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贾淑品:十月革命的双重逻辑与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的双重逻辑——十月革命是革命吗?

编者按:十月革命的发生,不仅符合革命的理论逻辑,也符合俄国革命在内外忧虑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实际逻辑。十月革命是历史发展中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相结合的结果。苏联的解体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这进一步从对立面验证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证明了考茨基的"早产论"是谬论。

贾淑品:十月革命的双重逻辑与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世界上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不仅落后国家和人民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而且对试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修正主义者,认为它是坚不可摧的,也是致命的打击。 以破坏性的势头粉碎了第二次国际修正主义的最后幻想。但与此同时,也有相当激烈的反对,其中国际知名的第二位理论家考茨基的"早产理论"尤其有名。虽然这种"早产理论"受到批评,但也被理论和实践证明是不科学的。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给了一些人一些道理,学术界的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持怀疑态度,批判"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早产理论"的论点重新出现,甚至考茨基的"早产理论"作为经典,而关于"补充理论"、"资本主义不可逾越理论"等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继问世, 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十月革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认识到考茨基"早产理论"的错误并加以批判,这样我们才能具有原创性和明确性,有意识地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增强理论上的自信心、道路上的自信、制度上的自信和文化的自信。

贾淑品:十月革命的双重逻辑与苏联解体

考茨基:十月革命是"早产儿"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政权成功后,考茨基写了《无产阶级专政》,其中对俄国未来的发展并不乐观,并提出了著名的"不成熟论"观点。当时,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考茨基和苏汉诺夫等人坚持认为,俄国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了,而且该国离社会主义革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说:"一个社会,即使它探索了自己运动的规律......——它既不能通过法令跳过也不能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它可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考茨基认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忘记了马克思的说法,即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一次大规模的实验,其目的是消除资本主义的"自然发展阶段",这种试验是建立在妄想的盲目超越或行政命令的执行之上的,因此认为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将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这将使社会主义"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考茨基还说,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马克思的理论相悖,即十月革命就像"一个孕妇为了缩短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时间而疯狂地跳跃,导致早产,以至于她生下的孩子通常无法生存"。在考茨基看来,俄国十月革命是列宁所代表的精英的一部分,列宁利用暴力革命以投机的方式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列宁是一个不顾理性和道德约束,只依靠铁腕取胜的革命者,十月革命是一场不成熟的社会主义革命。考茨基认为,布尔什维克已经采取措施分裂俄国的社会主义政党,这种权力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相悖,主宰了他人的思想,是一场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专制和专制革命。他坚持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和民主是不能分开的,也就是说,民主越多,越接近社会主义,当然,这里他没有解释哪一类民主,因此很混乱。因此,考茨基认为,俄国注定要走上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在暴力革命的情况下,这种道路不会持续太久,而不是通过和平改善。但这并不是考茨基所希望的。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在列宁的领导下,斯大林突出了它的优势,社会主义事业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风水,考茨基的"早产论"已经逐渐消失。但是,未能想到1991年苏联解体似乎部分是对考茨基的"早产理论"的回应,该理论被重复了。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思想潮流汹涌澎湃,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急于引用考茨基的经典"早产理论",甚至把它当作格言,学术界的少数人公开质疑十月革命的"适当性"。因此,我们如何看待考茨基的"早产理论",做出现实的分析和评价,这不仅是一个必须澄清的理论问题,也是能否真正建立"四个自信"的重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看待考茨基的"早产理论"的本质,就是如何看待十月革命,它反映了人们对十月革命的态度和对这段历史的尊重与否。

十月革命真的是布尔什维克在不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情况下,为了缩短"怀孕期"而"疯狂跳跃"、独裁和专制主义的结果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蓄意的偶然?真的是在隔热箱里体验不到暴风雨的"早产儿"吗?苏联的解体真的是考茨基"早产理论"的证明吗?当然不是,我们将逐一分析它们。

贾淑品:十月革命的双重逻辑与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的双重逻辑

十月革命已经过去近100年了,但是关于它是否为时过早、是否符合历史必然性的争论并没有停止,而是由于苏联的解体而加剧,从关于苏联成熟的适当辩论,到它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那么,您如何看待十月革命呢?这场革命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不可避免的吗?还是偶然的?

