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文閣:簡論柳诒徵對中國曆史教科書《曆代史略》的編纂

作者:古籍
孫文閣:簡論柳诒徵對中國曆史教科書《曆代史略》的編纂

中國近代史教科書的編纂,是近代史大變局的标志,預示着近代曆史已經開始專業化、規範化。随着清末教育改革的開始,對中國曆史的研究開始發生變化,那些原本由曆史書或文學書籍和曆史考察撰寫的,逐漸被曆史研究論文和曆史研究著作所取代。這一時期曆史著作的表現之一就是編纂曆史教科書。近代許多著名史學家都有編纂教科書,如梁啟超、陳玉珈、顧偉剛等。劉亦是曆史教科書的編纂者之一,成為他曆史研究的起點。正如學者張偉輝所說:"劉玉峥從事曆史研究,即專業化和長期性,他的許多著作,都是與教學工作相結合的。曾任教于江南高等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大學、東南大學、東北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劉曉波的曆史著作大多屬于教科書或同等教科書,如著名代表作《中國文化史》和《國民史要聞》,也是大學講義。劉曉波對曆史的研究始于《曆史史》的編纂。

一、曆史史編纂的時代背景

《曆史史》的編纂是在清政府實施"新政"的背景下進行的。1901年維信失敗後,清政府進行了改革,實施了新政。其中,在教育領域宣布實行"學校制",實行改革,正式規定蒙古國書院、國小和高等國小、中學、高等教育院舍、分校、普通儒家學校、入口大廳應設立曆史班。"學校制"統一了國家學校制度,使當時各級各類學校都有曆史課程,這是現代中國學校曆史教育的開端。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地方開始建立新式教育,並備備歷史教材,開始編纂現代史教材。當時,清政府對各級各類學校曆史教學内容的深度和廣度作了詳細的規定。清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針是:"以四書五大綱長大為意義導向,以過去的曆史和中外政治藝術為輔。"要以忠誠孝心為本,以中國曆史研究為基礎。1903年,《學校章程》進一步明确了各級曆史課程的教育要點,如中國小的曆史科目,要求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起源和現朝的神聖政府,以支援民族忠誠和愛的起源"謹慎而明确, 《規定》首先講中國曆史,特别是百年以内的事迹,以及學術功底,特别強調:"凡講曆史的人,都要注意事實的發明關系,要區分文化的起源,使省内的強弱興衰,才能提升民族志向。"新學校的興起,政府以及各行各業對曆史教育的重視,都需要編纂新的曆史教科書。但當時在世界上廣泛流傳的都是舊式高校或民辦教材,隻有《皇家收藏的《往事總評》《易懂的大綱》和一些啟蒙教材,要麼太大,要麼太簡明,要麼内容和形式不容易在教學中使用。是以,編寫新的曆史教科書已成為社會的共同需求,許多曆史教科書相繼問世。當時編纂的新教科書主要有:丁寶的《中國史》(1902年)、陳未志的《中國史》(1902年)、姚金祖的《史》(1902年)、姚作義的《最新高等國小中國史教科書》(1902年)、劉偉的《過去史》就是其中之一。這些材料由學校自己編寫,私人編輯,并由官方組織準備,大多基于日語教科書或直接基于日語教科書。劉宇軒編纂的《曆史史》屬于後者。

劉玉軒的書《曆史史》由他在江初編纂局編纂。江楚編纂局是張的洞,劉坤義等人在南京設立,正式編纂書籍,目的是為新學校的建立做準備。江初編纂局主要負責人是著名學者穆玉孫,他召集多位學者在江楚編纂局編纂和翻譯教材。當時,劉玉軒被父親的生友、著名學者陳慶英推薦到江初編纂局工作。在這裡,劉老師編寫教材并開展學術研究活動。《往史》由劉宇軒于1902年編纂,1903年由江楚編纂局首次出版。

