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作者:紅星新聞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編者按:

你知道嗎?世界上最寬的橋梁已在成都建成。

成都東西城軸線西臨都江堰城青城路,東至三周外城界,全長149.2公裡,分為西、中、東三段。其中,沿江大橋位于簡州新城區東段,根據設計,大橋最寬處為79米寬,主梁标準寬度可達68米。建成後,大橋将超越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橋梁埃及萬歲大橋,寬67.3米,成為新的吉尼斯紀錄。

鹭江大橋也是"價值與力量并存"的橋梁。橋的主塔通過提取紫紅色花朵輪廓的柔和形狀,原始的花形空間橋塔形狀,通過太陽神鳥的形狀細化,橋的側面立面被建造成神鳥的形狀,防拉斜拉就像神鳥的翅膀展開。建起了"金沙神鳥繞太陽,金城芙蓉水開"的獨特之美。

縱觀曆史,成都建造的橋梁不勝枚舉,如九眼橋、彩虹橋、萬福橋等,不僅是幾代人的記憶,更是一座充滿故事的橋梁。近日,紅星新聞文化頻道計劃推出巴望文化專家袁廷東的獨家專欄系列,繼董見文波(6)之後|世界上最寬的橋梁在成都開通,聽袁廷東講述成都橋過去的故事,看着袁廷東回憶起更多的橋往事。

幾十年來被稱為彩虹橋,一個美麗的誤區?

彩虹橋在成都著名的時代,可以說是沒人知道。但是你知道嗎?彩虹橋實際上并不叫彩虹橋,而是叫南河橋。

在現在的彩虹橋的北側,舊城牆(拆除)位于南河上,那裡曾經有一條名為柳樹街的河邊街道。近年來,在福府河南河改造期間,柳陰街被徹底拆除,今天的金立東路是在柳陰街和其他幾條老街的基礎上建造的。拆除前,柳蔭街是成都典型的河畔街道,小平房,綠瓦屋頂,鋪砌的門,白桦樹,小茶館......1990年9月的一個下午,著名作家三毛來到這裡,似乎找到了她一直在找的東西,要麼進了茶館,要麼進了小院子,要麼赤腳坐着,成都攝影師小泉拍了一套照片。三毛非常喜歡這組照片,尤其是赤腳坐着看右前方的照片,已經成為代表三毛的經典形象。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作家三毛攝影小泉,1990年

改革開放後,成都建立了東城根街的南延線,現在是溫上路。這條路一直往南走,就是著名的武侯峪,如果經過武侯峪,就需要在南河上建一座新橋。1996年,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建設,這座形狀像飛虹一樣的南河新橋誕生了,命名為東城根街南燕線南河大橋(因其靠近柳蔭街,簡稱柳陰大橋),橋面寬34米,橋長65米, 三拱肋像三道絢麗的彩虹劃過天空,是以雖然橋體上清晰地刻着"南江大橋"三大字,浪漫的成都人還是稱它為"彩虹橋"。

自2001年以來,成都花了五年時間開展著名的"暢通工程",以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彩虹橋再次獲得改頭換面的機會,成為露娜多姿多彩的時尚橋。近年來,在照明工程的支援下,夜晚的五彩彩虹橋已成為成都的新景觀。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彩虹橋(紅星新聞簡介攝影記者張直)

南江上的彩虹橋深受市民歡迎,是以成都在北門府河上建造了這樣一座美麗的拱橋。為了區分它們,成都人分别稱它們為"北門彩虹橋"和"南門彩虹橋"。事實上,"北門彩虹橋"的正式名稱是星彙橋。

今天,彩虹橋已經超過二十五年了。一直以來對"藝術名"的存在,不能活在這個名字裡,顯得有些不舒服。但為什麼這不是另一個完整的呢?彩虹橋這個名字所引發的美麗誤區,是成都人骨子裡浪漫性格的表象。這也給城市建設勞工敲響了警鐘,未來給建築命名,能不能這麼積極嗎?你能浪漫甚至有趣嗎?

萬福橋,一座有福的橋

萬福橋,是不是隻是聽名字就覺得不尋常?是的,這真的很不尋常。

萬福橋位于人民北路與人民中央公路之間,俗稱人民北路大橋,始建于新中國成立之初,是鐵路北站和市中心的通行通道。之是以叫"萬福橋",是因為這裡曾經有一座老橋叫萬福橋。而老萬福橋的名字,也因為離萬福寺不遠。這座寺廟被稱為網民廟,明朝被稱為萬佛寺,萬福寺,在明代正德時代被摧毀。雖然萬福寺早已消散在曆史的塵埃中,但萬福橋的名字卻流傳了下來。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萬福橋上紅梅花開(紅星新聞)

