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9月8日電(記者梁傳松)"這個内閣可能是延安時期的'遺物'。9月8日,黃石居民張亞生撥打楚天都市報熱線,稱他的姨媽在與王振開國元勳在延安工作時,将王震的軍事檔案櫃帶回黃石公園,他想把檔案櫃捐贈給文物部門。鄂玉祥軒指揮部舊址負責人看完檔案櫃後表示,應該是1970年代的物品,并沒有收藏價值。
現年60歲的張亞生是黃石原毛紡織廠的一名勞工,退休後一直住在黃石公園。最近,在打掃原黃石毛紡廠的宿舍時,他忽然想起曾經擔任黃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姨媽,已經離開了一個檔案櫃。張亞生告訴楚天都市報,姑姑名叫曲思義,是四川省通江縣人,參加過長征。

談到檔案櫃,張亞生記得,1986年照顧退休姑姑時,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王仁到黃石公園看望了他的姑姑。看到走廊裡的櫃子,兩人在一起吃晚飯的時候就聊了起來。"我聽到一句話,'這是王的胡子櫃。在延安逗留期間,王震将軍有一個綽号叫"王胡子",張說。他的姨媽曾與王震将軍一起工作,王震将軍懷疑内閣被王震将軍使用,後來被他的姨媽搬到了黃石公園。為此,他曾聯系過湖南浏陽王震紀念館,但對方認為證據不足,沒有再聯系他。
張亞生說,他的父母來自江蘇省少紅,他的祖父張開元在解放前移居台灣。解放後,他的父母在吉林工作。在他出生時,由于家庭困難,他的姨媽回到了黃石公園工作,他的父母把他寄養在那裡。1969年,他的父母從吉林搬到了大冶柳仁鎮,十年後全家搬到了黃石公園。
"這證明我爺爺把它捐給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張亞生拿出一張中國革命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手寫便條,1984年從台灣繞過日本回到大陸的祖父,用右手書和餘文的手寫信将其捐贈給國家。1988年,當他的姨媽去世時,他把櫥櫃搬到了他的宿舍,因為幾個表兄弟和表兄弟都在田裡工作。
記者看到,放在張亞生宿舍的櫥櫃表面油漆已經脫落,但儲存比較好。記者查閱了《黃石城智人》,看到曲思義出生于1912年,1933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在農業革命戰争期間,他擔任紅四軍第30和第28團的通訊員,監督員和排長。
抗日戰争期間,曆任第385旅、獨立旅、新十旅司令員、連長、連長、營長、山西舜縣軍隊委員會主任。解放戰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曆任新四軍第3師師長、黑龍江省安達縣保安隊隊長、嫩江軍區獨立團副團長、東北軍區第169師衛生部政委副團長。中國民間志願軍殘餘部隊主任,政治委員會成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湖北省軍墾局黨委副書記、湖北省農機廠廠長、黨委書記,中共黃石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黃石市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曲思義參加了25000英裡的長征。抗日戰争期間,他參加了"百團戰争"。他參加了數百場戰争,并七次受傷。他被授予三等八十一勳章、三等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等解放勳章。
大眼祥軒總部舊址負責人明鵬看到内閣說,從勞工的角度來看,内閣應該是1970年代的項目。明鵬分析,從延安到黃石,當時的條件是不能帶來這麼大的内閣。如果是四十件物品,櫥櫃被用作那種銅環的拉拔器,而櫥櫃抽屜則用于鑿下搖桿的凹陷,是以王震将軍不可能使用櫥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