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們都在幹啥?愛因斯坦當時在中國

衆所周知,諾貝爾委員會在正式宣布之前的幾分鐘到一個多小時通過電話通知獲獎者。而且很驕傲,平時不考慮時差,想必好消息有權利打擾對方睡覺。

這導緻這樣一個事實,即赢得世界大獎的人中有一半是在睡夢中;其中一半是狩獵,購買食物,上課,或在廚房,酒吧,船上......

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場面",見證了這個百年大獎的真實性、豐富性和生動性。它本身已成為諾貝爾獎的一部分。

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們都在幹啥?愛因斯坦當時在中國

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騷擾電話"

幾天前,諾貝爾委員會在推特上對今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兩位獲獎者進行了簡短的采訪,記錄了這兩位加州教授是如何得知他們獲獎的:

當電話從瑞典打來時,Arden Pataptian教授正在睡覺,畢竟在美國是深夜,當然沒有懸念。但委員會不知道通過什麼管道聯系阿登教授92歲的父親,他的電話最終喚醒了阿登。當委員會邀請他回答一兩個簡單的問題時,阿登教授說:"現在是午夜,可能說的話聽起來并不聰明。

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戴維·朱利葉斯(David Julius)教授也沒有被告知該獎項,因為委員會沒有自己的電話号碼。在最後一刻,教授的妻子與委員會總書記進行了交談,總書記表示,她将在三分鐘内宣布諾貝爾獎的結果,并要求她在一小時後回電。然後教授認為這是一個惡作劇,并決定不回應。直到他在廚房的桌子上打開電腦,他才看到諾貝爾獎的現場直播。

委員會期望獲獎者作出回應,因為幾乎每年都是這樣。這也是諾貝爾獎本身的一部分。委員會樂于看到教授們面對"驚喜"的表現,否則很難解釋為什麼他們今天在社交網絡上如此友善,但也堅持電話的老派聯系資訊;以及為什麼故意總是以瑞典為中心,假裝不知道另一個半球在黑暗中。

去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哈維·阿特(Harvey Arter)教授說:"當電話第三次響起時,我生氣地下了床。另一位獲獎者查爾斯·賴斯(Charles Rice)在.m淩晨4:30接到一個電話,第一反應是:"實驗室裡發生了事故!"

同樣在去年,該委員會未能聯系新科學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之一,斯坦福大學教授保羅·米爾傑龍(Paul Milgeron),而是"騷擾"了保羅的同僚和鄰居羅伯特。淩晨2點30分.m,羅伯特和妻子敲門,告訴保羅這個好消息。門禁攝像系統捕捉到了曆史性的時刻:保羅在睡夢中醒來,不耐煩,幸運的是很快就明白了發生了什麼,"哇"一聲哭了起來。

2018年經濟學獎得主羅默(Romer)對4a.m電話同樣不滿意,連續挂斷了兩次電話:"我沒有接聽,因為我接到了太多的垃圾郵件電話"和"我認為這是另一次騷擾"。"

諾德豪斯是另一位與羅默分享該獎項的教授,直到結果公布後才通過,委員會主席說,"也許我們打電話太早了,他還在睡覺。"-這不是一件明确的事情嗎?"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 - 電話挂斷是因為對方不懂英語。

2002年,一名43歲的日本從業人員田中在上班的路上,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除了知道是國際長途和另一邊的英語外,田中一對電話内容非常混亂,他不明白,甚至以為遇到了一個騙子,随便應付了幾句話就挂斷了電話。

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溝通效率方面,諾貝爾委員會可能無法比對一些銷售電話。

獎品總是留給那些沒有準備好的人

2007年10月11日,記者和攝影師聚集在多麗絲·萊辛位于倫敦西北部第六區的家門外。這位老太太剛剛被宣布為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然而,目前,諾貝爾獎獲得者本人正在雜貨店購物。

四十分鐘後,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和她的兒子從一輛黑色的計程車上下來,看到了很多錄影機和一群攝影師。她茫然地以為自己在拍一部電視劇。

1965年,蘇聯作家肖洛霍夫憑借作品《敦國的寂靜之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消息宣布時,他正在外面的森林裡打獵。後來,在斯德哥爾摩領獎時,他告訴會場:"得知獲獎的那天,我向空中開了兩槍,除了掉落兩隻大蜻蜓之外,還不小心丢掉了諾貝爾文學獎。"

