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敢问路在何方——张春和他的《顾名思义学太极》

敢问路在何方——张春和他的《顾名思义学太极》

张春在美国洛杉矶为外国弟子演示手臂和小手臂成135度,如何化解外力。

敢问路在何方——张春和他的《顾名思义学太极》

张春花了十三年时间写太极专著《太极拳》。

温/于晓林 李东发

吴道太极

张春是马店里的一张名片,近20年来,天南北太极拳爱好者,通过他的中国武术史有一种开创性的"太极线式标准化定位教学方法",千里到礼拜老师学习艺术,才知道在河南省南部,有一个人在绝地武士陵的地方——马店。

张淳花了十几年时间写出的《如太极拳如名》,并不是太极教学的通俗读物,一经出版,很快引起了中国武术界,尤其是太极拳界的关注。它完全颠覆了传统太极拳手法,从几百年的师生教学形式上,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化教学体系。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拥有30多年太极教学实践的武术家,敢于挑战自我,打破思维的惯性,用13年的时间实现"拳击书"的新含义?说起他最初的想法,正是从那些年长的太极拳爱好者那里,在广场上认真而执着地比"太极"的画作萌芽。张春认为,这种动作失真、粗暴的拳击,不是必备的"太极拳",不仅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还会对膝关节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张春节力学原理之前,一直在太极拳教学实践中,将其上肢运动总结为三个关键角度,即:一招定位,当手臂与小臂之间的角度变成135度时,抵抗外力最强,当手臂与锁骨之间的角度为135度时, 弧度最饱满,阻力和力最好,当手臂与肋骨之间的角度为45度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肋骨。

传统的陈太极83风格,复杂,不利于普及。张春想象,如果应用"三个角度"的基础上,打造出简单而不失标的集,对于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无疑是有广阔前景的。因此,他继承了中国著名的太极拳大师——张志军恩师"末端领先、双头冰壶"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十六式陈太极拳"。

标准定位

张淳给人的印象是,他简单粗犷,不善于言辞。然而,在"真人不露面"的表象下,却暗示着他迷恋于大智慧和洞察力所发出的太极事业。

张春在推广他的"十六式"时发现,其整套方式,90%的手部动作都处在五个特别有利于经络、气血奔跑的姿势。所以他把它命名为1,2,3,4,5。后来他发现,两只手的定位如果同时按照"尖端强度"的原则做一点连接,就是太极分解动作。如果你把一个又一个的分解动作连接起来,那就是标准的太极拳风格。等等,如果这五只手都固定在一个方面,加强训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初学者达不到标准的问题。

但是,让一个从未接触过太极拳的初学者从一开始就把他的五只手放在适当的位置有多容易呢?有一天,当张淳纠正一个学生的动作时,突然脑洞打开了:如果有专门的工具,这五只手的动作固定,不断练习,依靠肌肉独特的记忆功能,就可以拥有那些在大脑中形成惯性的人。一旦他没有这样做,他就开始设计他理想的"行动定位器"。一周后,当他把一个带有位功能的不锈钢架子固定在一个学生身上,用夹具绑住他相应的关节,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了五个手部动作时,他立即在现场得到了效果。依靠这种简单实用的"学习太极乐器",学生的行动到位一目了然,没有老师的指示可以自我纠正,大大提高了效率。随着应用的不断完善,张昢原有的"太极动作定位器"已经更新到第三代,成为他"太极螺纹标准化定位教学方法"的亮点。

此外,他还将教学程序制作成CD-ROM。学生在练习室里不需要老师讲道,自己播放电视的标准定位动作,可以一步一步地练习。

继承的连续性

从2000年酿造创新太极教学理念,到2012年《如太极拳名思——张春123太极线标准化定位快速入门教学方法》一书出版,整整13年。

"顾名思义,太极拳"在职业和业余太极拳选手中很受欢迎近十年。一些全国知名的太极拳大师,不断在讲课和教学中引用张淳的三个"角度",这无疑是他对创作"角度"的高度肯定。燕大学武术学院特意邀请张春参观学校,双方达成协议,委托张春在原有"24式"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的升级和完善,并将他的"标准化定位教学法"移植到其他类型的教学实践中。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太极拳馆了解到,中国马甸城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为太极拳事业做了这么伟大的活动,非常令人钦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张春,邀请他到美国讲学三个月。去年年初,他们突然萌生了在洛杉矶打造"张春标准化教学太极拳馆"的愿望,并派人商量此事。

张春介绍

张春,马店居民,1964年出生。他目前是马店太极拳联合会的主席。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在1984年太极拳比赛中获得75公斤级冠军。1985年至1987年连续3年担任文县陈家沟太极拳比赛场主裁判。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承人,在继承太极拳大师张志军"尽心尽力,双头冰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30多年的教学实践,打造了一套规范的太极拳教学体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