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商财務實習生李旭雅/溫
近日,上海海河藥業研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河藥業")IPO被擱置。該公司此前估計市值高達315億元人民币,經過兩輪質疑後被擱置,這在IPO曆史上是罕見的。
顯然,海河藥業并沒有逃脫上海市委關于研發獨立性和股權轉讓的尖銳質疑,因為公司背後的問題太大了,不能視而不見。

多長時間可以接受或全部接受?
據悉,海河藥業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專注于抗惡性良性腫瘤創新藥物發現、開發和商業化的自主創新生物技術公司,現任董事長丁健于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截至招股說明書釋出之日,海河藥業目前正專注于抗惡性良性腫瘤領域的8種化合物,其中7種處于臨床研究階段,1種化合物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也就是說,沒有産品可用,都處于研發階段。
同樣令人吃驚的是,海河藥業自成立以來成立的19個項目中,除HH3806項目外,其他項目均已獲授權引進或共同開發,而用于自身研發的專利卻很少。
喜歡從同行那裡購買藥品專利,然後後期研發和商業化的不僅僅是海洋和藥品,很多其他自诩為"創新藥企"的公司也這樣做,業界稱這種做法為Licese-in模式。
這種方法有利有弊。對于制藥公司來說,研發要求都大大降低,對于許可方來說,通常給予個别地區的授權,一項專利可以N次銷往不同的國家。大多數藥物研發在臨床階段都會失敗,可謂"九死生命",但一旦研發成功,将面臨數億的利潤。
截至2020年底,海河藥業已在中國、美國、日本等主要國家申請了62項授權發明專利。因為專利和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海洋和藥物需要不斷的融資才能生存。
根據招股章程,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月至9月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别為人民币1.73億元、人民币4.28億元、人民币2.93億元及人民币4.28億元,報告虧損總額為人民币13億元。
據悉,早在去年7月海河藥業就宣布完成12億B輪融資,2019年2月公司已赢得1.466億美元A輪融資,該公司的股東名單不乏華平投資、華蓋資本、君聯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
盡管海河藥業準備上市失敗,但一旦成功發行股權10%-25%,海河藥業的估值可能在126億美元至315億美元之間,市值可達數百億美元!
豪華團隊還是豪華騙局?
早在2011年,上海藥業研究所與張江科投資共同出資成立了海河藥業的前身海河有限公司,當時海河藥業還是一家國有企業。随着張江股份的轉讓,海河藥業的大股東慢慢變成了綠谷集團和西藏南江。
2016年至2018年,綠谷集團與西藏南江各轉讓數億美元股權給"局外人"丁健成為公司實有控股人、董事長,海河藥業成為民營控股企業。
海河藥業聲稱不再與該藥有關聯,但丁健此前曾擔任該藥總監,2014年他仍擔任藥物研究所藥理學團隊負責人,該所多年來一直支援海藥和該藥。
2017年,海河藥業向綠谷集團的子公司綠谷藥業借了4500萬美元,綠谷集團甚至與綠谷集團位于同一位址。是以海和毒品似乎也與綠谷集團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真正的公訴人丁健還是存在"持有"的嫌疑。
值得注意的是,天巡顯示,綠谷集團設定國内禁藥廣告最多的是。中央電視台新聞曾将綠谷集團的三類藥品稱為"騙局",綠谷集團的其他藥品"雙菱固體"被列入全國"非法藥品廣告公告"多達800次,是國内最大的藥品非法廣告。
業内人士透露,國記憶體在一些資金陷阱:投資機構和醫療行業大亨組成了一支"奢侈品團隊",專門針對國内外熱門目标項目,然後公司迅速融資拿下項目,擴大團隊,兩三輪下行,估值已經上升,雖然項目進度遠不及估值飙升的速度。這個故事有點類似于現在的海洋和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