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胜利,开启了从国家向世界扩张的阶级斗争。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无产阶级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它为中国工人阶级提供了宇宙意识,使中国工人阶级对中国工人运动的认识开始超越国家范围,把自己看成是全世界阶级斗争的一部分;
在十月革命后的第三天,《上海共和国日报》将其称为"俄国突然政变"。从那时起,《泰晤士报》、《晨钟报》、《太平洋报》、《劳工报》、《东方杂志》等都报道了十月革命进程、劳动制度、地主的基本反资本主义政策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

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李大昭。他撰写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著作,发表了多篇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和演讲,如《法俄革命的比较观》、《人民的胜利》、《玻希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我的看法》、《问题和学说的再讨论》等,并成立了马克思理论研究学会的组织工作, 热情地赞扬十月革命的胜利,明确批判改良主义。
李大昭指出,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预示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是世界新文明的曙光。他强调,十月革命的胜利是民主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世界工人阶级的胜利,并宣称布尔什维主义必将风靡全世界。
简言之,布尔什维主义是代表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和大多数人民的权利的主义。李大昭认为,这是"革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为主人",目的是"打破资本家专有利益的生产制度"。
李大昭认为,"到处飞,劳动必定"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潮流,是"一股强大的无力社会力量"。什么皇帝、贵族、军阀、官僚、军国主义、资本主义,"遇上这种不恰当的潮流,就像黄叶遇见一般的秋风,一个接一个地飞翔在地上。
李大昭的文章和散文对当时有抱负的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详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然后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从1918年到1919年,世界范围的罢工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十月革命及其掀起的世界革命浪潮一度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讨论的焦点。罗嘉伦呼吁建立风帆做一个"潮汐小子"的世界,颇具代表性。
对此,封建军阀和地主被誉为"过分激进主义"和"红色邪恶"。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看到了强大的政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这为"统一俄国、联合共产党、支持农业工人"奠定了基础。
(作者姚涵、潘乐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红色文化资源系列成员)
专栏编辑:于丹云 文字编辑:夏斌 标题 图片来源:新华社 照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姚汉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