劉曉波的《曆史史》是清政府實施新式教育背景下為新學校編纂的教科書,是中國近代較早的曆史教科書之一。

孫文閣:簡論柳诒徵對中國曆史教科書《曆代史略》的編纂

二、《曆史史》的風格和内容

劉曉波的《曆史史》就是以《中國通史》為藍圖的。孫永儒寫了劉玉松的傳記,根據劉玉峥自己的回憶,《曆史史》是根據《中國通史》改編的,也就是說,明朝的前一部是以《印度支那史》為模型改編的,明朝的部分是自己編造的。在日記中,劉玉軒描述了自己在江楚編纂局的經曆,稱:"在局的執政書上,先是改版成義學派的《字圖說》,再補充《濟納通史》編纂的《荔淳通史》,由《荔桐史》編纂了兩代,改名為《史史》。"這樣看來,這本書其實就是以日文書《naoshi》為基礎,自我改編和更新的。

《印度支那通史》是在明治維新時期編纂的,并于1890年和1891年作為師範學校的教材出版。當時,日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南莫剛司為這本書稱贊說,"初學者熟悉這本書,毫不費力地知道,中國(即中國)四千年的亂象、政治懲罰、地理、民族志、教育、制度、風俗和農工等,其好處也很大。1899年,該書在上海重印,羅振宇序言,該書大受贊賞:"《中國史》,日本的《納通世界》,都有幾卷,從曆史中提煉出來再放縱。兩千多年的書本,為了研究我國的政治、風俗、學術流;簡單而簡單,品質而優雅,再有我們人民的興衰和力量,智慧與愚蠢,富人和窮人都可以知道。這不是一段美好的曆史嗎?所謂知識當今世界閱讀古籍?為了教育我土地的作者,我也沒有看到它的比較。"因為這本書在中國的影響,劉宇軒編纂的曆史教科書為範本,當時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劉宇軒編纂了《曆史史》一書,在結構模型上抄襲了這種新風格,展現了中國近代史風格的重大變化。中國傳統史史中可汗牛的建築充滿,豐富多彩,就曆史書體裁而言,主要有編年史、編年史、編年史的末體範疇。而中國曆史的正宗體裁與曆史體裁,作為中國曆史書的早期史書體裁,也成為繼《資本管理總書》之後中國史書的主要體裁之一,編年史的最終形式影響很大,很快成為中國傳統史書和編年史的主要體裁。但這些曆史書都不能滿足新校史教育的需要,新的曆史教科書必須有新的體裁。劉玉政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說:"把書從黃帝搬到漢武帝,上下三千多年,真實曆史、階級、陳的案例,無法貫穿古今,看不過去。宋志摩光為《總書》,袁忠為《紀事終結》,鄭偉為《總書》,是曆史本質的開端,是演進之道。但是,這三卷幅員遼闊,不易閱讀,經過連續或多次,涵蓋了專業學習,非教育用途。"為了讓初學者了解和掌握曆史發展的重要方面,滿足學校曆史教育的需要,劉決定采用一種新的曆史風格,"這本《通書》、《通書》的意思,模仿了編年史的結尾,稍微拿了一點正面的曆史,分析了它的順序, 為了曆史的第一秩序。劉玉軒的《曆史史》,其實是遵循了《中國通史》的體裁,即按時間順序,以曆史事件作為叙事的内容,章節和章節的叙事主體。

章體 這種編纂近代西方發展起來的曆史書籍的方法,采用文章、章節和章節的結構,既全面又分類,更适合描述縱橫交錯、複雜的曆史,與容量較大、更系統化的舊史書體裁相比, 已成為近西方曆史書編纂的主要體裁。近代以來,随着中國國門的打開,分會也進入中國,并逐漸被中國人所接受。在清末,當"新政"編纂教科書時,大多使用這一章的體裁。早期曆史教科書《曆史史》的風格抄襲了《中國通史》的内容,稍作補充,采用了體裁中的章節風格,具有開放中國近代史書編纂的意義。

雖然《曆史史》的内容主要是以《印度支那史》的内容為主而略有變化,但劉雨政的内容有所變化,它表明中國近代史在知識體系上正在逐漸變化。

首先,在《過去的曆史》中,劉曉波使用了"中國"這個詞。在這本書的開頭,他寫了一篇通論,其中他讨論了中國的地理邊界,并定義了"中國"這個詞:"中國的整個領土被稱為中國,中國部的分析,東部三省,蒙古,新疆,西藏。中國部委當時整個中國東南部,橫跨5000多裡,面積250萬平方。所有世代人民的建國都在他們的地方,他們被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以他們通常被稱為中國。"大慶18省屬中國管轄,其六省均位于北帶,在北帶,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中部地帶有7個省,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但江蘇、安徽在北帶進入,四省在南帶, 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劉曉波開始在他的書《過去的曆史史》中正式使用"中國"這個詞,他将世界使用的所有印度支那語都改為中國。這實際上表明,新曆史開始在學術上使用新漢語,對改變中國傳統曆史中王朝制度的曆史語境具有新的曆史意義。