萬福寺橋梁的建造時間不詳,最早記載于清朝同期的"成都縣志"。清朝最後一次翻修是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位于今天的萬福橋下遊。是一座"長五尺寬"的石木廊橋。橋上布滿了木制的酒吧畫廊,兩端都有亭子,橋上經常有小販出售,興奮不已。這座橋的最大特點是橋的兩端和中間都有寺廟。橋北有東嶽廟,橋南有水廟,橋中間有迷你型廟。有寺廟的地方必須人口稠密。當時這個地方位于成都西北部的進城區,木材市場也位于這個街區,屬于城市西北部最熱的地區之一。中外著名婆婆豆腐,出生在萬福橋的頂端。

舊萬福橋的橋頭堡上有一塊金匾,上面寫着"萬福來王朝"的字樣。過去,成都人把這枚金子當成祝福的吉祥物。新婚夫婦結婚時,很多人不得不載着花車到這裡去一座橋上,叫"踩橋",祈求好運,是成都民間文化中一個非常活潑的内容,當時,正是今天在合江亭上越過"愛斑馬線"的第一聲。除了新婚夫婦,春節15号前,還有很多人為了吉祥而來到萬福橋"踩橋"。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1947年。

1947年夏天,這座古老的木橋在成都最大的水文記錄洪水之一中被摧毀(當時有60多座橋梁被洪水摧毀)。它沒有按原樣修複,隻為行人建造了一座簡單的木橋。不幸的是,這座木橋在1954年再次被洪水摧毀。再次修複的木橋也是一座簡單的木橋。1959年,在老萬福橋的上遊,一座連接配接人民北路和市中心的鋼筋混凝土橋建成通車,風雨飄搖的舊橋自然被廢棄。新橋原名人民北路大橋,1981年正式命名為萬福橋,保留了"萬福"元素,成為曆史上古萬福橋的記憶遺物。

新的萬福橋機身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福"字,橋的中間刻着一根大蝙蝠,依然是傳統的"福"符号。從古老的祈禱神殿,到今天的交通,萬福橋雖然少了過去的煙花,但它仍然是一種祝福文化,對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和生活方式有着深遠的影響,記憶切片。

東門大橋,四川軍抗日戰争從這裡開始

說到東門大橋,今天的年輕人都比作一條繁忙的金融街。作為老一輩的成都人,雖然他們的記憶也有繁榮,但更多的是四川軍的靈魂記憶。

成都人今天被稱為東門大橋,即"東門",是古老的成都通往城門東門的洞,清代叫盈英門,是成都最熱鬧的城門。門外有一座老橋,叫做東門橋。成都過去沒有飛機、火車和汽車,要出門,一是乘船穿過閩南河向南,在宜賓進入長江通江大海;

東門橋最早的記錄是在宋代發現的,當時宋人黃虎福在"毛亭客語"中稱這座橋為玉金橋,明朝也被稱為玉金橋,清朝改名為長春橋。可以看出,古人不僅在南江,而且在富河金,兩條古河都是美麗清澈的母河。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光緒十二年(1886年),東門橋進行了兩次翻新,形成了一座三洞石拱橋,兩側有石欄杆。新中國成立後,東門大橋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擴建和改造,古橋的身影早已儲存完好。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20世紀40年代的東門大橋(翻拍自《成都市建設百年經典地圖集》)

在老一輩成都人的紀念中,從東門進城,步入東門大橋,遠處城門洞矗立在四川軍抗日紀念雕像上。這座雕像建于1944年,老成都人被稱為無名英雄紀念碑。雕像是一名從四川出來抗日作戰的士兵,帶着草鞋,一把大刀,一件鬥篷,兩隻神的眼睛,直視東方,一張無所畏懼的臉。

就是所謂的無四川軍。抗日戰争期間,四川軍出兵350多萬人,在異國他鄉死亡64萬人,同期兵力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完全沒有抗日戰争條件的情況下,四川軍的英勇、輝煌的成就、慘重的傷亡,可以說是震天動地的幽靈。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人民公園(紅星新聞攝影記者劉海雲)

四川軍走出四川,大部分部隊從韶城公園(人民公園)宣誓師後,從東大街走出城門洞,穿過東門大橋,向抗日前線走去。東門大橋是數十萬四川軍上前線的必備之地,也是英軍陣亡之魂的故鄉。而這座雕像,是中國著名雕塑家劉開元先生承載着四川人民的希望,辛勤、耗時的傑作,是曆年完成的。把這座雕像放在這裡是非常深刻的。

有的老成都會有這樣的回憶:那一年,寒冷的冬月深夜,"無名英雄紀念碑"總會擺在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前。也就是說,是成都人民的心。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四川軍抗日陣亡者紀念碑(紅星新聞資訊圖攝影記者王紅強)

