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時報
1917年11月7日,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聖彼得堡斯莫爾尼宮舉行,蘇聯士兵在會上攻打冬宮,最後,随着武裝起義的勝利,俄國資産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整個政權都回到了蘇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十月革命"的曆史事件。因為俄羅斯月曆中的日子是10月25日,是以它被稱為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與兩個政權共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國沙皇政府迅速參戰,資産階級政黨在杜馬裡州投票支援戰争。但俄羅斯人在戰場上失敗了,在短短兩年内損失了350萬軍隊。戰争使俄國國内經濟陷入癱瘓,導緻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特别是優越統治的危機,資産階級與沙皇政府的沖突加劇。
自1917年以來,俄羅斯的危機更加嚴重。俄軍在前線多次戰敗,軍費開支巨大,政府征收各種重稅和雜稅仍收不敷出,人民必需品匮乏,物價暴漲。此時,和平、土地、面包已成為人民的三大迫切需要。3月10日,彼得格勒數十萬勞工舉行總罷工,沙皇政府使用武力控制和鎮壓他們,進一步激怒了他們。此外,彼得格勒的衛隊受到布爾什維克的影響,站在勞工一邊,最終勞工的罷工和示威變成了由士兵主導的武裝起義。這就是俄國的"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的爆發導緻資産階級和沙皇政府的分離,内閣的崩潰,政府職能的癱瘓,沙皇的被迫退位,以及推翻統治俄羅斯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局勢的快速發展表明,沙皇專政已經完全偏離了時代潮流,俄羅斯正面臨着各種深刻的危機,無法通過沙皇制度自身的變革來解決。
二月革命後,由于當時的布爾什維克比較弱,隻有2萬多人,列甯和他的同志們要麼被流放,要麼被流放到西伯利亞,要麼被關進監獄,俄國資産階級臨時政府,大多來自資産階級政黨和資産階級地主。然而,除了資産階級臨時政府之外,一個新的政權誕生了:工程師代表蘇聯。是以,俄國有一個資産階級的臨時政府和工程師代表蘇聯的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雖然這兩種制度并存,但兩者的優缺點是顯而易見的。資産階級臨時政府雖然頒布了一些改革法令,但很少兌現對人民的承諾,特别是繼續參加世界大戰的政策沒有改變,俄國人對"和平、土地、面包"的迫切願望全部破滅。代表蘇聯的彼得格勒工兵有數十萬在二月革命期間武裝起來的勞工和士兵,資産階級臨時政府從一開始就在聲望和軍事實力方面處于劣勢。正如列甯所說,蘇維埃政權沒有控制國家權力機關,而是直接依靠絕大多數人民。
十月革命是一聲槍聲
1917年3月中旬,列甯在得知俄國二月革命和推翻沙皇專政後,決定盡快回國。在回國之前,他寫了幾篇文章,概述了布爾什維克在這個重要的曆史關頭必須堅持的革命和戰略原則。列甯認為,二月革命隻是革命的第一階段,布爾什維克應該暴露資産階級臨時政府的反動本質,争取勞工和農民的大多數,把革命引向第二階段,實作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真正的工農政府。4月16日傍晚,列甯回到俄國,第二天,他在蘇聯布爾什維克代表的會議上報告了無産階級在這場革命中的使命,即著名的《四月綱要》。列甯指出,俄國目前的形勢的特點是從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第一階段由于無産階級的覺悟群組織上的缺乏,是以政權落入了資産階級的手中,第二階段把政權奪回了。此時,列甯提出了"一切政權屬于蘇聯"的口号,主張以和平的方式把政權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過來,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
1917 年 7 月,社會革命黨的克倫斯基成為臨時政府的總理,立即下令解除首都勞工的武裝,大規模搜捕示威者,并沒收布爾什維克報紙。布爾什維克試圖獲得和平權力的嘗試失敗了。十月中旬,列甯寫信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建議立即舉行武裝起義。黨中央召開會議,通過了列甯起草的關于武裝起義的決議草案。11月6日下午,武裝起義開始時,勞工紅衛兵占領了中央電報局和一些重要的橋梁。那天晚上,列甯喬裝打扮來到斯莫爾尼宮,親自指揮起義。從6日深夜到7日早晨,彼得格勒的關鍵陣地大部分被叛軍占領。7月7日6點.m,叛軍包圍了資産階級臨時政府的最後據點冬宮。.m 9點40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艾薇兒"号巡洋艦向冬宮開火,當時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正在召開,宣布臨時政府已經推翻,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已經勝利。臨時政府垮台和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俄羅斯,蘇聯在布爾什維克的上司下奪取了政權。到1918年春天,該國大部分地區已經轉移到由布爾什維克上司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在俄羅斯取得了勝利,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
打破資本主義的世界格局
十月革命是世界曆史上的裡程碑,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第一次成功實踐,它的勝利證明了列甯的理論,即社會主義可能是第一個在一國或多國取得勝利的理論,為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深刻改變人類曆史的發展程序。
十月革命實作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偉大飛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于當時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體系中,開辟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并存的新時代。蘇俄最初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制度,在人類曆史上首次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特别是帶領東歐和東亞一些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到1940年代末,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主義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形成了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陣營。
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了民族解放力量的崛起,推動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加速了世界範圍内帝國主義殖民制度的全面崩潰,深刻地改變了國際力量的平衡和世界格局。此外,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調整了戰略,用社會主義制度的一些措施來彌補自己的缺點,緩解了資本主義日益尖銳的基本沖突。可以說,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态和社會制度,仍然引領着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