由于其獨特的評選規則,諾貝爾獎100多年來一直緻力于将神秘感保持到最後。是以,獲勝者總是以"你在說什麼?那是我嗎?"驚訝于面具,到"好吧,我明白了!"狀态的簡潔。

驚喜?雖然不能說沒有,但基本上可以算是不存在。畢竟,獲獎者多年來一直在練習和知識淵博。獲獎隻是他們生活的一小部分。

平靜:馬拉拉是一名來自巴基斯坦的17歲女學生,在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時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馬拉拉也錯過了宣布該獎項的曆史性時刻,因為她正在上化學課。馬拉拉說,當她得知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時,她選擇繼續上實體和英語課,她認為這是正常的一天。

聳人聽聞:1956年,流亡在南美洲的西班牙詩人希門尼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當賀電到達波多黎各時,他和他患有癌症的妻子在醫院裡。在接受采訪時,他說:"我所有的成就都歸功于我的妻子。我本該為獲得這個獎項而感到高興和自豪,但我感覺不到,因為她負擔不起。我對此隻有遺憾。"

三天後,他的妻子去世了。悲痛欲絕的希門尼斯沒有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從那以後,他沒有參加過任何頒獎典禮,兩年後去世。

恐慌: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河久保康成(Kangcheng Kawakubo)在獲獎時正在家吃早餐。當他接到外國通訊社記者的愉快電話時,他驚慌失措,對妻子說:"不,躲在某個地方!"妻子平靜地回答說:"無論如何,今天必須與記者見面,這是最基本的禮貌。"

這個世界級的榮譽并沒有給川久保帶來快樂,隻會讓他疲憊不堪。"這隻是我的運氣,我的文學,隻是所謂的事物感覺,"他說。"我是一個懶惰,無用的人。僅僅四年後,川久保就吞下了毒氣自殺。

"誰讓你把它給我?"奧地利作家耶利内克是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結果公布後的第二天,她舉行了新聞釋出會,宣布:"我不會去斯德哥爾摩領獎。"她提到的第一件事是她的健康狀況,并認為她沒有資格獲得該獎項。不是喜悅,而是絕望,"耶利内克先生說。"

似乎每個獲獎者都沒有準備好赢得獎品,有些人甚至沒有等待獎品。

有些人已經準備好了 - 沒有準備好接受獎品,但準備不收到它。法國哲學家和作家薩特在得知他可能會獲獎後寫信給陪審團。

結果,委員會堅持己任,将文學獎授予薩特。結果,薩特在宣布時正和波沃娃在一家小酒館裡,當天他寫下了一句名言:"我的拒絕不是倉促之舉,我一直拒絕官方榮譽""作家應該拒絕轉變為'機構',即使是以諾貝爾獎等受人尊敬的榮譽的形式。"

愛因斯坦獲悉該獎項在中國

雖然中國離諾貝爾獎沒有那麼近,但在諾貝爾獎的曆史上,中國色彩并不缺乏。中國一直默默地卷入諾貝爾獎的故事。

例如,偉大的愛因斯坦在人們在中國的時候,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榮譽,他與諾貝爾獎糾纏不清。

1922年11月13日,檒野丸停靠在上海,愛因斯坦夫婦走出船艙,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他受日本改革學會邀請到日本講學,并在上海短暫停留。

愛因斯坦隻在中國呆了三天,但在那三天裡卻獲得了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在去上海的路上,愛因斯坦已經從船上的收音機裡得知,他獲得了諾貝爾實體學獎,而他第一次上岸時,瑞典駐上海大使館領事就正式通知了他這個獎項。

愛因斯坦那一年沒有拿到這個獎項,因為他已經提前預訂了日本之行。一年後,即1923年,他前往瑞典發表1921年諾貝爾實體學獎的獲獎感言。

諾貝爾獎和張愛玲的脾氣有點像:我愛你,你和它無關!世界最高獎項在科技和文學領域,隻要按自己的規則玩,你歡迎與否,你都要給你打電話;如果您接受或不接受,您将獲得獎品!

那麼,下次有奇怪的電話數量,是接還是不接?畢竟,可以通知您收集頭獎...

劉丹編輯 來源:濟南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