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世界上第一次建立無産階級上司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勝利,開啟了從國家向世界擴張的階級鬥争。
十月革命對中國的無産階級意識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第一,它為中國勞工階級提供了宇宙意識,使中國勞工階級對中國勞工運動的認識開始超越國家範圍,把自己看成是全世界階級鬥争的一部分;
在十月革命後的第三天,《上海共和國日報》将其稱為"俄國突然政變"。從那時起,《泰晤士報》、《晨鐘報》、《太平洋報》、《勞工報》、《東方雜志》等都報道了十月革命程序、勞動制度、地主的基本反資本主義政策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

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了李大昭。他撰寫了《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著作,發表了多篇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文章和演講,如《法俄革命的比較觀》、《人民的勝利》、《玻希維主義的勝利》、《馬克思主義的我的看法》、《問題和學說的再讨論》等,并成立了馬克思理論研究學會的組織工作, 熱情地贊揚十月革命的勝利,明确批判改良主義。
李大昭指出,俄國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預示着社會主義時代的到來,是世界新文明的曙光。他強調,十月革命的勝利是民主的勝利,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是世界勞工階級的勝利,并宣稱布爾什維主義必将風靡全世界。
簡言之,布爾什維主義是代表大多數人民的意志和大多數人民的權利的主義。李大昭認為,這是"革命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為主人",目的是"打破資本家專有利益的生産制度"。
李大昭認為,"到處飛,勞動必定"的無産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是世界曆史潮流,是"一股強大的無力社會力量"。什麼皇帝、貴族、軍閥、官僚、軍國主義、資本主義,"遇上這種不恰當的潮流,就像黃葉遇見一般的秋風,一個接一個地飛翔在地上。
李大昭的文章和散文對當時有抱負的年輕人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正是在這一時期,毛澤東開始詳細了解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然後堅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從1918年到1919年,世界範圍的罷工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十月革命及其掀起的世界革命浪潮一度成為中國社會各階層讨論的焦點。羅嘉倫呼籲建立風帆做一個"潮汐小子"的世界,頗具代表性。
對此,封建軍閥和地主被譽為"過分激進主義"和"紅色邪惡"。但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産階級革命家看到了強大的政黨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這為"統一俄國、聯合共産黨、支援農業勞工"奠定了基礎。
(作者姚涵、潘樂是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紅色文化資源系列成員)
專欄編輯:于丹雲 文字編輯:夏斌 标題 圖檔來源:新華社 照片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姚漢潘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