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作者:藝術與設計

曾為坂本龍一、森山大道、荒木經惟、草間彌生等衆多音樂人、攝影師、藝術家設計出版物、唱片與展覽視覺的日本平面設計師中島英樹(hideki nakajima)将350餘件平面設計作品帶到了中國,時間跨度從1990年至2017年。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 《cut》第290期

回顧中島英樹27年以來的平面設計曆程,電影雜志《cut 》可以說是他設計生涯的重要轉折點。1989年,中島英樹在清水正己設計事務所參與了《cut 》創刊号的設計工作,一直到最新一期的《cut 》(第 391 期,2018年1月刊),中島英樹一直擔任《cut 》的設計與藝術指導。

rockin’on出版《cut 》是為了創造一本世界一流的視覺雜志。而在90年代初期,在資金和時間都并不充裕的情況下,中島英樹依然堅持着大量有關字型的視覺實驗,竭盡全力将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嘗試使用各種手法去充分發揮字型對讀者的潛在影響。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 《cut》第23期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cut》第116期

在為《cut 》做設計和編輯工作時,中島英樹要經常熬夜。當時的清水正己設計事務所是一家廣告設計公司,編輯設計隻是業務的一部分。“公司裡的人對我 說 ,《cut 》的活兒要等到夜裡十二點以後再做。我有過兩次連續工作五天,也就是120 小時沒合眼的紀錄。還有一次,等我回過神來的時候,手指和骨頭都被手動裁紙刀給切傷了,我沒去醫院,就用紙巾包了一下傷口,又用透明膠帶綁了一下,繼續手頭的設計工作。”中島英樹回憶道。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cut》第60期

“雖然90% 的雜志的命運注定是走進垃圾箱,不過就算有10% ,也 希望在 搬 家時不會被人丢棄,如果有0.1%能在20年後出現在舊書店裡就好了,這就是我最大的理想。”中島英樹一直抱着這樣的熱情與動力面對設計工作,這讓他能夠從最初堅持至今。

人生難得一知己。1995年,中島英樹為坂本龍一設計了攝影集《n/y》,從此二人結下深厚的緣分,至今已有23年。他們之間的合作被視為平面設計師與音樂人的合作典範,音樂與圖像在作品中彼此共存,中島英樹的平面設計對坂本龍一創作的音樂做了視覺上的轉譯。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 《cut》第75期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1999年中島英樹為坂本龍一設計的《樣本生活》一書。外包裝是一個a4大小的白色盒子,白色盒子表面用絲網印刷了一層白色,而不同的白色通過微弱的對比會産生不同的層次感。不經過仔細觀察和觸摸,是不會輕易感受得到這一特點的。

打開盒子,裡面擺放着不同尺寸的4 本白皮書以及一個半透明信封,封面的文字通過4 種不同的印刷工藝被隐藏起來。中島英樹通過對資訊的重新梳理,利用不同的尺寸、工藝和文本編排形式,創作出多種不同且與各個部分内容相對應的閱讀體驗。“tex t ”的封面文字部分反白;“ pictures”封面文字使用亮油印刷;“diary”标題文字用透明uv印 刷 ;“scope and interview ”封面資訊則用凸版印刷;半透明的信封裡面裝着被“肢解”的坂本龍一不同尺寸的身體局部圖檔,以一種“窺探”的心理重新塑造坂本龍一的形象。在“scope and interview ”中,中島英樹用黑色色塊遮擋樂譜,并且讓色塊面積不斷擴大,從單一到複雜,這種色塊變動的節奏仿佛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音樂。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cut》第63期

中島英樹與坂本龍一是一對心靈相通,能夠配合默契的摯友,他們都偏好簡約主義,并且渴望去消除音樂與設計之間的障礙。坂本龍一曾這樣評價中島的作品:“中島英樹的設計不僅給人以美感,而且處于規則的邊緣,有時還越過了邊緣。他的設計和我的音樂具有相同的意義。”中島與坂本龍一在思考問題的方式上存在着某種共通性。中島英樹與坂本龍一并不經常碰面,一年也隻有一到兩次見面的機會,但他們之間的溝通不用言語,也不是通過音樂去表達情愫,坂本龍一的思考與敏感,以及那些對他來說特殊的事情,中島英樹無不看在眼裡,并敏銳地捕捉到了它們,随即注入設計之中,正如同坂本龍一通過他的音樂所表達的那樣。二人之間的關系好比人與影子一般。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其實,坂本龍一與中島英樹還曾一起成立過“code”組合,合作出版 了實 驗作品《s/n 》。