考茨基对列宁的十月革命感到厌恶,指责他刻薄和弯曲,认为十月革命的条件为时过早,并指出:"现在在俄国发生的实际上是最后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在他看来,俄国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因为他认为俄国还缺乏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客观前提,缺乏必要的物质准备,如果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那么革命就是布尔什维克创造的革命。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它们超越了或规定了发展的自然阶段。这是布尔什维克试图通过减少资产阶级革命的痛苦来走捷径的结果。这个试图缓解疼痛的"早产儿"注定会"很快"活下去。那么,革命真的如他所说吗?这就要求我们打开历史的迷雾,首先要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证明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否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马克思晚年放下了《资本论》的写作,着眼于这个问题,1877年11月,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报》杂志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批评俄国民粹主义代表米哈伊诺夫斯基的《资本论》论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成为历史哲学错误的一般社会发展道路, 批评他歪曲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俄罗斯农村公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越界。1881年,马克思认真地写了几封给查苏里克的回信,回答了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问题,对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的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给出了明确而肯定的回答。马克思指出,"俄国不能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廷峡谷,而是要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公社的一切积极成果。马克思关于俄国发展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历史发展受制于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任何革命的发生,不仅受到生产力和生产之间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的限制,而且受到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的限制。这主要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符合革命的理论逻辑和革命的实践逻辑。

(1)理论逻辑:十月革命受到俄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限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必然结果。

任何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生产力与生产矛盾的制约。如果把俄国与欧美相比,生产率与生产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发展,是否像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那么欧美革命就没有充分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欧美虽然革命的物质条件是充分的,但国内的主观条件并不存在。因为当时,欧美资产阶级采取了拉拢工人阶级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工人贵族。工人失去了革命热情,工人运动受到压制,因为他们受到伯恩斯坦主义错误思想的影响。

俄国则完全不同,首先,俄国所谓"落后"是相对于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而言的,在世界上资本主义并不落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还不成熟,任何起义都不能造就社会主义。这就是说,如果俄国资本主义不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人能够发动革命,革命是革命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条件。列宁晚年批评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关于我国革命的问题,指出俄国是东西方文明的特殊国家,受西方发达国家文明的影响,也具有东方国家腐朽落后的特点。因此,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是,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资本主义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不是特别充分,但这种不发达的生产力却受到俄国尴尬的生产关系的制约,而且困难重重。受封建专制的影响,俄国的生产关系像一双不合身的鞋子一样,制约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这从列宁对民粹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缺陷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俄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当的"市场完善论"的批评中可以看出。因此,鉴于当时俄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宜性,当时俄国革命的发生受到俄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限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造成的必然结果的限制。

贾淑品:十月革命的双重逻辑与苏联解体

(2)实践逻辑:内外问题的特殊历史条件造就了俄国革命的必然性

首先,革命的发生不仅仅是依靠经济发展,依靠自然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由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综合产生的结果。当时,俄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内部外交困境的战争背景下,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三年,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持彼此的力量平衡而为殖民地而战的咬狗战争。"战争异常加速了发展,并不可思议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战争就像一剂良药,摧毁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温暖的面纱,向世人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丑陋的面孔。列宁在战争爆发后指出,"在一切先进国家,战争把社会主义革命的口号提上了议事日程",三年的帝国主义战争不仅削弱了沙皇政府在俄国的权力和统治权上,使俄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了30年,而且战争也使俄国的国际垄断资本力量减弱。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加剧了社会矛盾,而这种局面是革命发生的合适时机,这也说明俄国既有革命的条件,也为俄国的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能够登上历史舞台,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国内的俄罗斯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并渴望改变这种状况。另一方面,受苦受难的俄罗斯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争。但这违背了沙皇政府的意愿,沙皇政府不愿意结束战争。由于对沙皇专政的战争和粮食短缺感到不满,群众、工人和士兵于1917年2月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发动了二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被推翻。但是,俄国人民对革命的热情,却是俄国反动势力的恐慌。1917年9月,科尔尼洛夫发动反革命叛乱,企图将俄国拖回专制统治的深渊。布尔什维克党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他们团结群众和士兵镇压了科尔尼洛夫的叛乱。科尔尼洛夫叛乱给人民上了惨痛的教训,即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果不能由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来维持和维持。难道我们不应该抓住当时非常有利的革命的机会,并放弃吗?在了解了科尔尼洛夫叛乱及其后果之后,我们是否必须痴迷于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疯狂跳跃"缩短社会主义"怀孕期"的结果,而不是鳄梨酱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绝不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革命,这种说法是十分不负责任的。十月革命是俄国人民被迫以极其不利的形式主动选择的结果,决不是革命。马克思还指出,先进的革命意识和思想是革命爆发的主观因素。社会形态的替代,是主体主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的过程。所谓主体主动性,主要是指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的选择性。因此,俄国十月革命这不违反生产关系必须适合于生产规律的生产条件。