哆啦A夢轉星,這四川軍抗日紀念館終于回到了人民公園大門,回到了自己的出發地,依然朝東,仿佛死了。現在,城牆不見了,城門洞已經不複存在,但東門、東門橋、東路,這些随着幾代的成長而得名,一直延續到今天。現在,戰争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國家富強,四川軍英勇無畏的形象,依然深深烙印在成都人民心中,永遠不會被遺忘。在我眼裡,還有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圈。

南橋,百年大變遷最美的廊橋

廊橋是橋梁與房屋的結合,不僅具有休息、交易、交流和娛樂的功能,還有一些或公共文化空間的寺廟。成都現存最著名的廊橋屬于安順廊橋和都江堰南橋。其中,南橋因其作為古代渭江源第一座橋梁的美譽而受到成都人的喜愛。

廬山融雪給渭江帶來清澈的水流,從都江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逐漸形成巨大的灌溉體系,滋生了肥沃的成都平原。南橋位于都江堰運河第一工程下側的渭江河下遊,是江源的第一座大橋。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都江堰南橋(紅星新聞簡介)

南橋長約45米,寬約10米。赤柱竹竹,橋頭重屋檐亭,雕梁畫樓,古色古香,美觀。橋體詩畫,彩色雕塑與雕塑藝術完美融合,美觀,是真正資質的"水美術館"。站在南橋上望向上遊,千裡萬裡山,回頭望去下遊,滾的河水洶湧澎湃。随着夜幕降臨,南橋一開始的中國燈光又有了一番風光,啤酒廣場上擠滿了人,街頭藝人做出了一些才華橫溢的表演,噓聲、歌聲、笑聲交織在這裡。五顔六色的霓虹燈倒入河水,陰影多好看,為動感的南橋增添了幾分活潑。

别看今天南橋華麗耀眼,沒想到一路走來,也經曆過苦難,一直經曆過風霜。

南橋原名"淩雲橋",後改名為"靈虛橋",清代改名為"普濟橋"。因為隻有從老灌溉縣城南門走百幾步,直導路,是以俗稱南橋。它經曆了繩索橋,木樁橋,石橋,石結構橋到鋼筋水泥和木結構的組合演變。

南橋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民國的"顧志文"普濟橋銘文中:"普濟橋,一座南橋"。這座建在内河上的橋是古古的,李兵秀都江堰系統工程在成都已經修建了七座橋梁,想來這裡還應該建一座。今天,我們面前的普濟橋,已經從普通的木橋變成了始于清朝四年的木廊橋。

據光緒《灌縣記載》記載,1878年冬天,丁寶軒大修都江堰,建成後多年修複了兩千多銀、兩,進而完成了普濟大橋的建設。這座橋在1898年被沖走,當時渭江被洪水淹沒,畫廊被洪水淹沒。由于1933年的戰争,它被修複并被強行拆除。戰後對南橋的修複增加了一個"寨門",白天開放,晚上關閉。1958年,岷江再次發生洪水,浮木堵塞了橋洞,南橋再次被摧毀。随後,南橋由閩江水運局改建,木橋樁改建為混凝土橋,普濟橋正式更名為"南橋"。因為以前的南橋經常被沖走,是以都江堰一直流傳着"灌溉縣出南門,沒辦法"的俚語。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改革開放後,南橋迎來了人生的巅峰。橋面拓寬,翼廊、橋體、通道拓展,成為一座宏偉的古廊橋式景橋。2008年汶川地震後,南橋被确定為一座危險的橋梁。并由近百名技藝精湛的工匠緊張修繕,終于呈現出如今的絢麗亮相。

在走廊裡,《遠古愛情節奏》《清明水圖》等彩繪為震撼之作盛。杜甫、陸佑、于勝璇、楊勝軒、郭沫羅、餘秋玉等數十首家族詩都列在其中。橋頭堡多彩的珍稀鳥類和動物的形狀與《赫瑞特的打擊》《水莽金山》等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如今的南橋,與以往相比,已經完全轉變為視覺享受與功能輸出相結合的水藝博物館,并被列入成都曆史建築保護名錄第九批。

以數字命名的橋梁

過去曾有兩個有趣的聯想,是內建都老街的數位名字命名為:"三官四聖七胡同,百壽萬福橋"。"三加四在上工會得到七,是加法;其實成都除了很多街道以數字命名外,還有很多橋以數字命名,名字也很不錯。

别以為你跟我來數:一心橋、兩仙橋、三洞橋、彪馬橋、五桂橋、七星橋、八裡莊橋、九眼橋、十二橋、百花潭橋、萬裡橋......倒計時将是一條龍。成都自古水系相傳以來,橋牌很多故事自然會更多,那麼,在這些數字橋梁中,隐藏着什麼樣的舊時代呢?