除開商業項目的委托之外,中島英樹樂意探索一些自發項目。他認為,平面設計不止隻有商業客戶,想去做這些自發項目的原因是因為他忠于平面設計。雖然他并不認為自己是藝術家,但在這些作品中,他卻一直在身體力行地模糊藝術與設計的邊界。

2008年“ 無 限 圖 書 館 ”(infinite libraries )系列海報一共有10張。受美國視覺藝術家、作家古斯塔夫(gustavo alberto garcia vaca)的創作邀請,中島英 樹在海報中使用了“比紙更白”這一概念。當光照在海報上時,文字會變得比紙張更白。在不同的“圖書館”,也就是不同的海報中,詩歌被作為印刷元素進行放置。而每張海報都使用了不同的紙張印刷,印量設定為50張。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中島英樹為電影雜志《cut》做的平面設計

2005年4 月,中島英樹為在香港舉辦的“七人展”創作了系列海報。它是2004年在德國雜志《032c》上發表的一件作品的延續,參展設計師和展覽場地之類資訊全部被删除。中間的海報上紅色玫瑰的外輪廓,是中島英樹用原子筆畫了三次後得到的結果。他認為,隻畫為數不多的幾下是非常有勇氣的事情。當計算機可以被用來任意修改作品時,雖然自己也喜歡這種技術,但他并不确定這是一件好事。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 《我不知道什麼是設計》(i have no idea what design mean)

中島英樹通過這些對于印刷媒介的實驗與創造,讓印刷媒介的生産性站在了生産的反面——以一種具有可變性、不完美性的個人意志介入,來對抗平面設計領域因使用數位處理技術而日益增長的統一化傾向。

正是不斷的探索和實驗,讓他在設計中不斷開拓自我,打破創意的一切可能。無論如何,商業上的委托項目也好,還是自發性的個人意志表達和自我創作,都是“實驗”本身,也都是實驗存在的基本意義。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 中島英樹為坂本龍一設計的專輯《變革的世紀》

中島英樹對待平面設計的了解在1999年出版第一本作品集之後開始逐漸轉變,由一種視覺的張力轉向視覺的暗示;由引人注目的設計轉變為引人入勝的設計;由可看的設計轉變為可讀的設計。這種轉變顯然是基于他對“溝通”這件事情有了本質上更深入的了解,在極簡的視覺表達下所支撐他前進的是對于“資訊傳達”這件事情更複雜的思考。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 “無限圖書館”(infinite libraries)系列海報

平面設計作為一種傳遞資訊的溝通方式存在,但視覺并非是唯一。與單一的視覺傳達相比,“體驗”或許是一種更好的溝通。他從外部的視覺張力轉變為内在抽象的極簡表達,并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例如隻有黑暗中才會顯現的光芒;隻有在受熱之後才會顯現的圖像;隻有在仔細翻閱的過程中才會發現被隐藏的一頁,對那些願意花費時間探索中島英樹作品的人來說,以上種種都是等待被他們發現的視覺喜悅。但如果将中島英樹在設計中隐藏的秘密單純地了解為對工藝的使用,實際上是種誤判。當印刷工藝與主題緊密對應直至平行後,前者成為内容的主體,而非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中島英樹在作品裡所埋下的伏筆,恰好是讀者發現喜悅的餘地。“如果你細心地觀看我的作品,你将可以找出我對一些細節上的堅持。”中島如是說。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 中島英樹設計的圖書

