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挖煤炭到挖“文化”——太原小窯頭村的“蝶變”之路

作者:新華社用戶端
從挖煤炭到挖“文化”——太原小窯頭村的“蝶變”之路

小窯頭村外景。(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張建明供圖)

驅車從太原市區向東出發,才鑽進東山沒多久,一座具有北方特色的村落便映入眼簾。古色古香的傳統院落、餘音繞梁的古琴聲聲、穿着漢服合影留念的遊人……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

眼前這個地方叫小窯頭村。說起村裡的變化,71歲的老村支書李麟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回憶道,曆史上,村子因為盛産煤炭開了不少煤窯,是遠近聞名的産煤大村,“靠挖煤雖能填飽肚子,但環境破壞嚴重,大夥兒的生活品質一直上不去。”

随着政府對環保工作的重視,2005年開始,村裡的煤礦開始關停,周邊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也被陸續清退……然而,環境雖有了改善,但村集體經濟斷源,村民一下沒了收入,人們整天唉聲歎氣,整個村子都死氣沉沉。

彼時,剛擔任村委會主任的賈志明面對眼前毫無生氣的小窯頭村一籌莫展:到底做點啥才能帶領村子走出困境?發展方案幾經易稿,一直沒有形成定論。就這樣,村子的窘迫一直持續了多年,直到兩位非遺傳承人的入駐。

從挖煤炭到挖“文化”——太原小窯頭村的“蝶變”之路

這是制作古琴的工具。(新華社記者王菲菲 攝)

2015年,兩位非遺傳承人在村裡租下了兩個院子并把工作室搬了過來。他們的入駐,開始吸引一些同行前來交流,為幾近“空巢”的小窯頭村注入了久違的人氣。

這細微的變化,被賈志明捕捉到了。他開始思考,村裡空院那麼多,為什麼不吸引更多非遺傳承人入駐,形成規模效應?

這個想法得到了上級上司的支援,他們認為小窯頭村交通便利、村落風貌保留較好,是塊可以好好打造的文化“璞玉”。

“多年來,非遺項目大都散落在民間,生存狀況不好。我們的初衷就是想開辟一個保護非遺項目的場所,讓傳統的手工藝人體面地生活。”太原市杏花嶺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張文盛說。

很快,在各級政府的支援下,村容村貌改造工程和簽約工作有序進行,到2018年小鎮開張時,共吸引21位非遺傳承人入駐。

走進今天的小窯頭村,穿梭于一座座風格獨特的傳統院落,古樸厚重的清式傳統家具、惟妙惟肖的賈氏泥塑、悠悠不絕的古琴聲……讓人沉浸在文化的盛宴中。

從挖煤炭到挖“文化”——太原小窯頭村的“蝶變”之路

非遺傳承人張浩正在制作古琴。(受訪者供圖)

“入駐小窯頭村後,政府在政策和費用上給予了實質性幫助,還經常組織各種活動,我們的影響力顯著上升,經營狀況也越來越好。”非遺傳承人張浩說,原來制作一張古琴平均售價在七八萬元,現在幾乎翻了一番。

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張建明表示,非遺小鎮的設立不僅對保護、宣傳非遺項目大有裨益,各項目之間互相借鑒,也有助于創作力的提升,形成裂變效應。

從挖煤炭到挖“文化”——太原小窯頭村的“蝶變”之路

非遺傳承人張浩正在演奏古琴。(受訪者供圖)

小窯頭村的“蝶變”也讓村民們的精神風貌發生了巨大轉變。李麟說,過去冬閑,人們的娛樂活動就是打麻将和串門,而現在,大人們沒事就領着孩子觀摩老師授課,婦女們還學起了刺繡、剪紙,村裡的“文化味兒”越來越濃。

如今的小窯頭村已經開始“出圈”。每逢周末,前來參觀、遊玩的人絡繹不絕,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一年下來收入能有10多萬元。”經營着一家民宿的村民馬月仙說,自己已經72歲,要說種地,什麼活兒也幹不了了,而靠開民宿,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賈志明補充道,對于搬出去的村民,光靠出租院子就能平均增收達到3萬元,村集體收入也超過了60萬元。

“随着村容村貌的持續提升和更多非遺項目的入駐,我們未來将拓展文化研學、鄉村旅遊等更多内容,把小窯頭村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文化‘高地’!”賈志明說。(記者解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