然他們不代表富人,但對無産者的傷害是等同的。當艾米把她的政治理念交到這些人手裡時,其實是一種嘲弄,根本沒有喚起良知。

在魯複仇的同時,老大也發現了咪咪,用電器這代表着絕對現代化的東西來殺死木乃伊,後來俘虜了魯,老大也用了這個電器,對于無産階級來說,也許現代化本身是最大或者說最緻命的傷害,而有錢的主要工業原因是電力這種能量。

吸毒成瘾的小男孩終于死了,基本完成複仇的老闆不再承認自己是孩子的父親,複仇的完成意味着他将回到他的富人階層,他的良心已經在殺戮中迷失了,雖然他知道窮人可能不是壞人, 隻有當窮人摧毀了富人的生活時,他們才會被消滅,而富人必須保持這種生活。

盧的死是正當的,他的死完全被釋放在水中,排幹疲力盡。

當我們對電影中過多的血腥暴力感到空虛,并心甘情願地接受這種自我沉迷的情節和鏡頭挑戰時,我們往往會忽視電影所傳達的導演的社會欲望(我甯願它是一種社會欲望,而不是政治欲望,因為貧富之差是我們最感受到的)。對于這部電影來說,線索肯定是複仇,隻是在角色的視角上做出轉變,從陸到老闆,但其精神内涵的線索是人。在我看來,讀這個人就是讀完整部電影。

至于那些鏡頭語言和血腥的劇情設定,其殘酷的誇張隻起輔助作用,當然小孩子不應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