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個孩子都應該上一門故土鄉情課

作者:中工網

講講北京老字号的來曆、為玉河曲橋設計改造方案、化身胡同宣傳“小導遊”……在本市近日召開的中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專題交流研讨會上,東城區黑芝麻胡同國小集中展示的“地緣課程”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何謂“地緣課程”?簡單說就是一門“故土鄉情”課,展示的是學校所在地域的珍貴文化與曆史傳承。這些年,為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教育部出台綱要,明确要求中國小開展實踐活動課程,不少學校都花了很多心思。就拿黑芝麻胡同國小來說,依托于鼓樓腳下、中軸線北端等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上線了校史課程、胡同課程、大運河課程、中軸線課程四大子產品,讓孩子們走出去、接地氣,在觸摸胡同肌理、踏訪玉河故道中感受老北京的文化魅力。而随着對腳下土地、風土人情的了解增進,小小少年不僅對生活的感悟加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認同之感也更加濃厚。

有人說,故鄉就是每個人在生命之初,探頭看到的世界。而這方天地,不隻是容納生活的實體空間,也包含了豐富的民俗風物,接續千百年的文化傳承。不管是曆史沿革、文化鄉音,還是一磚一瓦、一街一店,都構成了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确認歸屬的共同記憶。但不得不說,這些年,發展日新月異,城市加速變遷,共同的地理凝聚力在空間層面逐漸松弛,越來越多的人與腳下的土地出現疏離,甚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不知家鄉的名字來曆。”是以,從曆史文脈中寄托情感,在親近家鄉風物中體認歸屬,就顯得尤為必要。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應該上一門“故土鄉情”課,将其納入課堂從娃娃抓起,無疑會讓這種情感依歸更牢固。

孩子的“故土鄉情”課怎麼上?在筆者看來,相較于宏觀抽象的科普,具體可感的身邊事更能引發共鳴;相較于匆匆忙忙的“打卡”,真探訪慢體驗更能觸動人心。尤其對于北京來說,坐擁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曆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紅牆黃瓦見證了歲月滄桑,尋常巷陌有說不完的故事,随便“取一瓢”都能大放光彩,也能讓孩子們在獨特體驗中獲益匪淺。學校不妨立足所處地域,挖掘特色,做出趣味。在引人入勝上下功夫,在落細落小上花力氣,“故土鄉情”這門課就能實實在在入腦入心。

在影片《我和我的家鄉》最後一個章節中,主人公有句樸素的話異常動人:“我是在一個小山村裡長大的,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不管走多遠,家鄉這個詞,永遠是我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在變動不居的原子化社會,希望類似“地緣課程”這樣的熏陶活動多一些,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鄉,記住自己的鄉愁。(範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