其次,一切都需要详细分析。由于俄国的落后,导致俄国革命的阶级条件已经具备,为十月革命提供了良好的阶级基础。从俄国无产阶级本身的观点来看,虽然他们的人数并不多,但由于他们比较集中,革命抱负强烈,而且与农民有着特殊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关系特别密切。

第三,虽然俄国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似乎不符合资本积累的逻辑,但与贫困积累的逻辑高度一致,贫困积累越来越严重,必然导致革命,因为它为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主要条件。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产阶级"资本积累"相对应的广大工人的"贫困积累"。

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类似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因此,在俄国内外控制的情况下,生产关系就像一个脚步小的女人,这是困难的,如果旧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就会在任何地方受到控制,在不可能充分发展的特殊条件下, 旧的生产关系必须改变。

总之,十月革命的发生充分说明,历史的发展不仅受到客观规律性和历史果断性的制约,而且受到人民主体选择性和自我意识主动性的影响,是几个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当然,我们不能把"早产理论"一棍杀,从"资本积累"的意义上说的"早产理论"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盲目地、机械地复制马克思主义原著,盲目地"只"、"只有书本",而不是"只",等待客观条件完全成熟,然后机械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作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可能错失革命的有利时机,失去民主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就像一场及时的雨,拯救了时代的危机,拯救了俄国革命。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西欧国家的研究,而是在内外革命的成熟条件下盲目等待革命时代的到来。世界大战的特殊情况使得俄罗斯势必走不同于西方的权力之路,就像一个尚未分娩的孕妇,因为特殊情况造成的胎儿畸形,现在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不过,考茨基要求遵循自然法则,否则就"为时过早"啊。那位孕妇要等到预期的分娩期才能分娩,这样就可能危及胎儿和母亲的生命,这势必会犯把船雕成剑的错误。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没有俄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俄国革命的条件就不会成熟,因此,我们决不能促进和人为地提高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这是布尔什维克党在未来发展中,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同社会党人所设想的差距,这是列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他反复强调十月革命胜利后十月革命的特殊性,他指出:"在世界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革命......不是由于俄国无产阶级,也不是因为它比别人先进,相反,资本主义特别软弱落后,军事战略特别困难。可以说,1917年的十月革命决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正是资本主义落后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结果。

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总体上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基本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绝不是头脑发热、冲动的产物,也不是少数领导人意志的产物。列宁充分表明,俄国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之后,俄国仍然需要革命的特殊时间和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俄国革命的特殊时间和条件。

贾淑品:十月革命的双重逻辑与苏联解体

苏联的解体和演变是背离社会主义建设逻辑的必然结果。

苏联的解体和演变真的像一些人所呼吁的那样否定了十月革命在历史上的必然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可以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来解释。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表明,十月革命是正确的选择。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十月革命是俄国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背景下进行的,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俄国人发动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比先进国家容易,但是,要继续下去,直到最终取得胜利,即充分组织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就更难了。对此,列宁有清醒的认识,他并不认为俄国已经发展了生产力,他意识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的困难和曲折远远大于我们想象的。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列宁不仅务实,而且果断果断,在他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不怕困难和艰辛,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在顽强的斗争中与国内外的敌人和各种困难作斗争, 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起初,列宁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计划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各种弊端,政策无法实施。列宁充分认识到俄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固有的缺点和困难。他及时总结了教训,并坦率地承认"现实生活让我们错了"。列宁通过不懈的探索,根据俄国国国情制定并实施了新的经济政策,符合我国经济文化落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行道路。

列宁死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被德国法西斯主义蹂躏和经济发展致命破坏的条件下,在人民不说话和战争造成的破坏的环境中,为了在西方资本主义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的条件下,坚持和巩固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胜利成就, 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卫国战争,取得了胜利。这难道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吗?斯大林早期的高度集中计划模式旨在满足战争和美苏竞争的需要。虽然斯大林模式存在许多缺点,如强调中央集权,相对缺乏民主和法治,官僚主义蔓延,存在严重问题,但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表明,"早产理论"与斯大林模式没有必然的关系。