中島英樹為荒木經惟設計的這本《感傷之旅2》全書隻有 32頁。但這薄薄的一冊要比厚書的設計更費心思。中島英樹通過紙張差異、圖檔順序、以及翻閱方式,建立起了完整的閱讀節奏——開始、高潮、結束與停止都在薄薄的32頁内中都得到展現,甚至還有回聲的部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是裝訂所用的紅線,這樣一根紅色的細線,讓一衆黑白照片作品多了一層淡淡的情欲或哀愁——而這也是中島英樹對于感傷之旅的最終诠釋。

在為野口裡佳設計的《太陽》攝影集的封面上,放着一個巨大的黑色長方形,這就是封面的全部,但當黑色部分受熱之後,就會逐漸顯影出一張作者拍攝的太陽照片,太陽——也是整本畫冊的主題。中島英樹使用一種特殊的溫感油墨(受熱後變透明),作為對野口裡佳作品的解讀與回應。

中島英樹的設計啟蒙是青春時代的唱片店。在唱片店裡,17歲的他看到了彼得· 薩維爾(peter saville)為 omd樂隊設計的專輯封套,這讓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當時我的感受與其說是為設計感到吃驚,更像是發現了自己原本要做的事情已經被做出來了一樣。”中島英樹說。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 中島英樹設計的專輯

中島英樹平時也很愛聽音樂,他的設計中似乎也有某種音樂性存在,曾經有人評 價中島的設計像是從未聽過的樂譜,他也有同感。但另一方面,他卻質疑音樂和圖形藝術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的這個論點。

為坂本龍一設計唱片,隻是一個開始,他還為中村一義 、sugar soul、中 谷美紀 、鈴木祥子 、福山雅治、坂本美雨等人設計過衆多的唱片封套,他經手設計的唱片總數已經超過300 張。如此龐大的數量,這幾乎等同與一個音樂的世代。

出版物的設計在中島英樹的工作中占據了相當大的體量,他長期與衆多藝術家保持緊密的設計合作,但不管是為藝術家或攝影師設計數量較少的畫冊,還是為講談社或toto出版這種主流出版社設計系列書系,他總能夠在不同的項目中找到屬于自己獨特的表達形式。當有人直截了當地說“設計就是為商業服務”時,他完全不認同:“設計師不可能在一本印量隻有100 冊的書上來追求盈利 ”。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 中島英樹為河村隆一設計的專輯《spoon/missing you》

《foil》特輯每一期都會與不同的設計師合作。在與中島英樹合作的這一期(《foil》vol.7)中,他在封面上用打孔的方式拼寫書名。中島英樹說:“這一設計靈感來自于護照,當使用過的護照被送回來時,上面總會留有凹陷下去的小洞。”而每 一本《foil》vol.7 封面上的小洞都深淺不一,沒有一本是完全相同的。經過翻閱,這些小洞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2009年,中島英樹與隈研吾合作設計了一本建築書籍——《隈研吾建築事務所有機體研究》(studies in organic kengo kuma & associates)。封面上書名文字使用了感溫油墨,用手摩擦書名時,文字的部分會消失,中島英樹用這種方式來回應書中隈研吾寫的第一篇文字《消去から有機體》。将外封取下後展開,将得到一張36×47cm大小的海報。整本書文字與圖檔的編排非常自由,并充滿細節與變化。在本書的最後部分,中島留下了24p 的空白頁面作為結尾,以一種未完成的姿态來結束設計。

幻景中的中島英樹

> 《美術手帖别冊》

來到展覽的最後,看到的是中島英樹過往的作品集與圖錄,個人作品集對于設計師而言,總是帶有某種自我總結的意味。從第一本作品集《複活》(revival)到《中島英樹 1992-2012 》(hideki nakajima 1992-2012 ),可以看到不同時期,他對于設計的了解。回憶自己的過去,他總是更期待未來,但在對待設計的态度上,他的熱情一刻不曾改變,即使是今天的中島,也從未停下對于設計思考的腳步。

今年已經57歲的中島英樹,談到“設計”,他還是那個17歲時在唱片店看到彼得· 薩維爾的設計而倍感振奮的少年。“什麼是設計?”中島英樹表示,“我會花費一生去思考這個問題,否則的話,等于是玷污了挽救了我生命的設計,以及那個崇高的、以設計為名的美麗世界。”希望通過中島英樹的展覽讓每個人面對這個問題時能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