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齡化的趨勢下,時間銀行在一代人中,一定無法維持生計。事實上,所有國家的老年保障制度都存在問題。(ICphoto/Instagram)
近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與北京大學人口研究院聯合釋出了《中國時光銀行發展研究報告》,選取了中國20個省份的54家時光銀行機構作為研究案例。
時間銀行的倡導者是埃德加·卡恩(Edgar Kahn),他是一名美國人,自願參加公共服務,将"服務時間放在銀行裡",并在遇到麻煩時能夠用銀行的時間換取其他人服務的時間。這種模式将"時間"與"公共利益"聯系起來,并鼓勵社群成員積極利用閑暇時間幫助有需要的人。
Time Bank已經出現在30多個國家,全球有超過一千個不同的組織或機構稱為Time Bank。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很多人對時間銀行寄予厚望,希望建立以社群為基礎的時間銀行服務老年人,倡導"今天服務,享受明天"的理念,讓年輕人、老年人和老年人身體健康,利用閑暇時間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務, 以換取他人的未來服務。
目前,中國時間銀行尚未形成規模,該地區隻有少數時間銀行,而且是分開的,"賬戶"無法通過交易所。我國城市人口流動率高,在一個地方為老年人停留幾個小時,到其他地方,時間銀行查賬,是沒有意義的。這也是國家時間銀行的問題。最早引入時間銀行的概念是在台灣的"智工部隊時間銀行",成立十多年,隻有11個"提取",主要原因是義工站不夠密集。
但更大的挑戰是,時間銀行對勞動力的"儲存"是非标準化的,難以轉換。
在時間銀行裡,人工要分辨種類,貴嗎?根據時間銀行的哲學,似乎每個人的工作時間之間不應該有差別。事實上,一些時間銀行現在向每個志願者提供一張支票,代表支付了多少時間。給某人一隻手,接受一張支票。反過來,其他人幫助自己并向他人支付支票。這種檢查不區分勞動。
但是,時空銀行中勞動者的結構顯然會受到社會崗位結構的限制,即勞動更簡單,勞動不那麼複雜。一個男人能得到更稀缺的教授時間來幫助一個老人洗碗嗎?當所有提供洗碗服務的100名勞工都需要教授的醫療服務時,誰應該決定誰應該接受這項服務?
如果把時間銀行、人工分門别類,有貴的,那麼,一小時的醫療服務,能換幾個小時的洗碗服務嗎?誰将決定這個比例?如果所有勞動力都是平等的,就會有人用劣質服務換取高品質的服務。
這種情況還沒有發生,也許部分原因是時間銀行不夠大。最早進入時間銀行的人是公益性強或經濟教育水準高的人。随着銀行規模越來越大,公地悲劇,壞錢驅逐好錢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
這隻是目前的勞動力交換,考慮到老年是30年的勞動力交換,老齡化将變得更加嚴重,不确定性甚至更大。
今天的年輕人相對較多,他們通過動員好,在"未來取款服務"的誘導下,能夠說服今天的年輕人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獲得"支票",以便将來取款。但再過30年,當他們長大後,能夠提供服務的年輕人将會越來越少。此檢查實際上可以提取的工作将受到很大損害。
例如,社群有1 000人,其中10%是老年人,60%是年輕人,30%是兒童。年輕人每人提供10小時的服務,而老年人可以獲得更多的服務,總共6000小時。三十年後,由于老齡化,第一代老年人死亡,當年輕人變老的比例占60%時,年輕人的比例下降到30%,兒童的比例隻有10%。此時老人要求提取自己積蓄的6000小時服務,但年輕人每人提供10小時的服務,總共隻有3000小時。這相當于支票的折扣。今天的年輕人,一個小時的工作,30年後隻能換半個小時。隻有隻享受服務而不支付勞動力費用的第一代老年人才能利用廉價。
這個模型比較簡單,現實情況是,勞動力的儲存和提取是不間斷的,損失也是連續的、漸進的、長期的。隻要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改變,除了第一代,每個人的工作都會打折。社群時間銀行是這樣,一個國家的時間銀行也是如此。
是以,在老齡化的趨勢下,時間銀行在一代中,一定無法維持生計。事實上,所有國家的老年保障制度都存在問題。對于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養老保障制度,國家将采取各種方式進行移動和修複。但對于自願時間庫來說,空間會小得多。
是以,如果時代銀行能夠大規模複制,它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并且将在全國範圍内有一個估值驚人的大平台。另一方面,如果時間銀行僅僅依靠參與者的善意,它們就沒有取得大規模成功的機會。
當然,在社會上,基于人的善意、互助,甚至不求回報的心态,小規模的時間銀行仍然具有其積極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可以作為社群治理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平台和工具,但應該了解的是,它不具備大規模運作的邏輯。
(作者為上海财經法律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劉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