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故事: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故事

本文旨在让您分享一些有趣的,重要的,有意义的故事。这些故事基于劳伦·斯莱特(Lauren Slater)的《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实验》(The Greates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 of the 20th Century)。

劳伦·斯莱特(Lauren Slater)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和波士顿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但在该大学教授"非虚构文学中的创意写作"。她将《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实验》翻译成英文,是《打开斯金纳的盒子:20世纪伟大的心理实验》,很明显,中文版的名字背后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营销故事。这本书讲述了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但"20世纪最伟大的"是否必须被夸大,或者原始的英文文本是否符合现实。

故事: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笔者14岁时,养了一只还没睁开眼睛的小浣熊,以为根据"印记效应",浣熊会模仿她的行为,结果,她的习惯越来越像这只浣熊,喜欢晚上出没,手到池塘里抓鱼, 甚至黑眼圈也越来越明显。事实上,美国心理学家温斯洛普·凯洛格(Winslop Kellogg)做了一个实验,将新生的黑猩猩和刚出生的儿子一起抚养长大,这个实验持续了九个月,然后不得不停产,因为他的儿子们看起来越来越像黑猩猩。這兩個實驗或故事或故事可能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人類模仿可能是所有物種中最強大的,人類在人類社會中只能是人類。

故事: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故事

说到幼儿期的模仿,不妨把它扩大一些。《猿泰山》的创作可能借鉴了《艾维隆男孩》(The Averon Boy),一个裸体男孩在野外被发现赤身裸体,就像1790年代在法国南部森林地区发现的野生动物一样。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部的一个小镇上,两个名叫卡马拉和阿玛拉的女孩被发现,她们无法像人类婴儿一样学习。《泰晤士报》2007年1月19日报道称,柬埔寨发现一名生活在野外的女子,据说她很小的时候就意外迷路了,像野兽一样生活,不会说人类的语言,还有生活习惯。

故事: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故事

第1章讲述了斯金纳的故事。这一章的开头提到了斯金纳两岁的女儿,她把她的宝贝女儿放在他设计的盒子里,导致她成年后患有精神疾病,然后在31岁时开枪自杀,后来指出这不是真的,而且被关在盒子里的女儿, 黛博拉还活着,没有患上精神疾病。斯金纳可能是最具争议的心理学家之一,因为他是行为主义的代表,有着激进的观点:他认为人没有自由意志,人类行为只是强化的结果。他的书《瓦尔登湖二世》被认为是威权主义的宣言,而《超越自由与尊严》被评论家描述为"告诉我们如何通过驯服狗来驯服人类"。人的尊严受到了挑战,所以他受到了攻击,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不止一次,比如"日常心说"(宗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的出现,而达尔文的进化论至今仍受到攻击。

故事: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故事

在斯金纳的章节中,有一个小故事,作者和她的丈夫使用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方法,让他们的孩子学会诚实地睡觉,否则婴儿总是哭泣,让成年人身心疲惫。这反过来又涉及到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宝宝是否应该在拥抱时哭泣,或者实施"哭泣免疫法",让它学会哭累入睡。在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第6章发表他著名的猴子实验之前,公众对行为主义有广泛的信仰,哈洛的实验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故事: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故事

哈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跟随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智商专家马斯洛博士,他带来了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博士生。有趣的是,作者称哈洛为"心理学界的李安",这是对李的认可还是对哈洛的欣赏?不,从叙述中可以猜到,作者在嘲笑哈洛喜欢"嘲笑"。

另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原名哈利·以色列(Harry Israel),表现得非常糟糕,以至于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他恳求他的导师泰曼(Tyman),泰曼无法抗拒他的请求,将他的姓氏改为"以色列",那就是"哈利·哈洛"。

故事: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故事
故事: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哈洛的猴子实验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一句话,这个实验证明了爱的力量。在他的实验中,年轻的猴子与母猴分开,年轻的猴子可以接触两个装置来代替母猴,即代孕,一个是可以定期提供牛奶代孕的电线制成的,一个是毛绒制成的不能提供牛奶代孕,根据以前的理论,年轻的猴子应该喜欢与以前的代孕呆在一起, 因为线代孕满足了生存需求,但事实却出人意料,小猴子更愿意和妈妈在一起。这反映了触摸和抚摸对灵长类哺乳动物幼崽的重要性。这还不是全部,几年后这些幼猴长大了,它们出现了沟通障碍,无法正常相爱、繁衍!爱不仅仅是触摸,而是关于运动和玩耍。这是从猴子的悲剧中获得的经验,我希望人类的父母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这本书既有实验又有故事,可读性很强,但作者的女性视角带有更多的个人情感倾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以篇幅为限,其他章节中的实验和故事只是简要总结,如果有很多人喜欢这篇文章,那就做个介绍吧。

第2章讲述了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做过许多有趣的实验,比如测试"小世界"理论(六度分离理论),比如在红灯下驾驶另一辆车,在它开始按喇叭之前看后面需要多长时间——汽车越贵,其他车主忍受的时间就越长。电击实验证明了权威的影响,如果有人明确掌握着发号施令的权力,别人就会放弃思考,盲目服从。有趣的是,在实验中挑衅性地抵制实验者不断增加电压命令的"英雄"成为优秀的士兵,实验中一个非常顺从的人变成了特立独行的同性恋者(在实验前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

第3章讲述了大卫·罗森汉姆的故事。1972年,刚刚获得心理学和法学双学位的罗森汉姆发现,很多人以精神疾病为借口逃避征兵,于是他找了八个朋友做一个实验:冒充精神病患者去医院。没想到这种情况会再次发生,九个人在精神病院被捕。

第4章讲述了旁观者效应的故事。1964年,纽约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犯罪事件,一名上夜班回来的职业女子被一名枪手用刀砍伤,持续了35分钟,简·诺维斯反复呼救,38人透过窗户看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最后有人在为时已晚时报警。最初,《纽约时报》以四行形式报道了此案,但后来报道了旁观者的细节,引发了轩然,灯塔国家的公民和我们国内的键盘手一样咆哮着,应该公布旁观者的名字并受到惩罚。心理学家戴利(Daly)和拉丹(Radan)在一系列实验中揭示了这个谜团。

第5章讲述了认知失调的故事,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犯错误,知道错误,然后变得更糟。

第7章讲述了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的故事,他通过实验证明成瘾更多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不是身体因素的影响。

第8章讲述了记忆心理学家洛夫斯特的故事,他的记忆是被构建的,他容易影射,在没有出生的情况下编造虚假的记忆。

第9章讲述了医学教授肯德尔(Kendall)进行的海蜗牛实验的故事,该实验发现了与长期记忆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

第10章讲述了脑叶白质切除术前的故事,该切除术为一位医生赢得了诺贝尔奖,但至今仍受到批评。

你对哪些故事感兴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