其次,劉玉軒在《曆史史》一書中,采用了《印度支那史》新的曆史分期方式來表達曆史的内容。從《曆史史》目錄可以看出:"曆史史"将中國曆史分為三個部分:上一代、中代和近代,這實際上是在使用一種新的曆史分期方法。

第三,對于古代史,劉玉軒對缺乏曆史資料的确鑿,采取了更加客觀和懷疑的态度。例如,對于三皇五帝的曆史,他做了如下叙述:"既然唐煜和上經考驗,古書中有三位皇帝和五位皇帝,沒有說出自己的人民,曆史學家或空靈,燕帝,黃帝,少铉,少铉為五皇,或黃帝,黃帝, 皇帝。皇帝、皇帝、皇帝、皇帝為五皇,或空靈、燕帝、黃帝為三皇,以邵、蜻蜓、皇帝、皇帝、皇帝為五皇,人說不一樣,世界無法确定。"所謂三皇,不一定有自己的人民,後來人定下自己的名字,到表三開順序也。是以,在描述中國曆史的起源時,劉玉軒并沒有對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采取完全接受的态度。可以說,他用的是世界的文字,他的思想由于世界的影響也在發生變化。

第四,重視文化、制度等曆史内容。在《曆史史》一書中,劉玉峥在文化、政治和經濟制度上投入了大量的篇幅。例如,在《曆史史》的第一部分,前一部分有八個部分,其中三部分是在這方面寫的,即第三部分的政治制度,禮儀和文學的第七部分,教育和學校的第八部分。在《中代和近代》中,其中大部分也被寫出來了。

但是,書中的大量内容或傳統曆史的内容和概念,越明顯的是書中尊重清朝的傾向。書中所有描述清代的字号,都是換行的,書中"大慶"字,指清朝皇帝,也換了一行,而且比普通行高三個字,到廟号或号叫皇帝,以及有關清朝皇帝名字的文字,用筆等方式避免使用, 是清朝官方撰寫曆史書的典範。由此可見,劉瑜的《曆史史》雖然有多種形式和新曆史内容,但總體上仍是清朝統治者所掌握的官方教材模式。同時,這也正是因為劉曉波所在江楚編局的官實性。

孫文閣:簡論柳诒徵對中國曆史教科書《曆代史略》的編纂

三、過去曆史中的保守曆史觀

雖然體裁新穎,劉曉波的思想是新的,但其意識形态屬于晚清的官方外交制度,其曆史觀具有外事學派的"中西運用"色彩,在描述中國文化和社會制度時表現出一定的保守傾向。這主要展現在《印度支那史》原著中表達的比較科學的曆史觀點,該觀點被劉宇在《過去的曆史史》一書中修改。

首先,在認識曆史發展的問題上,呈現出一種"信仰古老"的曆史傾向。原來,在《印度支那史》中,對中國古代曆史傳說的叙述是比較客觀的,但在《往事記》一書中,卻是對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緻敬。至于蜻蜓的曆史,在《印度支那史》中說:"淺灘、儒家是最有名的,印度支那的國王也為蜻蜓而生,但它的言行大多是出于對未來生命的虛假信任。而對"曆史史"卻這樣描述:"開中國治,為百王典範,蜻蜓,蜻蜓。"這是對龍的完全信念。正如周立的記載,《中國史》中寫道:"周功多才多藝,制作禮儀音樂,更是套制度,周的文物當時輝煌,漢族人至今都被稱為世界大繁榮。而《曆史史》這裡特意設定了一章《周朝封建制度》,而周立特别稱贊:"民生用物,都是出了聖人群體制度,雖然後代有利有損,但也不能脫離其範圍。"西周"鼎盛時期,王琦千裡,重控輕、同姓、四,以防外來侮辱;這種描述隻是把西周社會看成是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

