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讓您分享一些有趣的,重要的,有意義的故事。這些故事基于勞倫·斯萊特(Lauren Slater)的《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實驗》(The Greates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 of the 20th Century)。
勞倫·斯萊特(Lauren Slater)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和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但在該大學教授"非虛構文學中的創意寫作"。她将《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實驗》翻譯成英文,是《打開斯金納的盒子:20世紀偉大的心理實驗》,很明顯,中文版的名字背後有一個引人入勝的營銷故事。這本書講述了10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但"20世紀最偉大的"是否必須被誇大,或者原始的英文文本是否符合現實。

在這本書的前言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筆者14歲時,養了一隻還沒睜開眼睛的小浣熊,以為根據"印記效應",浣熊會模仿她的行為,結果,她的習慣越來越像這隻浣熊,喜歡晚上出沒,手到池塘裡抓魚, 甚至黑眼圈也越來越明顯。事實上,美國心理學家溫斯洛普·凱洛格(Winslop Kellogg)做了一個實驗,将新生的黑猩猩和剛出生的兒子一起撫養長大,這個實驗持續了九個月,然後不得不停産,因為他的兒子們看起來越來越像黑猩猩。這兩個實驗或故事或故事可能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人類模仿可能是所有物種中最強大的,人類在人類社會中隻能是人類。
說到幼兒期的模仿,不妨把它擴大一些。《猿泰山》的創作可能借鑒了《艾維隆男孩》(The Averon Boy),一個裸體男孩在野外被發現赤身裸體,就像1790年代在法國南部森林地區發現的野生動物一樣。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部的一個小鎮上,兩個名叫卡馬拉和阿瑪拉的女孩被發現,她們無法像人類嬰兒一樣學習。《泰晤士報》2007年1月19日報道稱,高棉發現一名生活在野外的女子,據說她很小的時候就意外迷路了,像野獸一樣生活,不會說人類的語言,還有生活習慣。
第1章講述了斯金納的故事。這一章的開頭提到了斯金納兩歲的女兒,她把她的寶貝女兒放在他設計的盒子裡,導緻她成年後患有精神疾病,然後在31歲時開槍自殺,後來指出這不是真的,而且被關在盒子裡的女兒, 黛博拉還活着,沒有患上精神疾病。斯金納可能是最具争議的心理學家之一,因為他是行為主義的代表,有着激進的觀點:他認為人沒有自由意志,人類行為隻是強化的結果。他的書《瓦爾登湖二世》被認為是威權主義的宣言,而《超越自由與尊嚴》被評論家描述為"告訴我們如何通過馴服狗來馴服人類"。人的尊嚴受到了挑戰,是以他受到了攻擊,這種現象在人類曆史上發生過不止一次,比如"日常心說"(宗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的出現,而達爾文的進化論至今仍受到攻擊。
在斯金納的章節中,有一個小故事,作者和她的丈夫使用斯金納的行為主義方法,讓他們的孩子學會誠實地睡覺,否則嬰兒總是哭泣,讓成年人身心疲憊。這反過來又涉及到一個有争議的話題,寶寶是否應該在擁抱時哭泣,或者實施"哭泣免疫法",讓它學會哭累入睡。在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第6章發表他著名的猴子實驗之前,公衆對行為主義有廣泛的信仰,哈洛的實驗改變了人們的看法。
哈洛的大學生和研究所學生跟随斯坦福大學著名的智商專家馬斯洛博士,他帶來了一位著名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博士生。有趣的是,作者稱哈洛為"心理學界的李安",這是對李的認可還是對哈洛的欣賞?不,從叙述中可以猜到,作者在嘲笑哈洛喜歡"嘲笑"。
另一個有趣的故事是,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原名哈利·以色列(Harry Israel),表現得非常糟糕,以至于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是以他懇求他的導師泰曼(Tyman),泰曼無法抗拒他的請求,将他的姓氏改為"以色列",那就是"哈利·哈洛"。
為什麼哈洛的猴子實驗會産生如此大的影響?一句話,這個實驗證明了愛的力量。在他的實驗中,年輕的猴子與母猴分開,年輕的猴子可以接觸兩個裝置來代替母猴,即代孕,一個是可以定期提供牛奶代孕的電線制成的,一個是毛絨制成的不能提供牛奶代孕,根據以前的理論,年輕的猴子應該喜歡與以前的代孕呆在一起, 因為線代孕滿足了生存需求,但事實卻出人意料,小猴子更願意和媽媽在一起。這反映了觸摸和撫摸對靈長類哺乳動物幼崽的重要性。這還不是全部,幾年後這些幼猴長大了,它們出現了溝通障礙,無法正常相愛、繁衍!愛不僅僅是觸摸,而是關于運動和玩耍。這是從猴子的悲劇中獲得的經驗,我希望人類的父母不要犯這樣的錯誤。
這本書既有實驗又有故事,可讀性很強,但作者的女性視角帶有更多的個人情感傾向,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以篇幅為限,其他章節中的實驗和故事隻是簡要總結,如果有很多人喜歡這篇文章,那就做個介紹吧。
第2章講述了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做過許多有趣的實驗,比如測試"小世界"理論(六度分離理論),比如在紅燈下駕駛另一輛車,在它開始按喇叭之前看後面需要多長時間——汽車越貴,其他車主忍受的時間就越長。電擊實驗證明了權威的影響,如果有人明确掌握着發号施令的權力,别人就會放棄思考,盲目服從。有趣的是,在實驗中挑釁性地抵制實驗者不斷增加電壓指令的"英雄"成為優秀的士兵,實驗中一個非常順從的人變成了特立獨行的同志者(在實驗前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
第3章講述了大衛·羅森漢姆的故事。1972年,剛剛獲得心理學和法學雙學位的羅森漢姆發現,很多人以精神疾病為借口逃避征兵,于是他找了八個朋友做一個實驗:冒充精神病患者去醫院。沒想到這種情況會再次發生,九個人在精神病院被捕。
第4章講述了旁觀者效應的故事。1964年,紐約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犯罪事件,一名上夜班回來的職業女子被一名槍手用刀砍傷,持續了35分鐘,簡·諾維斯反複呼救,38人透過窗戶看卻沒有伸出援助之手,最後有人在為時已晚時報警。最初,《紐約時報》以四行形式報道了此案,但後來報道了旁觀者的細節,引發了軒然,燈塔國家的公民和我們國内的鍵盤手一樣咆哮着,應該公布旁觀者的名字并受到懲罰。心理學家戴利(Daly)和拉丹(Radan)在一系列實驗中揭示了這個謎團。
第5章講述了認知失調的故事,并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會犯錯誤,知道錯誤,然後變得更糟。
第7章講述了心理學家亞曆山大的故事,他通過實驗證明成瘾更多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不是身體因素的影響。
第8章講述了記憶心理學家洛夫斯特的故事,他的記憶是被建構的,他容易影射,在沒有出生的情況下編造虛假的記憶。
第9章講述了醫學教授肯德爾(Kendall)進行的海蝸牛實驗的故事,該實驗發現了與長期記憶密切相關的化學物質。
第10章講述了腦葉白質切除術前的故事,該切除術為一位醫生赢得了諾貝爾獎,但至今仍受到批評。
你對哪些故事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