列宁早在《论中国革命》中就对考茨基对十月革命的经典论断进行了抨击,即"十月革命的道路行不通,苏维埃俄国不能活下去"的经典论点被驳斥。列宁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考茨基性格中的腐败和保守主义,他认为考茨基以俄国缺乏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为借口,否定俄国革命,其实他不懂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俄国能够抓住已经出现的有利的革命形势,根据形势的变化,抓住主要矛盾,夺取政权而不失时机,善于利用机会,抓住机会和必然的辩证法,既不违反法律,而且是机械的、消极的等待机会,从而错失机会。所以,有人会说苏联现在正在解体,没有得到"早产理论"的证实吗?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弄清楚的是,苏联的解体是否可以用来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苏联解体后,有人厚颜无耻地点亮了考茨基"早产论"的旗帜,他们认为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动乱,恰恰证明了十月革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历史用响亮的耳光打在苏联共产党的脸上, 这反过来又验证了考茨基的"天才预言"。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苏联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贾淑品:十月革命的双重逻辑与苏联解体

(2)苏联的解体是由于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背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

苏联的演变和最终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造成这些复杂原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在领导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规律",没有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偏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 所以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而是官僚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是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俄罗斯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形势下形成的,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在那个特殊时期,斯大林为了调动一切力量来应对法西斯战争,必须"高度集中",后期为了集中建设,集中于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必须高度"集中"。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世界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这种集中、不民主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更典型的是形成了一个特权阶级,这些人高高在上,他们忘记了革命的初衷, 忘记了人民的利益,但为了他们自己的特权,除了一切忘记。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使国家政权正常化,他们放弃了阶级合作,失去了民主法治的纠正机制,获得了官僚特权和腐败,导致了社会主义的扭曲和恶化,被人民抛弃了。在1980年代,这些高层特权领导人并不关心人民的利益,而是对他们享受的物质利益充满热情。由于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僵化的制度、臃肿的行政结构、效率低下、缺乏民主和破坏法治,苏联不仅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而且由于长期缺乏强大而必要的监督机制,导致个人或少数人专横、政治弊端不断出现。当戈尔巴乔夫当选新党总书记时,他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但问题是如何改革?苏联僵化的制度早已存在缺陷,苏联的特权阶级已经脱节,到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偏离了人民的轨道。他们自私而贪婪地认为,如果改革真正民主化,他们将不再享有特权,相应的权力将被减少或限制,而原来的社会主义机制将限制特权,虽然他们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但他们将无法随意积累财富,他们的子孙后代将无法享受他们带来的特权和财富;这是关于转向资本主义。在苏联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他们可能获得物质利益,成为享受的群体,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剥削群体。1988年,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改良派",主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党改组,提出改革政治制度的任务,回应了这个特权阶级的要求,满足了他们的阴暗心理。正是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民主社会主义"的口号,并采取了导致苏联解体的暴风雨般的、勇敢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人道、民主社会主义"表面上看,好像很适合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但实际上,他的民主、人性是无阶级的、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他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宗教教义、原则,人人都可以加入,即共产党加入到全民的党中去, 这不仅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而且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其本质是混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别,否定国际上的阶级斗争,否定阶级分化,把苏联引向资本主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产生了三个主要后果:第一,在人们的思想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二是培养各种对立。第三,它催化了民族分裂主义。冰冻三英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以人们可能想知道为什么群众对危机漠不关心,或者为什么他们不阻止苏联的解体。这主要是因为苏联人民长期处于斯大林官僚专政的僵化制度中,远离民主政治,导致人们不仅对改革漠不关心,而且缺乏经验,无法参与政治改革,这也可以回答为什么苏联一夜之间解体,而且过程如此顺利。

可以看出,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复杂,但与十月革命的成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戈尔巴乔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谓的"人道、民主社会主义"改革路线,没有坚持社会主义,丧失了共产主义信仰,偏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 社会主义变成了一些人追求的个人欲望,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因此,苏联的演变和最终的解体,不能归咎于十月革命道路的失败,也不能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相反,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不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建设逻辑的失败。这样看来,考茨基关于"早产"的预言,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恰恰相反,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正确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企图以"和平和长期"的方式进入社会主义,只能是一个梦想。但是,考茨基的"早产论"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药剂,它也不时提醒人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到它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缺点,必须意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和循序渐进性。

引用:

《马克思与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D) 卡尔。考茨基:《考茨基选编》,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6页。

(D) 卡尔。考茨基:《考茨基选集》,王学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5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462页。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

《列宁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列宁收藏,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6页。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3页。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

(作者:贾树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资料来源:Frontier,No. 2,2018)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