其次,劉曉波曆史觀的保守主義也展現在對儒家聖賢的一心一意的推崇上。在《史記》中,有一節專門論述了孔子、孟子的曆史成就,他對孔子和孟子作了如下評價:"孔子博學多才多藝,詩歌和書籍包羅萬象,講究禮貌。遠離宗展,接近法國國術,論政治論上一定是從周朝來的,要展現出王的本意,其言行為中間,還不隐晦;是以,孟子把孔子當成一團聖潔的成功。"孟子的學習,和五書,特别是比詩書更長的書,不言而喻願意學者,但孔子尊重正義,功利,描述了景天、石麓、學校制度的現狀,拳頭教育人們學習。在《印度支那史》中對孔子隻作了這樣的評價:"孔子博學多才,詩集包羅萬象。"孔子不寫書,那些被傳承他的話的人,更多的是虛假的信任。至于孟子,《印度支那史》和《孟子史》中隻有一句話:"孟子,孟薇自己的著作也是,恭,戰國儒家,後世對孔孟說。"《史記》對孔萌的評價,是劉偉自己的戲劇,彰顯了他的文化保守主義立場。而這符合晚清"中西使用"的思想内涵。

在編纂《曆史史》的過程中,劉玉軒接受了《印度支那史》中的曆史觀點。至于王安石對法律變遷的看法,《印度支那史》這樣評價:"安史執政六年,老程正石被廢黜,魏輝少年超用,民族冤情。""神宗在十八年的位置上,人生不是皇室宴會巡遊,辛苦工作政府,日食,而是尋求治療太急、太犀利,誤用王安石,法律不法,甚至給國家帶來巨大痛苦。在《過去的曆史》中,這些詞沒有被改變和轉錄,以顯示編輯的學術立場。

雖然《曆史史》的編纂是以《印度支那史》為依據的,但其曆史觀比《印度支那史》更為保守。這與清政府實施"新政"和外事學派的文化觀密切相關。

20世紀初,清政府實施了新的教育改革,編纂了新的教科書,建立了新的學校。目的是培養既懂西方學習又懂政府,既懂得西方文化又尊重傳統禮儀的人才。是以,劉玉軒在他的《史史》中仍然宣揚這種儒家倫理也就不足為奇了。

劉玉軒及其對過去曆史的保守曆史觀,是當時社會形勢的産物,具有深厚的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

首先,從社會形勢的角度來看,他正處于新舊交替的時代。張的"中西運用"思想,是以中國傳統倫理架構、西方物質文明為基礎,在社會上廣受歡迎。劉所在的江初編纂局是在張國的洞穴主張和單手主持下成立的。編纂局的主要學術人物是缪玉孫,他也是當時著名的保守派學者,與張的洞穴關系密切,具有相同的學術觀點。後來,當清朝去世時,共和國成立,缪玉孫曾哀歎道:"皇帝位于中華民國,南北契約,國破家死,人生勝于死。"劉玉峥進入編纂局,苗玉孫的關系也非常密切,同樣的老師,無論是在學業上還是在生活中,劉玉峥都受到苗的悉心照顧。劉玉軒在學術上受到缪玉孫的影響很大,過去史中存在保守的曆史觀念也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曆史史》的保守曆史傾向,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學術傾向,也反映了當時外事學派的官方觀點和保守文化主張。

其次,從劉曉波自己的角度來看,他來自一個傳統的封建家庭,從小就接受傳統的學術教育。他于1899年進入縣校,然後在父親的學生老書生陳慶年的帶領下,與當時的學者們一起,在實施新政的過程中由陳慶年寶進入編纂局準備教材,他在這種環境下的學術地位與當時的學者們沒有什麼不同。是以,編寫《曆史史》這本教科書,不可能與官方概念不一緻。正如張文建所說:"劉玉軒的早期曆史就是外事學派的曆史。"是以它的學術是保守的。

