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敢問路在何方——張春和他的《顧名思義學太極》

作者:駐馬店網
敢問路在何方——張春和他的《顧名思義學太極》

張春在美國洛杉矶為外國弟子示範手臂和小手臂成135度,如何化解外力。

敢問路在何方——張春和他的《顧名思義學太極》

張春花了十三年時間寫太極專著《太極拳》。

溫/于曉林 李東發

吳道太極

張春是馬店裡的一張名片,近20年來,天南北太極拳愛好者,通過他的中國國術史有一種開創性的"太極線式标準化定位教學方法",千裡到禮拜老師學習藝術,才知道在河南省南部,有一個人在絕地武士陵的地方——馬店。

張淳花了十幾年時間寫出的《如太極拳如名》,并不是太極教學的通俗讀物,一經出版,很快引起了中國國術界,尤其是太極拳界的關注。它完全颠覆了傳統太極拳手法,從幾百年的師生教學形式上,進而創造了一個新的标準化教學體系。

是什麼力量讓一個擁有30多年太極教學實踐的國術家,敢于挑戰自我,打破思維的慣性,用13年的時間實作"拳擊書"的新含義?說起他最初的想法,正是從那些年長的太極拳愛好者那裡,在廣場上認真而執着地比"太極"的畫作萌芽。張春認為,這種動作失真、粗暴的拳擊,不是必備的"太極拳",不僅不能達到健身的效果,還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張春節力學原理之前,一直在太極拳教學實踐中,将其上肢運動總結為三個關鍵角度,即:一招定位,當手臂與小臂之間的角度變成135度時,抵抗外力最強,當手臂與鎖骨之間的角度為135度時, 弧度最飽滿,阻力和力最好,當手臂與肋骨之間的角度為45度時,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肋骨。

傳統的陳太極83風格,複雜,不利于普及。張春想象,如果應用"三個角度"的基礎上,打造出簡單而不失标的集,對于太極拳的普及和推廣,無疑是有廣闊前景的。是以,他繼承了中國著名的太極拳大師——張志軍恩師"末端領先、雙頭冰壺"理論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套"十六式陳太極拳"。

标準定位

張淳給人的印象是,他簡單粗犷,不善于言辭。然而,在"真人不露面"的表象下,卻暗示着他迷戀于大智慧和洞察力所發出的太極事業。

張春在推廣他的"十六式"時發現,其整套方式,90%的手部動作都處在五個特别有利于經絡、氣血奔跑的姿勢。是以他把它命名為1,2,3,4,5。後來他發現,兩隻手的定位如果同時按照"尖端強度"的原則做一點連接配接,就是太極分解動作。如果你把一個又一個的分解動作連接配接起來,那就是标準的太極拳風格。等等,如果這五隻手都固定在一個方面,加強訓練,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初學者達不到标準的問題。

但是,讓一個從未接觸過太極拳的初學者從一開始就把他的五隻手放在适當的位置有多容易呢?有一天,當張淳糾正一個學生的動作時,突然腦洞打開了:如果有專門的工具,這五隻手的動作固定,不斷練習,依靠肌肉獨特的記憶功能,就可以擁有那些在大腦中形成慣性的人。一旦他沒有這樣做,他就開始設計他理想的"行動定位器"。一周後,當他把一個帶有位功能的不鏽鋼架子固定在一個學生身上,用夾具綁住他相應的關節,并在有限的範圍内做了五個手部動作時,他立即在現場得到了效果。依靠這種簡單實用的"學習太極樂器",學生的行動到位一目了然,沒有老師的訓示可以自我糾正,大大提高了效率。随着應用的不斷完善,張昢原有的"太極動作定位器"已經更新到第三代,成為他"太極螺紋标準化定位教學方法"的亮點。

此外,他還将教學程式制作成CD-ROM。學生在練習室裡不需要老師講道,自己播放電視的标準定位動作,可以一步一步地練習。

繼承的連續性

從2000年釀造創新太極教學理念,到2012年《如太極拳名思——張春123太極線标準化定位快速入門教學方法》一書出版,整整13年。

"顧名思義,太極拳"在職業和業餘太極拳選手中很受歡迎近十年。一些全國知名的太極拳大師,不斷在講課和教學中引用張淳的三個"角度",這無疑是他對創作"角度"的高度肯定。燕大學國術學院特意邀請張春參觀學校,雙方達成協定,委托張春在原有"24式"的基礎上進行"标準化"的更新和完善,并将他的"标準化定位教學法"移植到其他類型的教學實踐中。美國洛杉矶的一家太極拳館了解到,中國馬甸城有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為太極拳事業做了這麼偉大的活動,非常令人欽佩。他們通過各種管道聯系張春,邀請他到美國講學三個月。去年年初,他們突然萌生了在洛杉矶打造"張春标準化教學太極拳館"的願望,并派人商量此事。

張春介紹

張春,馬店居民,1964年出生。他目前是馬店太極拳聯合會的主席。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在1984年太極拳比賽中獲得75公斤級冠軍。1985年至1987年連續3年擔任文縣陳家溝太極拳比賽場主裁判。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承人,在繼承太極拳大師張志軍"盡心盡力,雙頭冰壺"理論的基礎上,結合30多年的教學實踐,打造了一套規範的太極拳教學體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