孔橋和心橋

成都有一條叫洞橋的街道,這裡清代有一條叫磚的小河,為了友善各類建材的運輸,特意在河上建了一座小紅砂岩拱橋,隻有一個橋洞,是以叫孔橋, 後來這裡形成的街道被稱為洞橋街。1925年翻新後,拱橋變成了一座平橋。今天,磚塊和孔橋已經消失,隻留下了兩個地名。

從一洞橋街往東是一條心橋街,它的名字是因為過去這裡在灌溉渠裡有一座單孔石橋,橋頭有一座小廟,當地人取"一心佛"的意思來命名這座小橋,叫一心橋。

兩座仙女橋

找不到第二座仙橋?沒錯。

然而,在清初,确實有一座橫跨沙河支流的木闆橋。木闆橋後來更新為一座美麗的石橋,被稱為第二仙橋,也被稱為仙女橋。随着城市的發展,第二仙橋被拆除,但仍作為該地區的名稱。

第二座仙橋的名字來自于過海的八仙。傳說,陸東彬和韓香子在這裡相遇,成都人建造了一個兩心派,以紀念陸漢的兩位神。是以,這座橋緊挨着第二座仙女,它被命名為第二座仙橋。

過去,第二仙橋的兩個特色最有名:一是仙橋兩朵豆花;成都每年春天舉辦最熱鬧的花藝集市,縣城郊區紛紛湧向這裡,史無前例。如今,第二屆仙橋早已是一個區,沒有黑幫乞丐的影子,而是在成都理工大學周邊推出一張新的名片。

三孔橋

三孔橋曾經是橫跨兩河的三孔石拱橋。在很多人眼裡,似乎沒有河流或橋梁。但直到民國初期,這裡還是青波綠柳、江灣等帶狀,是以這一段河段也被稱為"帶河",三洞橋頭緊挨着第二條江的老漢字号川菜館"帶河草廳"就這樣得名了。

既然這座橋是三孔橋,可以稱為三孔橋,成都當然不能隻有三孔橋,比如說,在沙河上有一座橋,上、中、下三孔,卻沒有成為街道名稱。

龐瑪橋

在古代,一套四匹馬的汽車,即所謂的馬,是榮譽的象征。栾馬橋,原名勝仙橋,漢代大文昊馬山從成都到當時的首都長安,在離開之前秘密決定,到長安,如果不騎高車馬,就不再踏入地下。正如今天人們所說,這對北京的發展,如果不開奔馳寶馬,将再也不會面對成都。後來,如果司馬山成名,易進回到了家鄉,這座橋就叫盧馬橋。直到現代,這座橋仍然建在古老的上升仙女水面上,即今天的沙河。

應該提醒的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小馬橋,而不是古老的小馬橋,它的位置略有移動。今天的沙河是新中國成立後形成的新河,經過深挖拓寬了原老沙河的舊河道。原來的木石橋被拆除,而在改道的沙河上建造了一座新的鋼筋混凝土立交橋。

五桂橋

五桂橋,曆史上有五棵月桂樹嗎?這是一個不好的詞。

五桂橋這個名字從這裡來,而且很快就消失了。它位于一座前木橋上,橫跨古老的沙河,被稱為龜橋。後來,人們覺得不夠優雅,于是把改成了五桂冠。五桂橋沙河邊有一條路,叫曲坡路,聽起來地名很優雅,也從原來的不雅"烏鴉坡"優雅。過去,亂葬坑很多,經常叫烏鴉在這裡,在人們的心目中,烏鴉為非索特代表,然後把烏鴉坡改成古色古香的坡。五桂橋,曲亞坡包裝更新,是傳統地名優雅的典型代表。

此外,五座命名的橋梁,還有武府橋、武定橋等。

七星橋

七星橋不是一座橋,而是七座橋的統稱。

李兵秀都江堰,内河兩條主要支流,引江下城成都,兩江,修建七座橋梁,一座長星、二星、三星、四彜星、五尾星、六星、七星,上七星,統稱七星橋。

唐千福三年高高建羅城,使廬江改道,七座橋隻留下百萬裡橋,橋,其餘的都逐漸被毀壞。七星頂端的長星橋,就是今天的邁爾斯橋(俗稱老南門大橋)。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20世紀50年代的萬裡橋(翻拍自《老成都》

成都還有八裡莊橋、九眼橋、十二橋、白花潭橋、萬裡橋等,如果官員有興趣,可以自行查閱資料,本文不再贅述。自古以來就有橋梁,過去的橋梁,隻是過水,現在的橋梁,還有垂直疊加的道路。城市越來越大,橋梁越來越建,計數,還是那些古老的橋梁是最有說服力的故事,你不覺得嗎?

編輯:李傑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有望獲獎!)

棟見文博⑦丨一心橋、二仙橋、三洞橋、驷馬橋、五桂橋……聽袁庭棟講成都橋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