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月幾時有

又是一年中秋節,不知道大家是傳回家鄉還是在外,是與家人團聚還是獨在異鄉。

中秋節對中國人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個節日。

于我而言,中秋,是那些精心折好、疊得高高的紙塔,是一對對播着“十五的月亮”的紅燭,是供奉在案頭的水果、芋頭和米糕,是人們對着“月娘”祭拜的虔誠。

小的時候,我喜歡過中秋,像過年一樣喜歡。因為在這個時候,爸媽會早早準備好一大桌吃的當做供品。

太陽一下山,月亮快要升起,便将案桌擺到門口空曠處,擺上供品紙塔,插好蠟燭,點好香,虔誠地向月娘跪拜。

香要上兩三柱(太久了不記得是兩柱還是三柱),在上幾柱香的間隔期間,大人們在周邊賞月談笑,孩子們則在一邊嬉笑玩鬧。光影綽綽,秋風微涼,空氣中夾雜着笑聲、交談聲,還有些許汗液的味道。

等最後一柱香燃燒過半,最後一次跪拜“月娘”。把紙元寶、紙塔等紙祭品燒完,收好案台,我就會迫不及待地問媽媽要一塊米糕吃。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中秋,是國小四年級的時候。

區裡舉辦了中秋活動,我已經是個大孩子了,被允許自己去參加遊園活動找同學們玩。

當時的路燈并不太亮,我一個人穿過長長的馬路,看着影子在身前身後不斷變化長短,滿心期待廣場上有什麼新奇的玩意。

頭上懸着的又圓又大的月亮、五花八門各色精美的燈籠、燈籠下挂着的一條條燈迷還有各種遊園小活動、熙熙攘攘的人群,多年之後想起來仍曆曆在目。

那繁華熱鬧,和我歸家的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讓我在返程路上回頭看時,生出了兩個世界的錯覺。

這好像是一個寓言。

童年的新奇好玩熱鬧繁華最終還是被留在了童年,而長大後的我,要獨自一人踏上尋找歸處的旅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