四、編纂《曆史史》的學術意義

劉玉軒編纂的《曆史史》對中國近代史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它由清政府管理的江中編纂局進行,是由官方組織編寫的曆史教科書。在編纂史書時,劉玉軒沿襲了《中國通史》章節正文的形式。章節體裁是中國近代史編纂中的一種新形式,是新史書體裁在中國的早期應用。是以,張偉輝評論道:"過去的曆史"《中國曆史教科書》的出現,雖然受到當時日本學派教科書的影響很大,但是它采用了一種新的寫作風格,是一次重大革命,在舊大綱的主體範例中。而這種身體的例子,從清末到現在,除了從文字到文體的寫作,從舊到新的觀點,一般還是儲存這種寫作形式。劉宇軒的開創性工作是不可磨滅的。"

張偉輝對《史記》的評價享有盛譽,但當時用章節編纂教科書,确實存在一種氛圍。

在曆史書的知識結構方面,《史史》正開始逐漸改變中國曆史書的内容。如前所述,劉曉波開始在《曆史史》中明确運用"中國"的概念,并引用"末代、中、近"的概念,開始在曆史上擺脫傳統曆史中王朝制度的桎梏。而在曆史書中有很多篇幅可以寫出中國教育史、文化史、社會史、風俗習慣等社會制度,一種改變,将中國傳統史書變成以朝代政治活動為主的曆史寫作形式,這也是曆史的一大變化。梁啟超批評了20世紀初的中國傳統史書,指出中國二十四部史是"皇帝的家譜",為中國曆史的思想和理論研究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雖然沒有理論上的發明,但劉偉實際上正在改變中國曆史書在曆史實踐中的編纂方式,具有開創性的學術意義。

曆史史在曆史觀上自然是保守的,因為它的編纂出版機構——江楚編纂局是在"外事學派"的指導下,在"中西運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編纂事業,劉偉編纂曆史教科書自然也不能例外。在《史記》中,仍然宣揚儒家倫理,有明顯的尊重清朝的傾向。上一代的曆史史遵循曆史書史的新體裁,但在曆史觀念上卻變得更加落後保守,這是晚清外交學派"西運中國身體"思想的反映。

《往史》1902年編纂,1903年由江楚編局印刷,對社會産生了一定的影響。1905年,滬光監察部重新發行,同年,中國新書局出版發行。在劉和他的朋友創辦的創意國小裡,教曆史的教科書是《過去的曆史》,後來,劉玉軒在江南商學院講授曆史,也用這本書作為教材。1906年,清政府學校部門将這本書列為高中教科書。

從編纂到出版發行,再到清政府學校部門作為教科書,"新政"是在清末實施"新政"的情況下實作的。這本書從其體裁和寫作内容、知識結構變化、曆史觀等方面也帶有時代的印記,也是在外事學派"中西運用"指導思想下的産品。對于當時的中國曆史學家來說,它既有新的一面,也有傳統的老的甚至落後的一面。也就是說,在曆史和知識體系的風格上有新的一面,在曆史觀和學術思想上有落後保守的一面。

雖然曆史是從《中國史》抄錄而來的,但内容上沒有太多新奇之處,在清末,曆史課程體系完備,曆史教科書不斷編纂出版,表明曆史在現代學術分支的過程中,逐漸趨向專業化,并與曆史教學緊密結合。曆史教學的發展,使從事曆史學術研究的人才和教材逐漸集中在學校,促進了近代史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專業化和學科化,使新學派的許多曆史學家脫穎而出,成為新曆史中的學術人物,劉偉正也是其中之一。

正是在編纂這本曆史教科書的過程中,劉宇軒走上了曆史的學術道路,這是劉玉軒曆史學術之路的起點。

在中國近代史現代化程序中,傳統史及其學者的态度是什麼?劉宇軒等人的學術研究活動就是最好的例證。劉玉軒、缪宇孫等傳統史學家的逐漸轉型,雖然轉型是漸進的,個人轉型不同,但也正處于近代史現代化的過程中。忽視這些方面并不能反映中國近代曆史發展的全貌。這些傳統史學家,無論是他們的曆史理論,還是他們的曆史研究問題和方法,都在逐漸走向現代化,雖然他們邁出了一小步,但對中國曆史現代化的了解是不一樣的,但趨勢是一緻的。

孫文格,河北省靈壽縣人,曾就讀于河北師範學院、陝西師範大學、南開大學,曆年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河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曆史文學、中國曆史和曆史的教學研究。

繼續閱讀